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算鼎三国:玄镜红颜录 > 第414章 启蒙之光,稚子初学

算鼎三国:玄镜红颜录 第414章 启蒙之光,稚子初学

作者:猫啃月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8 16:32:21 来源:书海阁

看着文姬在新辟的崇文馆中日渐找回神采,全身心地投入到那些古老典籍的整理与修复中,我心中甚慰。然而,一个更深层次的想法,也随之在我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

书籍是死的,知识是活的。仅仅将这些珍宝束之高阁,小心呵护,固然重要,却并非我设立此处的全部目的。知识的真正价值在于传承与应用,在于它能点亮蒙昧的心智,塑造未来的可能。尤其是在这乱世之中,人才的匮乏,远比粮草军械的短缺更为致命。主公麾下虽然有关张赵这般万人敌的猛将,但真正具备长远眼光、能够独当一面的智谋之士,却寥寥无几(我自己当然不能完全算在刘备集团的账面上)。

长此以往,仅凭主公的“仁德”和几位将军的勇武,是难以在这群雄逐鹿的棋局中走到最后的。我们必须培养属于自己的、真正可靠的下一代人才。而启蒙教育,正是这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新野,虽然贫瘠,却也提供了一个相对封闭和可控的环境。我们在这里收拢了一些忠诚部属的家眷,也吸纳了一些流离失所的孤儿。这些孩子,就是未来的希望所在。与其让他们在懵懂无知中长大,重复父辈颠沛流离的命运,不如趁此机会,筛选其中可塑之才,为他们开启一扇通往知识世界的大门。

这个想法,我并未立刻付诸实施,而是选择了一个合适的时机,与文姬深入探讨。

那是一个傍晚,崇文馆内点起了为数不多的油灯。文姬正对着一卷残破的绢帛凝神研究,试图辨认那些模糊的字迹。我静静地坐在一旁,待她告一段落,才轻声开口:“文姬,这些日子辛苦你了。看着这些典籍在你手中重焕生机,实乃幸事。”

她抬起头,眼中带着一丝疲惫,却更多的是满足和欣慰:“子明过誉了。能与这些先贤智慧为伴,琰虽身处陋室,心亦安然。”

“心安之余,不知文姬可曾想过,让这些沉睡的智慧,重新‘活’过来?”我引出话题。

她微微一怔,随即明白了我的意思,眼中闪过一丝亮光:“子明的意思是……”

“正是。”我点了点头,“这些孩子,终日嬉闹于巷尾,或在军营中耳濡目染些打杀之事。固然,乱世求存,武勇不可或缺。但若无文治之功,无智识之光引导,终究难成大器,也难以真正理解我们为何而战,为何要匡扶汉室,安定天下。”

我看着她:“我想,或许可以在此,挑选几个资质尚可、心性纯良的稚子,由你亲自启蒙。人数不必多,关键在于可靠和潜力。一来,可以为我们培养一些基础的文书人才,缓解人手短缺之急;二来,也让这些典籍中的道理,能在下一代心中生根发芽,不至断绝。”

我深知文姬对教育传承的热忱,这番话正中她的心怀。果然,她听完后,眼中光芒更盛,几乎没有犹豫便颔首道:“子明所虑极是!传道授业,本就是士人本分。琰虽不敢自比先父,但启蒙稚子,略尽绵薄之力,自是义不容辞。只是……”

她略有顾虑:“此地简陋,资源匮乏,恐怕难以给孩子们提供良好的条件。且如今时局艰难,此事是否会……”

“条件简陋,可以慢慢改善。”我接口道,“至于时局,正因艰难,才更需播种希望。此事不必张扬,仅限于我们核心圈子内,挑选最可靠的孩童。对外,只说是军师府邸的孩童在此识字习文即可。安全方面,我会安排妥当。”(我心中已有定计,玄镜台会不着痕迹地加强此地的内外监控,确保万无一失,并将所有参与孩童的家庭背景都纳入严密考察。)

见我已有周全考虑,文姬放下心来,欣然应允。她甚至有些迫不及待,开始与我商讨起教学的内容和方式。

“启蒙之初,当以识字为先。《仓颉》、《急就章》都是不错的蒙学读物。待有一定基础,再辅以《论语》、《孝经》等儒家经典,教导他们做人的道理,明晰君臣父子之伦常。”她规划道,这完全符合这个时代的主流教育思想,也是主公刘备所乐见的。

“甚好。”我表示赞同,“基础扎实,方能行稳致远。不过……”我话锋一转,状似随意地补充道,“日常军政文书往来,算术亦是不可或缺。我偶然得见一些古籍残篇,似乎记载了些颇为简便的计数符号与运算方法,或许能让孩子们学起来更快些,将来处理田亩、粮草、军械等数目时,也能更得心应手。”

