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开局救下刘邦,竟成为历史权臣? > 第86章 齐心救灾

开局救下刘邦,竟成为历史权臣? 第86章 齐心救灾

作者:回顾云生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1 19:40:48 来源:书海阁

刘恒很迷茫。

他已经很努力了,对百姓他是放在心上,对于朝政他也丝毫不曾懈怠。

可如今,黄河如此大决堤,两岸的百姓流离失所,出现了一大批的难民。

刘恒也是个迷信鬼神学说的人,这是上天降下的惩罚吗?

惩罚他这个皇帝干得不称职吗?

在刘恒心里,不管怎么说都是他这个君父的不是,他决定向天下下诏:

“近来天下连续几年歉收,又有旱涝和疾病的灾害,受苦的都是百姓,这让朕十分担忧。

朕愚蠢而不聪明,不知道出现这些灾害的祸根是什么:或许是朕治国有失误、行为有过错吗?

是天道不顺,或者是不得地利,人事多有失和,没有供奉鬼神吗?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或者是废弃了百官的奉养,所兴办的无用之事太多了吗?

为什么百姓缺乏粮食充饥呢?估计土地没有比以前减少,而统计百姓的人口也没有比以前增加,按平均每人占有的耕地来计算,现在比古代还要多;

但百姓的粮食却严重缺乏,造成这种失误的根源在哪里?

莫非是由于百姓之中从事工商末业而损害农耕本业的人多,造酒大量耗费了粮食,六畜吃得太多了吗?

这些大大小小的原因,朕不知道哪个是最主要的,可以由丞相、列侯、二千石官员、博士共同议论这个问题;

有能够帮助百姓的意见,可按照各自的思路,去做深远的探讨,无所隐瞒地全都告诉朕!朕会认真对待,好好解决。”

刘恒此诏下给天下的每一个百姓、官员、士绅,是刘恒对自己这些年的反思,更是给天下百姓的一个交代。

此诏写满了大大的“无奈”二字,虽然不是罪己诏,但体现了刘恒对于现实的思考。

刘恒虚心纳谏,渴望得到天下人谏言,希望能有人站出来替自己分担。

————————————

刘恒在反思自己,苏云没闲着,一直在忙着救灾的事宜。

虽然没有亲身到过现场,但看着几名郡守、县令的样子,苏云可以猜个大概。

这几个人都是好官啊,这些天一直在抗洪救灾,安抚地方流民百姓。

苏云按照现在的救灾方法,将所有受灾的地方设立为救灾区,由朝廷来统一管理。

毕竟以前就出现过这种情况,地方官员相互推诿,把救灾的责任推给其他郡县,还有隐瞒虚报等等情况,为了保证救灾落实到地方,还是由朝廷统一管理的好。

由于苏云不能轻易离京,于是苏云把救灾的方法教给了贾谊,让贾谊前往地方负责统筹组织。

药物,粮食、生活必需品,苏云都已经安排完毕,只需要分批次运过去就可以了。

苏云让地方上的官员实施“以工代赈”,由朝廷拨款拨粮,将地方受灾的百姓组织起来,重新修建被冲垮了的黄河大堤。

这半个月时间,可把苏云忙得要命。

这次国库吃紧,朝廷上下总动员,连那些功二代们也都捐出了自己的一部分家产,支援受灾的地方。

邓通有一座铜山,他现在是大汉第一首富,为了给刘恒分忧,他直接把这些年挣的钱全都捐给了国库。

苏云算是明白了什么叫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现在朝廷有难,他们都在帮着朝廷,苏云对他们的看法也是有所改观。

毕竟他们许多也是打天下的父辈教出来的,窝里斗归窝里斗,有难他们也是真上。

……

平时不动府里的钱,苏云都不知道,长青侯府如今涉及的产业多达十余项,包括纺织、酒楼、城外有开辟的田地、山西雁门还有一个承包的马场,甚至连养猪侯府都有涉及。

程娄果然很有经商的头脑,每一个能挣钱的产业都没放过。

朝廷扶持农业,他就种地;朝廷发展手工业,他就养蚕纺织;朝廷缺马,他就在山西一带承包了一个马场。

苏云平时出门,从来都不带铜钱,都是往怀里揣一大锭金子。

苏云本以为都够奢侈的了,没想到这不过是侯府的九牛之一毛。

虽然由程娄操持着家业,但这些产业都是苏云的,要有个富贵排行榜,苏云现在绝对能排得上名。

苏云现在还管着大汉的国库,苏云特意和家里的账本对比了一下,发现国库连苏云家产的1/3都不到。

苏云:

这大汉穷得要命,没什么好吃的,没什么好喝的,更没什么好玩的,富成这样一点用没有。

要是穿越回去,还有这么多钱就好了。

苏云是很有钱,但是如今的大汉,可以说是遍地开花,比苏云有钱的人多的是。

因为铸币权下放到地方,盐铁也是私人售卖,这些挣钱的地方,国库一样没捞到。

所以国库穷的要命,地方士绅、诸侯王一个比一个有钱。

以防麻烦,苏云没有捐太多,而且捐的大多都是粮食。

苏云知道和珅的经典名言,救急不救穷,捐的钱再多也不一定都到老百姓手中,还是捐些粮食来的实在。幸运的是,苏云的劳累也算有了结果,决堤口已经被修好,灾民也都陆陆续续得到了安置,也没有发生什么大规模的传染病和死亡。

不幸的是,匈奴人也看到了如今大汉的动乱,抓住这个机会趁机入侵。

大规模的入侵,必然会引起汉朝方面的防备,老上单于这次学聪明了,将万余骑兵分成二十支,从不同的方向入侵汉朝。

老上单于的目的依旧是劫掠,顺便破坏大汉的屯田戍边政策,拖缓大汉的发展。

内地受灾,边疆地区又被劫掠,大汉当真是内忧外患。

但是魏尚、李尚二人没有让刘恒失望,二人相互配合,不仅阻止了匈奴的劫掠,还大破了匈奴的骑兵方阵,截获了匈奴千余马匹。

李广更是勇猛无比,率领3000轻骑出河套反制,采用火矢覆地,战术性烧毁河套草原700余里,让匈奴人难以寸进。

消息传回京城,刘恒高兴坏了,对三人大加封赏。

尤其是李广,刘恒对他火烧河套这一举措极为满意。

要知道,匈奴虽然面积极大,但实际可用的土地并不多,匈奴人放牧养马,主要集中在两大草原。

一个是匈奴内部的漠北大草原,另一个便是河套平原一带的大草原。

李广这么做,将河套平原上的草原付之一炬,短时间内匈奴人必然是无暇南下。

大胜不是最主要的,主要的是破坏的匈奴的生活根基,为大汉和平的发展争取了时间。

刘恒加封李广为云中都尉,将云中、雁门、定襄三郡的骑兵统一交给李广管辖。

就从此事上,刘恒就看出来了李广是个将才,要对他破格提拔,未来留给儿子和孙子抵御匈奴。

刘恒真是不禁感慨,李广要是生在打天下的时候,封个万户侯不在话下啊!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