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开局救下刘邦,竟成为历史权臣? > 第116章 第三卷终

开局救下刘邦,竟成为历史权臣? 第116章 第三卷终

作者:回顾云生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1 19:40:48 来源:书海阁

刘恒的篇章结束了,属于刘启的时代即将到来,云生在这儿,还是想回答一下大家的问题,以及和大家聊聊我内心的想法。

首先还是先感谢一下大家的支持,这本书已经破了200章,也算是小有规模。

但我毕竟是第一次写这种书嘛,前面有许多情节,把握的不是很好,导致这本书流量不是很好,但没关系,有你们这些喜欢的人支持就够了。

刘恒是个好皇帝,他在位期间大力发展生产,劝课农桑,全免田税,废除肉刑和连坐法,并尽力将政策落实到每一个百姓。

同时汉文帝还是一个节俭的皇帝,他用一生践行了他的节俭,证明了他不是装出来的,而是从骨子里的节俭。

另外,汉文帝的手段也很高明。

当初功臣集团选刘恒进京,就是想把刘恒当成傀儡,通过操纵刘恒来控制朝政。

但刘恒没他们想的那么简单,进京的当晚就控制住了军队,只用了一招五辞五让,就拿捏住了功臣集团的主力周勃陈平,避免了成为群臣手中的傀儡。

然后从登基到去世,一直在打压和削弱军功集团,将那么庞大的一个集团逐渐削弱、肢解;

到儿子刘启登基的时候,几乎已经将皇权集中于一手,这也是刘启为什么登基没几年,就敢这么明目张胆削藩的原因。

因为内部矛盾都被刘恒解决了,只剩下诸侯王这个外部矛盾,尝到权力集于一人的滋味,刘启才急急忙忙的对诸侯王动手。

所以说,刘恒绝对是一个合格的守成之君,也是封建帝王中相对对百姓最好的。

在这呢,还是给大家说一个残酷的现实,让大家客观的来看待封建帝王。

封建社会作为一个家天下的时代,不可能有帝王做到爱民如子,除了石虎,那是真“爱民如子”。

客观来看,任何封建帝王把百姓看得重,都有维护统治的目的,包括这一卷的主角汉文帝刘恒。

因为封建社会具有时代局限性,他们所受的教育和我们都不一样,压榨百姓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毕竟封建社会比前面的奴隶制社会已经是大进步了。

但相比来说,刘恒已经做到了能做到的最好的,而且前面没有例子可考,刘恒就成为了后世皇帝的例子,给大家做了一个守成之君的典范。

这也是刘恒“万世帝师”这个称号的来源,被后世的皇帝所推崇。

说这些就是想告诉大家,喜欢某个封建帝王可以,但别看的太重,他们都属于家天下的帝王,别套上太严重的滤镜。

—————————————

由于我的粉丝不够,没法建粉丝群,我只能在每卷结尾,统一回答一下大家的问题。

你们所有的评论我都是看了的,你们所有的问题我都记了下来,在每卷结束的时候统一回复一下大家的问题。

先说一下这本书改变的历史大方向,让大家清楚了解一下历史和这本书的区别。

我写的是一本小说,不是《史记》,因此很多地方都已经做了更改,许多历史的遗憾已经在相对弥补,现在已经算是半架空文,不再是完全的历史走向。

首先就是诛吕的时间提前了四年,所以刘恒提前登基了四年,历史上的刘恒是在位23年的,这本书中变成了27年。

韩信被主角保下来了,而且大家也看到了,在汉匈战争中,韩信发挥了不小的功劳,也算是弥补了大家的一些遗憾。

另外,贾谊也活了下来,历史上的贾谊是早逝的,因为主角的干预,贾谊活了下来,后面还会有很大的作用。

还有,冯唐和李广的结局变了,这本书中冯唐不再易老、李广不再难封,一个将军战死沙场是最好的归宿,所以我给了冯唐一个更好的结局。

至于李广他还年轻,而且他主要事迹也是在景帝、武帝两朝,他的事情后面我还会改,大家好好期待就行。

最关键的改变,便是中央对地方的实力差距。

就这一卷,我重点突出了一个字:

忍。

这一卷就写的很压抑,因为历史的文帝一朝就是一个压抑的社会现实。

因为文帝时期实行“休养生息”的国策,刘恒本人又非常相信黄老之学,所以刘恒是能不折腾就不折腾,能忍则忍,也就是说放任了诸侯王的势力扩张。

也正是因为刘恒的放纵,导致当时各诸侯王的实力非常强劲,说句不好听的,仅吴国一国的实力,就能完胜中央朝廷。

后面爆发了七国之乱,汉朝廷的现状是非常危急的,景帝是惊慌失措,甚至去询问晁错该如何评判。

幸好朝廷里有个周亚夫,是个用兵之才,三个月就带兵平定了七国之乱。

当然了,七国之乱也是不可能成功的,但能掀起那么大的规模,和刘恒的放纵是离不开的。

这一卷就是突出了一个“忍”字,不光汉文帝刘恒,所有人都在忍。

吴王刘濞在忍,太子刘启在忍,朝中那些功二代们也在忍。所以这一卷就比较压抑,因为文帝一朝没有什么爽的事情,这一卷也就写不成爽文,这和刘恒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有关。

