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开局救下刘邦,竟成为历史权臣? > 第8章 减轻刑罚

开局救下刘邦,竟成为历史权臣? 第8章 减轻刑罚

作者:回顾云生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1 19:40:48 来源:书海阁

第8章 减轻刑罚

刘启登基后,刘恒很快就退到了幕后,除了日常规格和皇帝一样外,几乎不再参与任何政事的管理。

游游山、玩玩水,甚至翻墙去云哥家,这不比天天上朝爽多了。

刘恒不再掌权,刘启一登基便握了实权,现在可以开始实施他的复仇计划了。

第一个便是邓通,这是刘启恨之入骨的,做梦都恨不得在揍邓通。

但这小子现在不能动啊!

一个是他和老爹的关系实在太亲密,老爹不插手朝政,不代表这些私密的事不管。

要是治了邓通,到时候他跑去找老爹告状,那可麻烦了。

再一个,他刚给朝廷捐了那么多钱,现在动他,会被人骂成忘恩负义。

再往下数,就是张释之和申屠嘉。

申屠嘉是当朝右丞相,也是三朝老臣,朝中许多人都和他有交情,权力不小,不是轻易能撼动的。

刘启现在刚登基还不稳,申屠嘉是文官领袖,自然动不得。

因此,刘启只能盯上了张释之。

张释之权力和地位都不大,而且之前任延尉时秉公执法,得罪了许多人,因此大家都不喜欢他。

拿张释之开刀,再合适不过了。

……

正当刘启寻找张释之的罪名时,张释之自己来找刘启了。

“臣张释之,拜见陛下。”

“昔日陛下还为太子,臣在司马门弹劾过陛下,当时完全是为了执行心中的正义,如今臣已知罪,还望陛下降罪。”

张释之听了王生的建议,先下手为强,自己提前来找刘启请罪,刘启必然不会责罚。

果不其然,刘启见张释之认罪态度诚恳,言辞皆有臣服之意,一时间竟有些舍不得罚他了。

张释之作为汉代执法者的代表,坚持“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不畏权贵,执法如山,公平正义,体现出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雏型。

当初废除肉刑,就是张释之主导的,后来张释之还多次建议刘恒减轻刑罚,而且多是为民考虑。

后世评价张释之,执法以法律为准绳,而不依君主旨意行事,这在封建社会的**体制下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文景之治中刑律方面的功绩,张释之可是占了大头的。

看到张释之,刘启倒想到了如今大汉律法的缺陷,一时间没了处罚张释之的心思。

当年刘恒是废除了肉刑和连坐,但并没有完善其中的刑法。

肉刑属于中等刑罚,高等刑罚就是斩首和腰斩,低等刑罚就是打一顿。

刘恒废除肉刑后,并没有补全相应的中等刑罚,导致这看似进步的规定,实际上害死了许多人。

因为没了肉刑,地方官员在行刑的时候,害怕上面怪罪而不敢低判,只能把犯罪人的罪行往上判。

往上判就是高级刑罚死刑,直接给人家判死了。

即便是低判,打的鞭子也很多,通常都是四五百起步,硬一点的人可能会被打的半身不遂,弱一点的人则被当场打死。

因此废除肉刑之后,死的人反而更多,只是社会治安相对好了一些。

封建社会的法律永远只会针对基层百姓,对于官员和有钱人来说,不过是走个形式。

官员和有钱人犯罪,只要不报到皇帝那里,那想办法花点钱就能免罪。

而百姓一犯罪,就被斩首或打死。

没人申诉,当然社会治安会好很多。

刘恒一朝的事情太多,在废除肉刑后,刘恒就把这些事忘记了,一直到今天,刘启看到张释之才想到这一点。

因为张释之,让自己想到这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刘启瞬间就对张释之没了脾气。

刘启没有再为难他,只是将他任命为淮南国国相,虽然离了京城这政治中心,但官职比原来大多了。

张释之高兴坏了,连忙跪地谢恩。

刘启现在没心情处理他,赶紧挥挥手让他走了,让小太监将晁错和贾谊招来。

————————————

“臣贾谊(晁错),拜见陛下。”

苏云私下里就没拜见过刘启,但刘启从来不介意,二人虽然没少见过这场面,但他二人可不敢学苏云。

人人都想成苏云,可不是人人都敢学苏云。

“二位免礼,起来吧。”

“此次叫二位来,是有一件大事相商。”

刘启将自己减免刑罚的打算说了出来,希望贾谊、晁错二人回去后,能定个章程。

但晁错明显不愿意,表情有些难看。

晁错的表情,被刘启看在眼里,“晁内史,你是对朕的决定有什么意见吗?”

晁错倒也大胆,上前指责刘启:“陛下,如今当务之急,乃是诸侯王尾大不掉,陛下应将精力放在诸侯王身上,而不是这些琐碎的小事。”

自刘启登基以来,晁错就一直在鼓动刘启削藩,想要达到自己的目的。

刘启虽然很想削藩,但深知现在还不是时机,因此一次次的将晁错的上书打了回去。“晁内史,削藩的事先不急,现在还不是时机。

况且朕削藩,目的也是为了稳定朝廷,待朝廷稳固之后呢,就要想办法造福百姓,如今就有一个造福百姓的机会摆在面前,何必舍近而求远呢?”

晁错被怼得哑口无言,只得乖乖退下了,由贾谊接起了这个任务。

贾谊也瞒不住事,很快就把事情透露给了苏云。

苏云对刘启的做法很满意,是真的要夸夸他了。

常言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刘恒在位时没能看到这一点,而常年当太子的刘启看到了刑罚的缺陷,登基后自然要尽力纠正。

苏云嘱咐贾谊,“难得他有这个心,他心里已经有了改的办法,只不过要你来操作上书,你大胆改就是了,有什么不对的,我会站出来支持你的。”

……

公元前156年,贾谊呈上了具体的刑罚修改办法,刘启大喜,直接顺水推舟的开始实行。

刘启下诏,要求地方官员行刑必须以宽,每年各地都要将死刑数报上中央。

另外刘启还考虑到特殊人群,要求地方上对老、孕、盲、哑等人不用刑具,残疾人的刑罚也相应的减轻。

刘启彻底定下了废除肉刑的律令,又减轻了父皇一朝的笞刑数。

刘恒一朝,原来该砍去双手双脚的是笞刑五百,该砍去耳鼻的是笞刑三百。

但实际行刑的时候,一般人哪能扛得住这三百五百的笞刑,有的人连一半都承受不住就被打死了。

刘启减轻了上一朝的笞刑数,五百者减到三百,三百者减到二百。

从此之后,刘启更是多次减免刑罚,并设置相应的官员,对地方上进行监督。

在刑罚这一点上,刘启便弥补了父皇一朝的不足,算是一个继父皇之志的合格守成之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