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算鼎三国:玄镜红颜录 > 第106章 典籍的归宿:隐藏与保存

也不知在火海与乱兵的追逐中穿行了多久,当我们这支狼狈不堪、伤痕累累的队伍,终于冲出了那如同鬼门关一般的城门,抵达预定在城郊的那处废弃道观时,天边已经露出了一丝晨曦的微光。

身后的洛阳城,依旧被滚滚浓烟和冲天火光所笼罩,如同一个巨大而丑陋的伤疤,烙印在黎明的天际线上。

空气中弥漫的焦糊味和隐约传来的哭喊声,提醒着我们刚刚逃离的是怎样一场人间炼狱。

所有人都累瘫了。

许多人直接瘫倒在地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脸上、身上都布满了烟灰、血污和汗水。

清点人数,我们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有几位玄镜台的弟兄和招募来的义士,永远地留在了那片火海之中。

我的心中充满了悲痛和歉疚,但此刻,却不是悲伤的时候。更重要的事情,还在等着我们。

“快!检查车辆和典籍!清点损失!”我强忍着疲惫和悲痛,下达了命令。

所幸,在大家的奋力保护下,虽然有几辆马车在混乱中受损或丢失,但装载着最核心的甲等、乙等典籍的大部分车辆,都成功地带了出来!

这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但这里并非最终的安全点。废弃道观虽然偏僻,但距离城池太近,难保不会被乱兵或追兵发现。

我们必须立刻将这些“宝贝”转移到更深处、更隐蔽的地方。

稍作休整,补充了些许清水和干粮后,我们再次启程,沿着更加崎岖的山路,向着我事先选定的最终隐藏地点——位于深山之中、一座与玄镜台有旧交情(那位老兵曾经在此挂单避祸,与主持有过命的交情)的、几乎与世隔绝的破旧小寺庙进发。

这座寺庙规模很小,香火也早已断绝,只有一位年迈的主持和两个小沙弥在此清修。但正因如此,它才足够隐蔽,不易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老主持似乎早已得到消息(可能是老兵提前打了招呼),并未对我们这群狼狈的“不速之客”和我们带来的“货物”表示惊讶,只是默默地打开了寺庙后院一个极其隐蔽的、用于储存粮食和杂物的干燥地窖。

这个地窖虽然不大,但足够深邃,且通风良好,是藏匿这些珍贵典籍的绝佳场所。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所有人,包括蔡琰姑娘和她的侍女,都投入到了紧张而细致的整理和封存工作中。

清点与登记: 蔡琰以她惊人的记忆力和专业素养,主导了清点工作。

她将每一捆竹简、每一卷帛书、每一册纸卷都仔细核对、登记,标注其内容、版本和重要等级。

虽然在撤离途中有所损失,但看到那些最重要的史书原稿、律法典籍、地图黄册、以及诸子百家孤本都安然无恙时,她苍白的脸上终于露出了发自内心的、如释重负的笑容。

防潮与防蛀: 山中湿气较重,为了保护这些脆弱的文物,我们想尽了办法。用油布将典籍层层包裹,放入事先准备好的木箱中,箱内还放置了石灰、木炭等吸湿材料,以及一些具有驱虫效果的草药(这还是蔡琰想到的办法)。

封存与伪装: 我们将装好典籍的木箱,小心翼翼地搬入地窖深处,堆放整齐。然后,在地窖入口处,用杂草、柴火、甚至一些破旧的农具进行了伪装,从外面看,根本不会发现这里还隐藏着一个地窖。

当最后一箱典籍被妥善封存好,地窖入口被重新伪装完毕后,所有人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虽然洛阳化为焦土,无数生灵涂炭,但至少……我们成功了!我们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与烈火的搏斗中,抢救下了华夏文明最宝贵的一部分火种!

我粗略估算了一下,经过我们的努力,兰台、石室、东观等国家典籍库中,至少有五到六成的精华部分,得以幸存!

其中包括了大量的史书原稿、律法典章、地图户籍,以及许多可能在历史上失传的孤本秘籍!这与历史上董卓迁都(或李傕郭汜之乱)后,国家典籍几乎损失殆尽、十不存一二的惨状相比,无疑是一个足以改变未来的、巨大的历史转折!

我完成了我对自己的承诺,也算没有辜负王允司徒最后的那份(虽然有限的)授权。

更重要的是,这些保存下来的典籍,将成为未来重建秩序、复兴文化的无价之宝,也将是我未来发展自身势力、培养人才、推行改革的最重要的知识储备和理论基础!

站在寂静的山间寺庙中,听着远处山风的呼啸,望着身边这些饱经风霜、却眼神坚定的同伴,特别是那位虽然疲惫不堪、却依旧守护在典籍旁的蔡琰姑娘,我的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

劫后余生的庆幸,痛失同伴的悲伤,守护文明的自豪,以及……对未来道路的重新思考。

洛阳的惊雷,以最惨烈的方式落下了帷幕。但新的篇章,才刚刚开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