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成为御史后,我怒喷建文帝 > 第902章 渴望军功

成为御史后,我怒喷建文帝 第902章 渴望军功

作者:东方笑笑生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7 10:32:28 来源:书海阁

好死不如赖活。

王峰害怕被瓦剌人砍死,终于妥协,拿起毛笔。

按照瓦剌人的口授,一字一句写下整件事情的经过。

起初王峰还存了几分侥幸,在关键处避重就轻,巧言令色。

谁料瓦剌部中有通晓汉文者,一眼识破。

几句斥责后,紧跟着就是一顿拳脚,打得王峰满脸青肿,从此老实许多。

最终,这封“自述认罪”的供词被呈至也先案前。

淮王亲自过目,点头示意没有问题。

随后,瓦剌人通过多年往来颇深的几位晋商,将王峰的供词、手信一并交付,请他们秘密带往最近的宣府镇,呈交给明军边将。

瓦剌部的应对可谓迅速果决。

从脱离明军伏击,到内部议定策略,再到逼王峰写供,仅仅几日时间。

实际的时间,大致和明廷内阁决定方针的时间差不多。

唯一的问题,是这封供信要抵达宣府镇,并不容易。

草原虽大,但战马难行、商道难测,稍有差池,便可能石沉大海。

因瓦剌袭扰边境,宣府镇依照战时条例,已处于半封闭状态。

城门只开一半,来往人等严格盘查,所有进出人员无不接受审查,草木皆兵,气氛肃杀。

那批晋商费尽周折,才将王峰的供词与相关信物交到宣府镇总兵手中。

作为距离京师最近的两大边镇之一,宣府早已得知天子朱祁镇即将御驾亲征的消息,全镇上下早早紧张备战。

宣府总兵杨洪接过那封密件,初时还不以为意,翻开细读之后,神色却渐渐凝重。

他的指尖甚至微微颤抖,额头渗出细汗。

这事太大了,根本不是一个边镇总兵所能决定的事!

杨洪沉吟片刻,召来两位最亲信的参将入府密议。

这两人是他旧部,打过仗,流过血,一起从偏镇熬上来的亲兄弟。

来到宣府镇时也随同调入,彼此之间比对家人还信得过。

两人看完密件,第一句话却分别是:“那送信的人控制住没有?”

“现在知道这事的,有多少人?”

杨总兵点点头,低声道:“火漆未动,信封完好,整座宣府镇,除了我们三人,无第四人知情。”

“送信那人行迹鬼祟,被亲卫识破,还想贿赂通行,现已扣押。”

其中一名参将脸色阴沉,沉声道:“干脆利落,把人处理掉,我们没收过信,也没看过任何东西!”

杨总兵一怔,显然他也想过这个念头,但一时犹豫:“可要是朝廷追查下来,该如何是好?”

另一名参将冷笑出声:“追查?怎么追?有物证吗?有人证吗?一个瓦剌的说辞,天子会信?”

他的同伴也接口道:“总兵大人,该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陛下已下诏整军,御驾亲征,连内阁都附议,整个朝堂都渴望建功立业,你若把这份供词交上去,上头反问一句,陛下该如何自处?”

“天子会为了这个停战罢兵吗?绝无可能!”

“况且,就算王峰真是始作俑者,那又如何?这不是打了王公公的脸吗?得罪了皇帝和司礼监掌印,您觉得谁能护得住咱们?”

“再者,这份供词来的太迟,若真想讲明原委,王峰为何当日不直接送来宣府?”

“等圣旨下达,战鼓擂响,再来临阵喊冤,朝廷会信他一面之词?”

“说难听些,临时抱佛脚,不值一驳。”

两个参将言之凿凿,字字入骨,说的其实正是杨总兵内心所想。

他明白,这一纸供词,根本撼动不了已启动的国家战争机器。

战争既起,谁还会回头?

倘若他胆敢将其上呈,无异于自毁前程,甚至会被扣上“动摇军心”的罪名。

更重要的是,如今的战局,已经成为边将们梦寐以求的晋升通道。

不仅是宣府,蓟州、大同等九边重镇,也陆续收到了也先分投而出的王峰手书。

甚至,瓦剌还派人绕道直奔京师,企图“告御状”。

只可惜,也先低估了大明官僚体系的政治本能。

九边总兵之间并无联络,却在这件事上表现出惊人的默契,全部选择了隐瞒。

信件不报,证人就地处置,连痕迹都未曾留下。

他们都知道,想升官,必须靠战功。

如今是圣驾亲征,诏令在身,正是“名正言顺”的好机会。

一场摆明了必胜的战争,谁不想捞上一功、封妻荫子?

若能打出战绩,说不定还能封侯赐第,列入勋贵,流芳百世。

那才是武将的终极归宿!

在他们眼中,谁阻挡前路,谁就是敌人。

瓦剌?

不过是战功册上待填的数字而已。

而这场从草原吹起的风暴,正悄无声息地偏离了本来的轨迹。

更讽刺的是,瓦剌送往京师的那名使者,在一路亲眼目睹大明沿线城镇的繁华之后,竟也动了私心。

他本就对也先的计划心存怀疑,等到了半途,竟擅自脱逃,携带路费潜入关内,从此销声匿迹。在他心里,这样一个国力强盛、城郭森严、兵甲如林的帝国,瓦剌根本无力与之对抗。

“这不是打仗,简直是在找死!”

于是,一场原本或许可以避免的战争,在沉默与野心中缓缓成形。

尘埃未落,硝烟已起。

朱祁镇的御驾亲征,就在这种山雨欲来的氛围中紧锣密鼓地展开了准备。

远在漠北,也先苦苦等待数日,却迟迟未见明廷的回应。

他心中隐隐有种不祥的预感,而当部族中往来密切的汉族商人开始悄然撤离时,这位蒙古淮王终于彻底明白。

不论自己如何示弱、如何示好,这场战争终究无法避免。

既如此,那便不再抱有幻想,唯有应战。

整个瓦剌部迅速进入战时状态,号召旗下各部落全面动员。

十六岁以上、能骑善射的青年男女,全部登记编入军中;

弓箭、马匹、皮甲,紧急分发;

后勤与牧场则转入战时储备,进入高度戒备。

年长的牧民们仍记得三十多年前那场大劫。

那是永乐盛世,太宗文皇帝朱棣亲征北漠,铁骑犁庭扫穴。

黄金家族的贵胄一批批陨落在汉人刀下,整个草原染满鲜血。

那一年,长生天垂泪,降下草原百年未见的大雪。

许多部族失去了所有青壮年和牲畜,最终被风雪掩埋,湮灭于历史深处。

如今,汉人皇帝再次南望草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