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算鼎三国:玄镜红颜录 > 第255章 任人唯贤:人才甄别与初步安置

杜袭的到来,以及他带来的关于徐元直的消息,固然在我心中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但眼下更紧迫的,是如何妥善地处理这“百川归海”般涌入徐州的人才潮。声望的提升是好事,人才的到来更是我梦寐以求的局面,可若是甄别不严、安置不当,好事也可能变成坏事,甚至可能混入沙砾乃至毒刺。

我深知,一个稳固的基业,不仅需要顶尖的谋主帅才,更需要大量踏实肯干、各具所长的中层骨干和基层吏员。因此,在最初吸引人才的政令颁布之时,我便与陈登、孙乾等人反复商议,建立了一套初步的人才甄别与安置流程。我将其命名为“风试”,取“疾风知劲草”之意,旨在通过一系列考察,辨识出真正能为徐州所用、德才兼备的“劲草”。

整个“风试”流程,由我亲自定下原则——“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德能并重,不拘一格”。具体的执行,我主要委派给了两位性格、专长各异的心腹:

一是孙乾(公佑)。公佑性情温和敦厚,处事稳健细致,且早年随我辗转,深谙我心意,也了解徐州各方面的实际需求。由他负责初步的接待、登记,审核来投者的基本履历、乡评(若有)、以及他们的自述与期望。他的任务是进行第一道筛选,将明显不合条件或言过其实者剔除,并将初步合格者分类,以便进行下一步的针对性考核。

二是简雍(宪和)。宪和则与公佑截然不同,他性情放达,不拘小节,言辞犀利,洞察人心。我交予他的,是更具挑战性的“面试”环节。我特意嘱咐他,不必拘泥于礼节,可以通过闲谈、诘问、甚至设置一些情景难题,来考察应试者的反应、心性、口才以及应变能力。宪和那双似乎能看透人心的眼睛,往往能发现一些隐藏在冠冕堂皇言辞之下的真实想法,甚至能嗅出某些心怀叵测者的异样气息。

除了这两位主导,根据人才类型的不同,还会涉及其他部门的协同。例如,若有自荐擅长农桑水利者,会请韩暨(公至)参与评估;若有通晓律法刑名者,则请麋竺(他如今不仅掌管财计,亦协助处理部分民政法务)或其推荐的属吏进行专业考核;若有自称精通兵法、愿入军旅者,则需经过关羽或张飞(视其欲加入步军或水军/骑兵而定)的审核。

“风试”的核心环节,是一场统一组织的”策论”。我亲自拟定了几个题目,皆是围绕徐州当前面临的实际问题:如“论徐州屯田之利弊与推广之策”、“如何有效安抚流民、恢复生产”、“对江东孙氏或北方曹氏,徐州当持何策”、“如何整肃吏治、提升效率”等等。这不仅是考察他们的学识文笔,更是要看他们是否真正关注时弊,是否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非只会空谈阔论。

考核的场所,设在原州府的部分空置院落,临时辟为“人才考核署”。每日,都有数十乃至上百名来自各地的士人、游侠、有一技之长者在此进出。孙乾在登记处一丝不苟地核对信息,神色平和却目光审慎;简雍则在另一间稍显随意的厅堂里,或坐或立,与应试者谈笑风生,却在不经意间抛出尖锐的问题,观察对方的反应。

我虽不必事事亲临,但每日都会收到孙乾和简雍汇总的报告,上面不仅记录了考核结果,还有他们对每位合格者的评价、特长标注以及初步的安置建议。对于特别优秀或有疑点者,他们会特别注明,由我亲自审阅,甚至抽空召见。

例如,那位杜袭(子绪),孙乾的评价是“学识扎实,言语谨慎,有实干之才”,简雍的观察则是“性情沉稳,似有城府,然目光清正,应非奸佞,对曹氏颇有微词,似为真心投效”,策论文章亦是条理清晰,颇有见地。综合来看,是难得的实务型人才。我当即批示,先任命其为别驾从事,暂时协助陈登处理州府文书,并进一步考察其具体能力。

当然,甄别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这几日,也遇到了不少挑战:

有的人名气在外,但策论空洞,言谈浮夸,显然是名不副实之辈。对于这类人,孙乾会委婉告知徐州暂无合适的职位,礼貌送走。

有的人言辞闪烁,对自己的来历含糊其辞,简雍在盘问几句后,便会将其列为“存疑”,并暗中嘱咐玄镜台的人稍作留意。乱世之中,心怀叵测者不得不防,尤其是来自曹操、袁术等潜在对手方向的渗透。

还有一些饱学之士,引经据典头头是道,但一问及具体事务,便茫然不知所措,属于典型的空谈误国型。对这类人,若其学问确实精深,或可安排至学宫任教谕,或整理典籍,但不宜委以实际政务。

更有甚者,自视甚高,对徐州现行的某些务实政策(如重用商贾、提拔寒门)颇有微词,言语间流露出对门第出身的固执。对此类人,即便有才,若其观念无法扭转,亦难与我同心同德,只能暂置一旁或劝其另寻他处。

经过这一套流程,“风试”的效果逐渐显现。一批真正有能力、愿意为徐州效力的人才被筛选出来。根据他们的特长和考核表现,我或任命他们为县令、县丞、各曹掾属,或充实到军中担任文职或低级军官,或纳入由韩暨负责的屯田、水利项目中。

对于一些虽有才华但经验尚浅,或专长暂时未能完全匹配现有职位者,我设立了一个“储备人才库”。他们会被安排进行一段时间的实习或培训,在实际工作中接受进一步的观察和锻炼,待时机成熟再行擢用。

看着名册上一个个新增的名字,以及各部门逐渐充实起来的人手,我心中既感欣慰,也更觉责任重大。这套初步的人才评估体系,虽然还有待完善,但它确保了徐州在快速扩张的同时,行政和军事力量能够得到有效的补充和支撑,避免了因滥竽充数而导致的内部混乱。

“任人唯贤”,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千头万绪。每一步筛选,每一次任命,都关系到徐州的未来。我必须时刻保持清醒,既要广开门路,又要严格把关,才能真正将这“百川归海”的人才优势,转化为推动徐州不断前进的坚实力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