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赤潮覆清 > 第449章 心气

赤潮覆清 第449章 心气

作者:金黄的鸡翅膀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7 10:32:17 来源:书海阁

乾清门外的积雪泛着青灰,檐角垂下的冰凌将最后一缕天光折成碎屑,西北风掠过宫中的日晷,青铜晷针在石盘上投下细长的阴影,恍若一柄悬在众人眉间的利刃。

当值太监们垂手立在丹陛两侧,赭色宫袍下摆被风掀起又落下,像一群折了翅膀的寒鸦,宫女睫毛微颤,金线绣的牡丹纹领口随着急促的呼吸起伏,又生生压成死水般的平静,侍卫们玄色衣袍上的金蟒在暮色里失了鳞爪,紧握刀柄的指节泛出青白,没有一人敢发出一丁点的声音,害怕惊醒了龙椅上那只默默翻着手里传单的恶龙。

殿中跪着好几个人,都是身穿蓝紫蟒袍、头戴黑貂暖帽的大太监,就连康熙皇帝最为信任的三德子和小桂子也跪在里头,头几乎要埋在地板里、屁股快要翘到天上去,十六盏羊角宫灯齐齐晃动,将众人投在墙上的影子扯得忽长忽短,随着他们的身子抖个不停。

康熙皇帝长长出了口气,冷眼扫了一眼那些太监,将那传单拍在御桌上,朝一旁一名披着黄马褂的侍卫问道:“人抓到了吗?是红营贼寇的人?”

“回皇上,粘杆处得知消息立马去了八大胡同,但那些人扔了这些传单便逃散一空,粘杆处和步军衙门正在调查搜捕…….”那名侍卫低声回道:“至于这些贼人的身份……粘杆处认为不是红营贼寇。”

“红营贼寇的布告传单皆用白话,且其自认为反乱朝廷之目的,是为所谓“社会改造”,故而其宣传之中往往多宣扬压迫剥削、生产改革,而少有涉及满汉之别,就算有所谈论,也是指责朝廷以民族之别掩盖压迫之实,即所谓‘以满制汉、以旗制满、以皇族制八旗,从上而下,设层层之囚笼,掠满汉诸族之民,肥于一家而已’。”

“但这份传单上的内容却不像是红营贼寇的风格,以驱满复汉为核心,斥我整族为蛮夷,言语多宣泄而无理,行文又多文言,而且红营贼寇往往是趁夜深人静之时张贴布告,不会让替他们办事的人冒险,而这些贼人却是光天化日在闹市之中抛撒传单,如此明目张胆,更不是红营贼寇的作风!”

“故而粘杆处认为,这些贼人应该和红营贼寇没什么关系,恐怕是某些心怀不轨的士人学生自行其是,请皇上放心,这些贼人如此猖狂,胡同里定然有许多目击之人,粘杆处已经派人寻访画像,另外这么大量的传单,没有书局印刷是不可能的,粘杆处也已派人去调查京中各处书局,定然能将这些贼人拿捕归案!”

“你们办事,朕放心!”康熙皇帝随口安抚了一句,看着那些传单目光有些阴沉:“但这些贼人……和红营贼寇脱不了干系!遣词行文虽迥异于红营贼寇,可这传单的样式却和红营贼寇的一般无二,里头的内容……喇布那一败,是把这些贼人的心气都鼓起来了!”

那名侍卫没有说话,只是不自觉的点了点头,自三藩反乱以来,清军虽然多有战败,比喇布损失更惨重的也不少,毕竟喇布虽是大溃,但红营为了安全撤退放还了大半的俘虏,只带走了一部分炮手、骑兵和投诚的清兵,加上事后收拢的溃兵,喇布全军虽遭受重创,但尚有一战之力,至少蹲坑维持封锁线的兵力还是有的。

但这一败影响却极为恶劣,自三藩造乱以来,清廷战败身死最高级的官员,还是刑部尚书莫洛,那也是因为王辅臣突然叛变、措手不及之下造成的,还从未有过亲王级的一军统帅被人差点取了性命。

更别说喇布虽然大军尚存,带去的满蒙八旗兵将却死伤惨重,阵亡和事后被红营处决的便有七八百人,仅将官就损失了十七人,伤者更是不计其数,喇布手下那些八旗兵在战场上坚持最久,也几乎伤亡殆尽。

而且喇布是在清军控制区的腹地遭到的袭击,这几乎就标志着清廷的封锁战略破了产,红营可以穿透封锁线在江西清军的腹心之处发起大战,日后是不是也能跑去江南甚至北方发起大战?

清廷的宣传也帮了红营一把,清廷一直将红营指为山贼盗匪,最多不过是李闯、献贼之类的流寇,既然山贼盗匪、流寇乱民都能打得大清的亲王狼狈逃窜,那这大清岂不是像当年奈何不了流寇的大明一样,没多少年的气数了?

加之郑家忽然反攻,在福建同样是连战连捷,近日刘国轩又使了一招诱敌之策,烧掉营寨假装撤兵,引诱漳州城云集的清军前来追击,突然杀了个回马枪,大败黄芳世所部,黄芳世阵乱四溃、坠马而逃。

与此同时,福建提督段应举会同喇哈达等满汉大军前来援救黄芳世,却被刘国轩遣军绕至祖山之背偷袭了清军大营,喇哈达仗着马快逃回漳州,段应举被截断后路,只能逃往海澄据守。

刘国轩尾随而至,连夜挖掘沟壕引江海之水将海澄团团围住,沿堤两岸布置火炮火铳封锁,将段应举及其麾下满蒙八旗甲兵两千余人、清耿汉军两万余人全数包围在海澄县内,只等城内粮断水绝、便彻底歼灭这一部福建清军主力。

而杰书手里已经没有足够的兵力可以对海澄县进行救援,郎廷相和图海所部兵马被红营牵制在闽西动弹不得,闽粤边界同样要留有兵马看着广东的吴三桂部众,其他各部要么是郑军的手下败将,要么就是新投的耿军降部,让他们跟着打顺风仗没问题,但让他们和郑军去拼命,他们是绝对没那个心志和胆子。

杰书只能一面整顿各军败部,一面抽调江南留守的清军南下,福建局势对于大清来说,竟有全盘崩溃之势。

许多人的心思就在此时活泛了起来,那些文人墨客、士林人物不懂兵事,不会去分析形势到底会如何发展,只看到满清窘迫的模样,便确认“胡虏无百年之运”,断定大清的国运已经走到了尽头,自然便纷纷冒了出来,添上一把柴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