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双穿明末:我带领大明统治全球 > 第499章 不管哪个国家,都有永不停歇的内部权力斗争

李水生:“德川将军,您要雇佣的军队,最快也要得需要两个月时间的才能到达日本,希望德川将军能够谅解。”

德川家光:“拜托李将军了,我希望贵国的雇佣军能尽快到达。”

李水生:“放心吧,德川将军,我现在就派人联系国内。”

“不过,还请德川将军先把保证金和刚刚的情报费交一下。”

德川家光点点头,很是麻利命人搬银子去了。

20万大军,一个月雇佣费用的保证金,这就是60万两银子,再加上30万两银子的情报费,这就是90万两。

李水生和赵大牛再次为陛下的计策深感佩服。

原来,军队还可以这样赚钱,原来赚了军队的雇佣费还能再赚一笔情报费?

陛下制定的日本雇佣军计划,真的是太棒了。

陈平安给两人的任务就是在日本当一个吸血鬼。

现在吸血鬼已经开始了吸血,血液一旦开闸,那可就停不下来了。

为了能够满足源源不断上供给陈家军的雇佣费用,无论是德川家光一方,亦或者是天皇一方,就必须得拼命压榨自己地盘内的老百姓。

陈家军则是只负责打仗,坏人全都让日本自己的高层当了,便宜却是让陈家军给占了。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是适用的。

等到日本百姓被压榨的受不了的那一天,只要陈平安再以救世主的名义稍微出手,整个日本被吞并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神武二年(1638年)七月二十六日,已经把湖广之地军事力量整编的差不多,准备拔营继续前往南直隶,收编整个南直隶全部军事力量的陈平安,收到了李水生和赵大牛的求援电报。

明正天皇和德川家光都要雇佣20万大军,日本境内的军事力量不够了。

陈平安闻言,表示很无语,丫的,你俩业务开展的速度也太快了吧?

老子才给你们出的主意,你们这就把40万大军的雇佣份额给卖出去了?

这业务员的办事效率,也真是没得说了。

仔细阅读完两人发过来的详细电报之后,陈平安也就明白雇佣军业务为什么开展的这么顺利了。

无他,全都是运气。

日本国内的政治格局以及明正天皇的大胆,造就了龙国雇佣军业务的快速发展。

江户幕府与皇室朝廷之间,从一开始,权力的博弈游戏就没有停止过。

江户幕府初建,需要朝廷权威作后盾,朝廷则依赖幕府金钱援助。

后水尾天皇处于幕府强势的环境中,天皇权力被极大限制,只是幕府的傀儡。例如,幕府制定的《禁中并公家诸法度》确认天皇和贵族要专心文艺,不能干涉政治事务,彻底剥夺了天皇的一切权利,天皇唯一保留的权利就是制定年号。

紫衣事件的影响,1627年,朝廷为解决财政问题,未经幕府同意,允许禅门大德寺和妙心寺的僧侣穿紫衣袈裟。然而,幕府宣布相关敕许无效,这让朝廷颜面尽失,也使后水尾天皇对幕府的不满加剧。

幕府的羞辱,1629年,将军德川家光派乳母春日局面见天皇。春日局无官无位却获此授权,被天皇视为奇耻大辱,觉得幕府未把自己的权威放在眼里。

这一事件成为导火索,愤怒的后水尾天皇无预警地让位给年仅七岁的皇女兴子内亲王,即明正天皇。

后水尾天皇让位之举,一方面是对幕府专权的无奈反抗,希望以此断绝幕府想以自己的外孙继承皇位的野心;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在幕府压力下,为维护皇室尊严和自身地位而做出的无奈选择。

德川幕府都要用德川家的血脉,代替天皇血脉了,可见天皇家族跟德川幕府之间的间隙有多大。

明正天皇这次雇佣20万龙国大军,其实也算是在做最后一搏了。

胜利了,天皇家族重新拿回天皇的荣耀。

失败了,大不了就是天皇家族血脉易主。

明正天皇明白,就算不搏,德川幕府已经升起的,要用德川家的血脉代替天皇血脉的野心,也不会停止。

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之下,天皇家族血脉,早晚得有断绝的那一天。

既然如此,那还不如搏一搏呢。

正是因为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才有了明正天皇拉开的大举雇佣龙**队的序幕。

看完李水生和赵大牛发回来的情报,陈平安只能是感叹,不管哪个国家,都有永不停歇的内部权力斗争啊!

就好比大明,大明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奇葩皇帝?

因为在明朝当皇帝,真的是太危险了,比如明仁宗朱高炽,生前做的最后一个重大决定,就是要把首都迁回南京,可他的儿子朱瞻基刚到南京,朱高炽就驾崩了,且死因不明。

无论是明仁宗实录,还是明史仁宗本纪等史料,对他的死因都只字不提。

父亲的突然暴毙,让朱瞻基感觉到了危险,他继位之后,就经常在皇宫中斗蛐蛐,开启了太监掌权的时代,与文官集团分庭抗礼。

可短短九年之后,朱瞻基便在腊月二十一这天,突然病倒,至于什么病,太医也说不清。

到了次年正月初一,朱瞻基就无法上朝了,交代完后事的第二天,立下遗诏之后,便撒手人寰。

最后,9岁的朱祁镇登上皇位,这时明帝国的权力,基本上都掌握在皇太后手里,也就是朱瞻基的母亲,朱祁镇就成了一个摆设。

而皇太后掌权时,一直都仰仗三杨等大臣,所以此时明帝国的实际掌权人,是文官集团。

直到朱祁镇长大,亲政以后,才发现自己的话语权有限,加上他的爷爷和父亲死因不明,让他意识到了朝廷的威险,于是就学起了他的父亲,开始依靠宦官用以制衡朝堂。

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把统治阶层分为勋贵,文臣和武将,三方相互制衡,皇帝居中协调。

既不让任何一家独大,也不让任何一家衰落,最终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局面。

可惜朱允炆和朱棣的叔侄内斗,几乎把其中一角的勋贵集团直接打烂,于是,原本稳定的三角形,就变成了文臣武将之间的相互博弈。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