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开局救下刘邦,竟成为历史权臣? > 第69章 战后重建

开局救下刘邦,竟成为历史权臣? 第69章 战后重建

作者:回顾云生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1 19:40:48 来源:书海阁

匈奴退走了,大汉朝的重建计划也提上了日程。

这场战争对汉朝的损失是空前的,大汉几乎是倾尽了国力,才守住了长安。

刘恒先是给死去将士们的家人予以重恤,随即又安排士兵安抚受劫掠地区的百姓。

士兵和百姓的死伤不是很大,但是物资的损失是巨大的,储备的大多数物资都让匈奴人给抢走了。

为了确保以后不再发生这种事,刘恒将原先的关隘全部修整一遍,又调派了大量的士兵把守,可以做到相互支援,相互配合。

刘恒彻底认清了匈奴人的面目,将匈奴提出的和亲建议严词拒绝,算是和匈奴彻底撕破脸了。

给也要抢,不给也要抢,匈奴要真有本事,就再发兵到长安来抢,刘恒说什么也不会再给了。

在这件事上,苏云坚决支持刘恒。

汉匈之间已经彻底决裂,再送女人过去等于羊入虎口,一点用处也没有了。

——————————

张相如回京后,立即交出了手中所有的兵权。

刘恒看着张相如送上来的战报,心里还算满意。

刘恒提拔张相如为太子少师,张相如也成为日后丞相府除苏云以外的第一人。

张相如很稳,是个打防守战的好料子,刘恒有意提拔,希望他未来成为儿子的得力助手,抵御匈奴。

刘恒心里有大概的估计,和匈奴之间的战争,要想由守转攻,从自己算起怕是至少三代人的努力。

所以儿子缺的仍然是防守型人才,至于日后的进攻型人才,就交给儿孙自己去培养吧。

“哎呀云哥,好久不见,可想死我了。”

苏云一进京,刘恒马上宣他面圣。

“好了好了,怎么还和小孩子一样?

大汉的将士抛头颅洒热血,终是赢下了这一仗,接下来怎么治理,可是要交到你手上来了。”苏云摸着他的头,就像当年那般。

刘恒愣了愣,倒也没有推开。

他想到了小时候。

由于从小缺少父爱,对于这个动作,刘恒视为特殊的关心,因此很享受这种感觉。

如今,不经过刘恒同意,敢这么对刘恒的,除了薄太后外,恐怕也就云哥一人了……

……

“云哥,战报我都看过了,这一回你确实也立了大功,但我不能都封赏给你。

倒不是我对云哥忌惮,而是军功是有数的,我有意培养张相如、周谷等将,希望未来他们能够独当一面。

所以云哥……”

“没关系,你随便安排,我现在地位已经可以说仅次于你,而且我可能过上一段时间就要下野了,天天待在这朝堂之上,我也想歇歇了……”

累倒是其次的,虽然自己是长生的,可小丫头不是。

她已经渐渐的老去,自己想在她最后的年间好好陪陪她。

另外,苏云也不想暴露自己长生者的身份,到了该退休的年纪就得退下去。

听了这话的刘恒大惊,“云哥,这朝堂之上处处都是危机,我现在只信任你,要没有你替我出谋划策,我真的没有信心啊!”

苏云拍了拍他的肩头,“放心吧,十年之内我是不会走的,现在的问题那么多,我也不忍心光靠你一个人解决。”

还没有将程不识培养起来,自己现在是不能离开的。

必须有一位在朝堂中举足轻重的人,知道自己的身份,自己才能很轻松的返回朝堂。

要是从底层做起的话,自己这些年的积累也就浪费了。

周亚夫那孩子虽然和自己近,可他的性格太过高傲,明显不适合知道自己的身份。

而程不识是自己看小看大的,和自己很亲,同时也是个很沉稳的人,比周亚夫更值得信任。

见云哥这么说,刘恒也没有阻拦。

自大汉朝统一开国到今,也已经有了36个年头;

也就是说,云哥已经为老刘家服务了36年了。

再过个十年就是46年了,云哥也都70多岁了,让他一直待在朝堂中,自己也确实于心不忍。

“好,云哥,我也不难为你,就按你说的十年,

十年之后我就批准你下野,准许你离开长安,回封地颐养天年。”

苏云面无表情,不知道在想什么,只是点了点头;

谢过恩后,苏云没有再多说一句话,静静的退下了……

……

这一战的损失不小,几乎将刘恒十几年的积蓄都打光了。

幸好有云哥提供了曲辕犁,以后耕地更加节省了人力物力,也就增加了粮食产量。

只要在给刘恒足够的时间,大汉一定能够东山再起!

就在此时,晁错又上书刘恒,写成了着名的《守边劝农疏》和《募民实塞疏》。

这是晁错根据这次战争,所总结的经验。

晁错认为,匈奴是马背上的民族,来得快,去得也快,抢完了就跑,即便有汉人协助,匈奴人也改变不了原来劫掠的本性。

而大汉是农业国,要想抵御匈奴,农民就不得不放下手中的农活,商人不得不放下手中的利益;这样的话,国家还如何提发展呢?

因此,还不如将百姓迁徙到边境上,利用百姓来完成大汉朝的屯田政策,百姓在生产的同时,还可以渐渐被训练成抵御匈奴的士兵,可谓是一举两得。

当然,朝廷要让百姓自愿迁徙,就必须拿出足够的诚意:

对有罪的,赦免其罪;对无罪的,赏金封爵。

对晁错提出的建议,刘恒深以为然。

由朝廷出资,鼓励百姓去边境上耕种屯田,虽然前期投入巨大,但后期的成效也是很明显的。

长久下来,这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

虽然现在朝廷的负担很重,要战后重建,要练兵,还要培养战马;

但这些的目的,都是为了大汉日后不再被侵略,既然目的相同,刘恒就是勒紧裤腰带,也会全力支持百姓去边境上屯田耕种。

刘恒亲自拟诏,表示朝廷会全力支持晁错的建议,开始迁徙百姓募兵屯田。

————————————

让匈奴人打到长安附近,刘恒心里始终不踏实,总觉得愧对高皇帝。

因此,刘恒将今年的祭祀活动提前了。

同时,刘恒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刘恒诏令扩大祭祀的场所和器物,并向全天下的人解释了其中的道理。

“朕常听说,祭祀官在祈祷时,都将福德归于朕一人,而从来没有为百姓祈过福,朕对此深感惭愧。

以朕这种德薄之人,怎么配得上全大汉的福运呢?

朕是大汉的罪人,差点让匈奴人打到长安来,若不是天下的百姓死命相抵,如今的朕又怎能在这安稳地祭祀呢?”

因此,刘恒下令,日后的祭祀官不要再光为刘恒一人致敬祈祷,要为天下的每一位百姓祈祷,要将大汉的德运分给天下的每一位百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