但这本书中,因为有主角的存在,刘恒对地方的打压已经比历史上多得多,诸侯王的实力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相对的刘启的削藩就更容易一些。

另外还有很多小细节,在这本书中,都较历史上做出了改变,大家可以好好发掘一下。

总之呢,这本书和历史相比,变化的地方还是很多的,也是弥补了很多的遗憾。

……

接下来回答一些大家提出的问题,另外和大家聊一聊我想说的,让大家对这一卷有个整体的理解。

1、文帝时期减免田租,先是“三十税一”,后来更是全免田租,那老百姓的负担为什么还那么重?

答:因为田税根本就不是老百姓所承担税负的全部,甚至连大头都算不上。

秦汉时期所收的税赋,田税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是人头税,另外还有一些苛捐杂税等等。

老百姓要承担很严重的人头税,许多苛捐杂税更是层出不穷,过桥要交过桥费,过年过节要交税,另外老百姓每年还要服一定的徭役,这都是压在老百姓身上的负担。

汉文帝刘恒全免的了田租,同时又一定程度上减免了人头税,已经算是对百姓很好的皇帝了,能做到这个程度的皇帝,古往今来就没几个。

但是老百姓的负担仍然很重,直到2000多年后摊丁入亩实行,将人头税摊到田亩里面收税,这才实打实的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这也是清朝人口增长快速的原因之一。

当然还是那句话,雍正摊丁入亩还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并不是真正为了百姓,但也是实打实的让百姓受到了惠及,相对来说也是一个好皇帝。

2、都说窦漪房是一代贤后,但为什么目前为止,都看不出来我这本书里窦漪房贤的形象?

答:因为历史上的窦漪房本来就是一个功过参半的人。

受汉文帝的影响,她也确实很节俭,刘恒衣服总是缝缝补补,那都是窦漪房做的。

而且即便后来眼睛看不到了,窦漪房仍然坚持采桑养蚕,以身作则。

另外,她把后宫打理的井井有条,刘恒忙完朝政后,不用每天操心这些乱七八糟的后宫争宠事宜,这都是窦漪房的功劳。

但她有着天生性格上的缺陷,而且很小女人气,记仇又护短。

她从小就不喜欢大儿子刘启,偏心小儿子刘武,每次赏赐刘武的金银都数不胜数,还纵容刘武在封地内大兴土木。

正是因为备受宠爱,刘武才愈发嚣张跋扈,最后兄弟二人闹得不欢而散。

她还鼓动刘启册立刘武为皇太弟,将刘武的野心不断放大。

后来刘武死后,她还绝食大闹,在公共场合大骂刘启,说是刘启害死了自己的亲弟弟,最后搞得刘启也郁郁而终。

另外,她还公报私仇冤杀郅都,在朝中大肆提拔亲戚,暗害周亚夫、挑拨周亚夫和汉景帝的关系,发动政变废除了武帝前期的新政,将和新政有关的人员全部杀害,这其中不乏许多忠臣良将。

总结来说,她是个功过参半的人物,而且是属于过大于功的那种。

3、其实本卷中一直暗藏着三条矛盾线,大家仔细看就能发现。

这三条矛盾线也是整个封建社会的矛盾线,贯穿整个封建社会的始终。

一是刘恒和群臣之间的矛盾线,主要体现了刘恒的成长过程,刘恒从傀儡、到打平、再到彻底控制群臣,这是一条很明显的矛盾线,一直贯穿本卷始终。

二是刘恒和诸侯王之间的矛盾线,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齐、吴两个诸侯国。

齐国、吴国和刘恒都是有深仇大恨的,一个是出力最多没坐上皇位,最后被一分为七;一个是死了儿子又被疯狂压制,被朝廷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其实这条矛盾线贯穿整个封建史,实质上就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越积越大,早晚都要解决。