说着,我取过一张废弃的竹简背面,用木炭画出了“0、1、2、3……9”这十个阿拉伯数字,以及简单的加减乘除符号。“譬如这些符号,或许可以代表数目,组合起来记录,比画‘正’字要便捷许多。还有这些,或许代表着加、减……”我没有深入解释运算规则,只是点到为止,将其包装成某种失传的“古算新解”或者“西域奇术”,强调其“实用便捷”的特性。

文姬冰雪聪明,又博览群书,对各种古文字和符号都有涉猎。她看着这些简洁明了的符号,眼中露出惊奇和思索的神色。“这些符号……倒是从未见过,形态奇异,却似乎……蕴含着某种规律?”她没有立刻接受,但也没有排斥,只是觉得新奇,并隐约感觉到其高效的可能性。“或许只是些前人戏作,未必能登大雅之堂。”我故作谦虚,“文姬若觉得可用,不妨在教导算术时,稍作尝试,看看效果如何。若是不妥,弃之亦无妨。”

我知道,这种超越时代的知识,必须极其小心地引入,绝不能引起怀疑。将其伪装成“古已有之”或“域外之物”,并强调其实用性,是最好的方式。以文姬的聪慧和对效率的追求,只要在实践中发现其优越性,自然会慢慢接受并推广开来。

除了算术,我还旁敲侧击地建议:“儒家经典博大精深,但其中亦有不少涉及天地万物、时令节气之描述。或许在讲解时,可以引导孩子们多观察身边之物,比如为何日升月落,为何四季更替,为何雨雪有常?虽未必能探究其根本,但养成留心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总归是好的。”

我没有给出任何答案,只是提出问题,鼓励观察和思考。这是我为未来“格物致知”埋下的最微小、最安全的伏笔。我希望培养出的,不仅仅是懂得引经据典的腐儒,而是能够独立思考、具备基本逻辑和科学素养(哪怕只是萌芽)的实用人才。

文姬对我的建议并未表示异议,她本身也是注重实学之人,认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将书本知识与现实联系起来,本就是治学应有之义。

很快,第一批学生被秘密挑选了出来。人数极少,只有不到十人,年龄大多在七八岁到十二三岁之间。其中有石秀那沉默寡言却眼神灵动的儿子,有几位忠诚老兵的遗孤(玄镜台已对其背景和亲属做了彻底排查),还有两个是我从逃难流民中发现、认为颇具潜力的孤儿,已由军师府收养,确保其忠诚。

我亲自与这些孩子的监护人谈话,严肃地强调了保密的重要性,并告知他们这是军师府亲自安排的、关乎孩子未来的大事,绝不可对外泄露半句。看着他们感激涕零、赌咒发誓的模样,我知道,基本的约束已经建立。

于是,就在这间简陋的崇文馆内,一场秘密的启蒙教育开始了。

蔡文姬亲自担任教席。她换上了一身素雅洁净的儒裙,褪去了平日的些许忧郁,站在那几张拼凑的桌案前,整个人散发出一种温和而庄重的光辉。

她从最基础的执笔姿势、笔画顺序教起,声音轻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对于这些在战乱中长大、从未接触过笔墨纸砚的孩子们来说,一切都是新奇而神圣的。他们瞪大了眼睛,聚精会神地听着,模仿着,小脸上写满了认真和对知识的渴望。

我偶尔会抽空过来旁听。看到文姬耐心细致地纠正着孩子们的发音,讲解着文字的起源与含义,讲述着《论语》中那些朴素而深刻的道理,心中充满了温暖。她不仅仅是在教知识,更是在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文化修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些孩子。

有时,她也会按照我的“建议”,在教授算术时,尝试使用那些“奇异”的符号。孩子们对这些新奇的东西接受得很快,似乎觉得比画“正”字有趣得多。文姬观察着效果,虽然仍有疑虑,但看到孩子们计算速度确实有所提高,便也默认了这种“权宜之计”。

而我,则会在讲解某个与自然相关的典故时,适时地插上一两句引导性的问题:“书上说‘春雨贵如油’,那你们知道雨水是从哪里来的吗?”“我们晚上看到的星星,它们一直都在天上不动吗?还是会悄悄移动呢?”

我从不给出答案,只是鼓励他们课后去观察、去思考、去讨论。我看到有的孩子真的会仰望星空,会留意雨后的彩虹,会在田埂上争论不休。虽然他们的答案幼稚可笑,但那份好奇心和探索欲的火花,已经悄然点燃。

崇文馆里,琅琅的读书声开始响起,虽然稚嫩,却充满了生机。与院外新野城的疮痍和肃杀相比,这里仿佛是另一个世界,一个孕育着希望和未来的小小世界。

这道启蒙之光,虽然微弱,却已穿透了乱世的阴霾,照亮了这些稚子纯净的眼眸。我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这条路,任重而道远。但只要坚持下去,总有一天,这些今天还在此处蹒跚学步的孩子们,会成长为支撑起未来的栋梁。

而这一切,都将在绝对的保密下进行,成为我独立力量体系中,最基础、也最富潜力的组成部分。

书香,伴随着稚嫩的童声,在这陋室之中,悄然重燃,生生不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