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算鼎三国:玄镜红颜录 > 第352章 议定南迁,余波未平

算鼎三国:玄镜红颜录 第352章 议定南迁,余波未平

作者:猫啃月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8 16:32:21 来源:书海阁

建安七年的秋雨,似乎没有尽头。水汽氤氲,在窗棂上凝成细密的水珠,又缓缓滑落,如同这徐州当前的局势,沉重,且带着一股挥之不去的湿冷寒意。州牧府的书房内,油灯的光晕在潮湿的空气里挣扎着扩散,将几道身影映在墙壁上,拉得又长又扭曲,恰似我们此刻复杂难明的心境。

方才那场“存亡之辩”的激烈言辞似乎还回荡在耳边,最终南迁荆州的决议,就像一枚投入死水潭的石子,虽定下了方向,却激起了更深沉、更复杂的涟漪。此刻,书房内弥漫着一种决策落定后的疲惫,以及一种…难以言喻的沉闷。

主公(刘备)背对着我们,伫立在窗前。他宽厚的肩膀似乎承载了千斤重担,透过那扇不算宽大的窗户,他的目光一定正贪婪地、不舍地描摹着窗外这片他倾注了太多心血的土地。从陶恭祖三让徐州,到力抗曹操兵锋,再到如今仍在曹操阴影下勉力支撑…徐州,早已不仅仅是一块地盘,更是他仁德理想的试验田,是他颠沛流离半生中难得的安稳寄托。一纸南迁令,意味着这一切都将暂时(我希望只是暂时)画上句点。我知道,这个决定对他而言,无异于剜心之痛。雨打芭蕉的声音,淅淅沥沥,像是为主公无声的离愁伴奏。

我能感受到身侧云长(关羽)那几乎凝滞的气息。他端坐如松,丹凤眼微阖,修长的手指无意识地捻着他那引以为傲的美髯。他从不多言,尤其是当主公做出决定之后。忠义早已是他生命的一部分。然而,我亦深知他那深入骨髓的骄傲。寄人篱下,尤其是在那位以“坐谈客”闻名、守成有余而进取不足的荆州牧刘景升(刘表)麾下,对他而言,恐怕比战场上刀剑加身更难忍受。他的沉默,并非全然的认同,更多的是一种责任与克制。

翼德(张飞)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他环眼圆睁,仿佛要将这屋顶瞪出两个窟窿来。粗壮的手臂抱在胸前,整个人像一头被困在笼中的猛虎,烦躁不安。方才议事,他吼得最响,最终虽被主公和我的“大势所趋”压了下去,但那股子“大丈夫何必如此憋屈”的郁气,显然还堵在胸口。在他看来,南下投靠刘表,与丧家之犬无异。他脾气暴烈,性情耿直,这种需要隐忍、需要看人脸色的局面,他怕是第一个受不了。他的呼吸都带着一股不耐烦的灼热感。

糜子仲(糜竺)和孙公佑(孙乾)则相对沉静。子仲先生的全部身家几乎都与主公的事业绑在了一起。徐州是糜氏的根基所在,这一走,损失之巨难以估量。他看向主公背影的眼神里,有忧虑,有不舍,但更多的是一种家族命运与共的决绝。公佑先生则目光闪烁,手指轻叩着桌面,显然已在飞速盘算南下荆州后的种种关节——如何与刘表周旋,如何安置兵马钱粮,如何在荆襄错综复杂的势力间立足……他总是想得最远,也最为务实。

我端起桌上尚温的清茶,借着袅袅升起的热气,掩饰住自己观察的目光。作为提出并力主南迁之策的人,我深知,仅仅在理智上说服他们是远远不够的。一个伟大的战略,若不能得到核心团队发自内心的理解与认同,执行起来便会处处掣肘,甚至在关键时刻功亏一篑。眼下,决议虽定,但离愁、不甘、对未卜前途的忧虑、对荆州这片“应许之地”的疑虑,如同这窗外的秋雨,浸透了每个人的心房。这种弥漫的情绪,若不及时加以疏导和统一,它将成为我们未来行动中最大的暗礁。

