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锦绣凰途:重生嫡女惑倒九千岁 > 第141章 到底是谁的儿子?

“皇帝,你这是要对李景珩做什么?”

太后推门而入,就只见满地碎片,以及跪在地上的李景珩。

“下如此重的手,可有半点慈爱之心?”

赶紧上前查看,却见到他额头上的血痕,当即心疼坏了。

“你……!”

太后愤怒至极,又有些顾忌着不知如何开口。

皇帝在心中冷笑,他当然知道自己这嫡母为何对李景珩另眼相待,她明明无视自己的其他儿子。

还不是因为,她一直以为李景珩是她亲孙子。

也就是自己那短命大哥的亲儿子。

他故意讥讽:“母亲,您到底想说什么呢?”

“我管教太监能有什么错?值得一国太后亲自前来阻止。”

满头珠翠的太后被噎得说不出话来,下意识地看向一直低着头的李景珩。

他却是一动不动,一点反应也没有。

双方不欢而散,皇帝根本没有问出自己想要的,就被这通复杂的母子关系父子关系搅和得不想继续。

只能让太后把李景珩带走。

……

“好孩子,身上别的地方可还疼?”

太后寝宫内,老人家一边在李景珩身上摸索,一边暗自垂泪。

“我没事的,小姨。”

李景珩被按住胳膊时,没忍住痛得咧了下嘴。

刚刚皇帝盛怒之下一通乱扔,还是有些打到了他身上红肿一片。

若是此时身边有人在场,定会大吃一惊。

外人只知道传言说李景珩是皇帝的私生子,但没有人敢找皇帝本人确认,只能从皇帝的态度窥见一斑。

至于太后为何会对李景珩态度极好,却是原因成谜。

皇帝也考究过这个问题,发现自己的嫡母似乎是将李景珩错认成了自己亲大哥的儿子。

不过他也不打算纠正,因为李景珩身体残缺,是万万不能将他认回皇家的。

若是太后愿意对他好点,他也乐见其成,就当做对李景珩额外的补偿了。

当年自己的侧妃与大哥的侧妃共同去道观祈福,突然遇到了前朝叛军的偷袭,引得两位有孕的妃子受了刺激,早产生下两个儿子。

而这两个儿子,都被前朝余孽掳走,十来岁时才找回了李景珩,另一个下落未知。

至于太后为何会相信李景珩是大哥的儿子而非自己的儿子,皇帝也曾起过怀疑。

但当年接生的产婆,李景珩身上的胎记,都证明了他其实是自己的儿子。

皇帝最终只能将这归因于嫡母不愿意相信自己的亲生儿子绝后,因此不顾真相,将李景珩认为是自己的亲孙儿吧。

再加上太后的癔症,他实在不愿意再刺激自己可怜的母亲了,给她留个可怜的念想难道不好吗?

他也就不再计较,毕竟,小时候他是由母亲亲手带大的。

虽然不是亲生,养育之恩也是要还的。

因此,所有人都不知道,其实李景珩是太祖的儿子。

……

李景珩孤身一人入京,现在又呆在了太后寝宫养伤,没人能近得了他的身。

皇帝本人又犯了优柔寡断的毛病,对他的来意不管不问,默认他被太后保护起来。

因此,那么多双眼睛现在都盯着太后的寝宫,却只能抓耳挠腮,毫无办法。

“陛下,是否要以长公主、英国公和征北侯囤兵城外有谋反嫌疑,发布勤王令?”

御书房里,皇帝只召了几个如今他还信任的文官前来商讨对策。

却听见如此无脑的言论,恼得将镇纸一把拂落在地。

宰相看了一眼他带来的小兵,眼中也尽是恼火。

同时心中又有些无力感。

【难道我手下真是无人可用了吗?】

他带此人来,只是觉得虽然愚笨了些,但还算忠心,今天带来做个文书记载,同时也算是带来给皇帝混个眼熟。

却没想到此人不知之前是装的老实,还是太沉不住气,非要在皇帝面前急着表现自己。

说出这种无脑言论,让他连帮着圆场也不知如何下手。

“陛下,不如先下旨宣布犒劳三军,同时让他们提前回家过年可好。”

宰相咳嗽了两声,也不想为那无脑的下属开脱,直接说出了自己的谋划。

现在做些表面功夫致歉什么的,皇帝本人也不需要这些。

皇帝思索片刻,他本来还十分不悦,这会儿也放松了面皮,目带赞赏的看向丞相。

不愧是他看中的人,合作多年,太懂他的心思。

也能在关键时刻想出好主意。

本来就临近过年,打了近半年仗的士兵,此刻定然是归心似箭。

哪里愿意作为晋王他的工具人,耗在这京城外面。

只要自己先下旨让他们归家,如今晋王若是没有合理解释,根本留不下他们,只会激得怨声载道。

而晋王、长公主和英国公几人,手下没了大军的压力,自己哪里还怕他们。

随便找个什么借口将他们下了大狱就好。

自己手上好歹还是有御林军可用的,对于这些亲兵的忠心,皇帝还是有自信的。

“善,拟旨吧。”

就在皇帝心情轻松的做着他杀人于无形的美梦时,噩耗传来,晋王陈自明终于出手。

比他让士兵原地解散各自返乡的旨意传得更快的是,太学院的学生们联名上书。

太学院门前的大鼓响了整整一日。

每有一名学生递交他的请求到太学院时,便可击鼓三次。

而如今这鼓声从早到晚,吵得连皇帝身处皇宫大内也能听见。

前朝门阀统治,无论文武,寒门都很难出头。

是端朝开国的太祖皇帝,他本人虽然是武人出身,却也算重视文人,专为学生们开了科举制度。

这是几百年来,寒门学子们唯一的出头机会。

每三年一次,传到现在也就二十年而已,学生们可没有忘记太祖的恩德。

哪怕如今的年轻学生不清楚,他们的老师也该清楚。

而且,每位通过乡试的学子,都可获得一次通过太学院向皇帝直言上书的机会。

只不过学子们一般也不会动用这个机会。

毕竟,这虽然是个给皇帝留下印象的好机会,做得好甚至能青史留名。

但他们只是些没有实际经验的学生,若是提了些不接地气的建议,给皇帝留下坏印象,反而有损仕途发展。

所以,这太学院前的鼓,倒是很少响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