三是汉朝和匈奴之间的矛盾线,历史上文帝一朝,和匈奴爆发的战争数不胜数,大规模的主要有文中介绍的四个,其他小规模的加起来得有万余次。

刘恒对匈奴一直采取克制忍让的态度,就是为了休养生息,为儿孙做准备。

汉朝和匈奴之间打了四次大规模的战役,虽然都是防守战,但打的都很精彩。

像公元前166年那一次,匈奴大军几乎打到了长安附近,但汉文帝应对的非常周密,十几万大军兵临城下一点都不慌,要换成北宋的二帝,那直接就被掳走了。

另外,汉文帝也是有不少武功的,人家就要文帝,不代表人家武功差。

像刘邦时期丢失的云中郡,就是刘恒派魏尚收回来的,这云中郡非常关键,是遏制匈奴人南下的咽喉,为卫青霍去病北出反击匈奴打下了坚实基础。

同时,汉文帝时期大片的养马,招百姓大量前往边境屯田,休养生息大规模发展生产,这都为武帝打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武帝得好好谢谢爷爷。本卷就是围绕着这三条矛盾线展开的,刘恒登基这27年就一直在忙这些事情。

4、主角为什么不一直留在朝中啊?一直在朝中辅佐多好啊。

答:封建社会比较迷信,长生这个秘密还是不暴露比较好,不然到时候人人都追求长生,那这社会可就麻烦了。

正是受前面始皇帝的影响,汉朝中前期的皇帝普遍都不追求长生,活的比较洒脱。

而且长生只会被人当做异类,若遇到一个敏感多疑的皇帝,很有可能被除掉。

而且女主年纪也大了,主角在朝中干了40多年,也确实累了,也该下野下去歇两年了,但后面还会回来的。

对于回朝政主角是留了后手的,像程不识、贾谊等等,他们都会成为主角回朝后的后手,帮助主角快速的进入朝政中心。

5、主角改变的历史太少,许多遗憾还存在,文章不够爽。

答:本书几乎所有的章节都是相对压抑的,因为我写的是历史遗憾文,要贯穿整个历史,见证封建社会的兴衰,这本来就是一个压抑的文章。

当然也是有爽点的,像后面武帝一朝的战争、主角压制刘彻避免巫蛊之祸等等。

要知道,主角只是一个普通的人,即便知道历史能改变的也是有限的,历史具有自我修补性,要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巧合出现了。

主角不是易小川,不是说想改就改,不想改的就不改,主要是有些事情他很难改。

像邓通,在刘启的视角里,他就是一个非常谄媚的奸臣,甚至还逼着自己给父皇吸脓,你说刘启能饶了他吗?

再比如周亚夫,他天生就这个性格,桀骜不驯,历史上也有那么多人劝他,但他就是不听,还是一意孤行,最后落了个饿死的下场,就他这性格,谁来也不管用啊!

但其实本书改变的地方还是很多的,大家可以仔细看一下其中的细节,许多地方我都做了改变,弥补了很多历史的遗憾。

6、主角为什么不要孩子?

答:因为长生者要孩子会有很多的麻烦,之后的后代关系都不好论,而且主角一直在隐瞒长生的事情,长生这件事,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而且主角没有后代,也是文景二帝如此信任的重要原因,没孩子嘛,即便有野心也不会做出什么事情,毕竟没有后代传。

大的问题就这几个,小的问题呢,我都在评论一一回大家了,我每天都会及时看评论的,大家放心。

我平时那打字比较快,文中可能会有一些错字,欢迎大家指出来,我看到就会第一时间改正,谢谢大家!

其实这一卷呢,也是做了不少删减的,一开始我打算写160章,但是太拖沓,我又精细了一下删了不少,最后定格到115章。

我会尽量保证大家的阅读体验,大家的支持就是对云生最好的感谢。

另外,我想再和大家聊聊一些题外话。

最近有许多影视作品让人好笑,什么将王子送去和亲;寡妇有亿两白银,没有她的钱粮资助秦始皇统一六国;李建成有女儿,还想为父报仇,和李世民玄武门对掏。

最近不知又从哪冒出来的,说她要是吕雉,就把刘邦做成“人彘”,更有甚者,甚至说吕雉可以在刘邦死后鞭尸雪恨。

有时候真觉得好笑啊,我写这本书目的,也是让大家对历史有个真实的判断,刘邦作为一位七年统一全国的帝王,彻底巩固了中国大一统,是一位完全的实权皇帝,即便是快死的时候,依旧没有人敢挑战刘邦的威严,居然有人能说出这种话来。

吕雉的权力完全来自于刘邦,你看看刘邦活着的时候,她敢有任何不敬吗?刘邦说换太子都把她吓得要命,天天跑到刘邦面前去哭。

更别说刘邦死后,吕雉将他鞭尸泄愤了,要真是这样的话,怕是开国功臣和刘姓宗亲马上起来反了吕雉,将他赶下台了。

说这么多,还是想告诉大家,理性看待历史,别被任何人带偏了。

好了,这一卷到这里就彻底结束了,感谢大家的支持,谢谢大家!

——————回顾云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