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算鼎三国:玄镜红颜录 > 第420章 第四节:水镜草庐,智者之谈

经过数日的跋涉,小心翼翼地避开了可能的眼线和麻烦,我和石秀以及几名化装成仆从的护卫,终于抵达了玄镜台初步锁定的鹿门山麓一带。这里群山环抱,绿树成荫,溪流潺潺,果然是一处远离尘嚣的清幽之地。

根据更进一步的细致探查(这得益于锦瑟事先安排的外围人员的接应和指引,他们如同融入环境的影子,无声无息地为我们提供了最后的路线确认和安全保障),我们在一处半山腰的僻静所在,找到了一座看似普通的草庐。

草庐掩映在一片茂密的竹林之后,门前一方小小的平地,打理得干净整洁,几畦菜圃生机盎然,旁边还有几株叫不出名字的药草。没有高墙大院,没有奢华装饰,只有几间茅草覆盖的屋舍,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透着一股返璞归真的恬淡气息。若非事先知道,很难想象名满荆襄的水镜先生会居于此等简陋之所。

但我知道,真正的智者,往往不以外物彰显自身。这草庐的简朴,反而印证了情报中关于司马徽淡泊名利的描述。

我整理了一下身上的儒袍,深吸一口气,平复了略有些激动的心情。示意石秀和护卫们留在远处隐蔽接应,不得靠近,然后独自一人,缓步走向那柴扉轻掩的小院。

“晚辈陆昭,自新野而来,慕先生清名,冒昧前来拜访,恳请一见。” 我站在院外,躬身行礼,声音平和,不卑不亢。我没有报上任何官职,只提了姓名和来处,以一个纯粹的求学者的姿态出现。

片刻之后,柴扉“吱呀”一声被推开。一个总角童子探出头来,好奇地打量着我:“你找我家先生?先生今日不见客。”

果然不出所料。我微微一笑,再次躬身:“晚辈并非前来叨扰先生清修,实乃心中有惑,闻先生学究天人,洞悉世事,特来求教一二。纵不能得见先生,亦愿在此静候片刻,以表诚心。”

我说完,便不再言语,只是静静地站在原地,姿态恭谨。我知道,对付这种隐士,过度的强求和浮躁,只会适得其反。唯有展现出足够的耐心和诚意,才有可能打动对方。

那童子见我如此,有些不知所措,迟疑了一下,转身跑回了屋里。

时间仿佛凝固了。山风拂过竹林,发出沙沙的声响,伴随着几声清脆的鸟鸣。我能感觉到暗处石秀他们投来的关切目光,但我心如止水,耐心地等待着。

不知过了多久,或许只是一盏茶的功夫,或许更长,草庐的门再次被推开。这次走出来的,是一位身着素色长袍、须发微白、面容清癯的老者。他手中拿着一卷书简,步履从容,目光平和,却仿佛蕴含着能够洞察人心的深邃智慧。

只一眼,我便确定,这位,定然就是水镜先生司马徽了。他的气质,与这山水草庐完美地契合在一起,淡泊,宁静,却又自有一股难以言喻的风骨。

“足下便是从新野来的陆昭?” 他的声音温和而清晰,如同山间清泉,洗涤人心。

“晚辈正是陆昭,拜见先生。” 我再次深深一揖,礼数周全。

司马徽的目光在我身上停留了片刻,那目光并不锐利,却仿佛能穿透一切伪装,直抵内心。我坦然迎接着他的审视,心中没有丝毫杂念。我知道,任何刻意的掩饰,在这位智者面前,都只会显得弄巧成拙。

“嗯,”他微微颔首,似乎并未从我身上看到他所厌恶的东西,“方才听稚子回报,言足下求教心切。老朽不过一山野村夫,学识浅薄,何敢言‘求教’二字?足下远道而来,且入内奉茶吧。”

他竟然同意了!我心中一喜,但面上不敢表露分毫,恭敬地应道:“多谢先生。”

随着司马徽走进草庐,一股淡淡的墨香和草木清气扑面而来。庐内陈设极为简单,几张矮几,几个蒲团,墙壁上挂着几幅字画,笔法古朴,意境悠远。最多的,是堆放在角落和书架上的竹简和纸卷,显示出主人嗜书的习惯。