“撤离的准备千头万绪,各种细节,稍后我会与诸位一一详议。”我放下茶杯,清了清嗓子,用尽可能平和但清晰的声音打破了这令人窒息的沉默。果然,所有人的目光都汇聚到了我的身上。

我迎着他们的视线,目光在云长和翼德脸上稍作停留,语气诚恳:“我知道,离开我们苦心经营多年的徐州,前往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并且……需要暂时依附于人,这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看到主公的肩膀微微动了一下,似乎被我的话触动。

“云长将军心怀匡扶汉室之志,不屑于久居人下;翼德将军性如烈火,视此行为畏途,觉得憋屈;主公更是心系徐州百姓,一草一木皆有情谊。子仲先生、公佑先生亦有各自的考量与牺牲。这一切,昭,都明白,也都感同身受。”

我停顿了一下,让这番话有时间沉淀,然后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坚定而有力:“然而,‘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诸位试想,官渡一战,袁本初基业土崩瓦解,曹孟德扫平河北,已成席卷天下之势。以他如今的兵锋与声威,下一个目标会是谁?徐州,首当其冲!此地四面受敌,无险可守。以我们目前的实力,若在此与曹军决战,无异于以卵击石,白白葬送主公多年积累的仁德之名与这支忠勇之师。”

“南下荆州,并非怯懦逃亡,更非自甘沉沦。”我的声音提高了几分,试图驱散这房中的阴霾,“此乃保存有生力量,寻求战略纵深,以图长远发展的唯一可行之路!这不仅仅是一次地理位置的转移,更是一次战略重心的调整,一次为了未来更大图谋的必要蛰伏!”主公终于缓缓转过身来。他眼中有血丝,面带疲惫,但眼神中那份独有的仁厚与坚韧并未消失。他看着我,微微颔首,示意我继续说下去。

“主公仁德播于四海,刘景升亦是汉室宗亲,据有荆襄九郡,带甲十万,沃野千里,且与曹操隔江相望,有天然屏障。此去,名为依附,实为借势。借荆襄之地利,休养生息;借刘表之名望,积蓄力量;借长江之天险,暂时抵御曹操的兵锋。待时机成熟,主公振臂一呼,北伐中原,匡扶汉室,亦未可知!”

翼德哼了一声,显然对“借势”和“待时机成熟”这种说法仍有些不以为然,但他终究没有打断我。云长则依旧沉默,只是那微阖的凤眼似乎睁开了一些,目光深邃,不知在想些什么。

“所以,”我深吸一口气,将话题引向了核心,“在具体部署如何‘走’之前,昭以为,我们必须先彻底弄清楚,我们‘去’的地方——荆襄,究竟是怎样一番天地?它的山川地理、政治格局、人物派系、风土人情,乃至潜在的机遇与危机,我们都需要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我们对目标有了清晰的认知,才能在抵达之后,迅速站稳脚跟,趋利避害,为主公谋划下一步的大计。”

我站起身,对着主公和几位将军、先生们深揖一礼:“今日,昭斗胆,想先与诸位详细剖析一番这荆襄的内情。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将这看似被动的南迁,化作我们未来事业新起点的坚实一步。”

书房内的空气似乎流动了起来。主公的眼中闪过一丝光彩,他点了点头,沉声道:“子明所言极是。‘豫则立,不豫则废’。我等虽迫于形势南下,但绝不能做糊涂之举。你且详细说来,让我们都听听,这荆襄,究竟是龙潭虎穴,还是卧虎藏龙之地?”

雨声依旧,但房内的气氛,已然悄然改变。我知道,真正的挑战,从此刻才刚刚开始。而第一步,就是让所有人,包括我自己,都清晰地看见前路——那条通往荆襄,也可能通往未来的道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