我们在主位矮几旁相对而坐,童子奉上清茶。茶水是普通的山泉水所烹,茶叶也非名贵品种,但入口清冽甘醇,别有一番滋味。

“听闻足下在新野辅佐刘豫州,颇有作为?” 司马徽轻啜一口茶,看似随意地问道。

我的心头微微一紧。看来,我的身份,他早已知晓。这并不奇怪,以水镜先生的人脉和声望,对荆州地面上发生的一些大事有所耳闻,再正常不过。关键在于,他对此持何种态度。

“先生谬赞。” 我放下茶盏,坦诚答道,“晚辈不过是尽些微薄之力,助主公(我沿用了对外的称呼)安抚流民,恢复生产,以求在新野暂时立足罢了。然天下大乱,非一城一地之治所能挽回。思及此,常感忧心忡忡,故而希望能得先生这般高士指点迷津。”

我没有直接回答“颇有作为”的评价,而是将话题引向了对天下大势的忧虑,以及对求教的真诚渴望,同时也暗示了我们目前的困境——“暂时立足”。司马徽不置可否,只是悠然道:“这山间岁月,与世隔绝,老朽所知有限。倒是足下身处涡旋之中,想必对当今之势,有更深的体会?”

这是在考较我了。我定了定神,整理了一下思路。我知道,接下来的对话,将是关键。我不能暴露我来自未来的秘密,但我可以运用我的逻辑思维和对历史大势的模糊认知,提出一些超越当下普遍认知的见解。

“先生明鉴。” 我沉吟片刻,缓缓说道,“当今之势,以晚辈浅见,‘乱’字当头,根源却在于人心失序,纲纪崩坏。曹孟德挟天子以令诸侯,看似势大,然其以霸道取之,根基不稳,北方士族之心,未必尽附;江东孙氏,坐拥三世基业,地利人和,然偏安一隅,进取之心尚待观察;至于荆襄之地,表(刘表字景升)牧仁厚,然外戚干政,内部不和,恐难成大事。天下汹汹,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看似英雄辈出,实则多为一己之私,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我没有直接评判谁优谁劣,而是客观地分析了各方的优势与隐患,最后落脚点放在了百姓的苦难上。

司马徽静静地听着,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他显然对我的分析感到意外,特别是对曹操“根基不稳”、孙权“进取之心尚待观察”以及荆州“内部不和”的判断,这比寻常士人只看表面强弱的见解要深刻得多。

“足下所言,鞭辟入里。” 他微微颔首,“然乱世之中,欲平息干戈,非有雷霆手段不可。霸道虽非长久之计,却也是收拾残局的利器。足下以为,仅凭仁德,可得天下乎?”

这个问题很尖锐,直指刘备集团目前所标榜的“仁德”旗帜。

“晚辈以为,霸道可得一时之功,却难安天下之心。仁德虽见效缓慢,却是长治久安之基石。” 我坦然回应,“然仅凭空谈仁德,亦是迂腐。乱世用兵,当以雷霆万钧之势,扫平不臣;治世安民,则需行春风化雨之政,润物无声。关键在于,如何权衡,如何运用。而要做到这一切,最缺的,并非兵马钱粮,而是……”

我顿了顿,目光灼灼地看向司马徽:“是能够运筹帷幄、经天纬地之大才!”

“哦?” 司马徽的眉毛微微一挑,似乎被我的话勾起了兴趣,“何谓‘经天纬地之大才’?”

“能审时度势,洞察人心,制定长远之策,此为‘谋’;能富国强兵,发展民生,奠定不拔之基,此为‘治’;能知人善任,唯才是举,凝聚天下英才,此为‘用’。兼此三者,方可谓之大才。” 我将自己对顶尖人才的理解,结合这个时代的语境,清晰地表达出来,“晚辈不才,自问于‘谋’略有所思,于‘治’略有所学,然于‘用’,尤其是寻觅、识别、启用那些真正能够扭转乾坤的旷世奇才,实感力有不逮,常有捉襟见肘之感。这也是晚辈今日冒昧拜访先生的真正原因——恳请先生指点,当今天下,何处可寻此等大才?”

我终于将话题引向了核心。我没有直接问“谁是卧龙凤雏”,而是以一种更谦逊、更具普遍性的方式,表达了对人才的极度渴求,以及对司马徽这位“知人”名士的倚重。

司马徽沉默了。他端起茶杯,又缓缓放下,目光深邃地望着窗外的竹林,仿佛在思考着什么。

草庐内,一时只剩下风吹竹叶的沙沙声。

我知道,我的话已经触动了他。他或许在评估我的诚意,或许在衡量风险,或许,也在回忆着他所认识的那些青年才俊。

这一刻,我的心,再次悬了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