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大宋:上皇逼朕投降?朕才是真龙 > 第130章 君臣一心论兴衰

赵桓指尖在冰凉的卷宗上轻轻叩了叩,那抹笑意还没从嘴角完全散去,心里已经盘算开了:“齐安这把刀是快,但江南那地方,油水厚,骨头也硬。光他一个愣头青去砍,怕是刀口没卷,人先被那帮老油条给吞了……”他寻思着,怎么也得给齐安配个磨刀石,再派几条好狗在旁边盯着。

正琢磨着,殿门外传来张望那特有的、压得极低的嗓音,带着几分小心翼翼:

“官家,门下侍郎、尚书左仆射李纲李相公,在外求见,说是有要事回禀。”

赵桓眉梢一挑,心道来得正好,朕也正想听听他那边的章程呢。“宣。”

片刻之后,李纲略显疲惫的身影便出现在书房门口。他比朝堂上看着又添了几分憔悴,想来这一日也没得清闲。

“臣李纲,参见官家。”李纲躬身行礼。

“李相免礼,坐。”赵桓指了指一旁的锦墩,语气随意了些,“朕刚看了齐安那小子的底细,确如李相所言,是个能干事、也敢干事的。江南的财赋,朕就打算交给他了。”

李纲脸上露出一丝欣慰,拱手道:“陛下圣明。齐安虽性情刚直,但其才干与忠心,老臣敢为之担保。”他顿了顿,从袖中取出一份折子,“官家,这是臣与都察院几位同僚连夜草拟的关于设立‘江南财赋纠察御史’的初步章程,以及几位御史台谏中薄有声望、敢于任事之人的名单,请官家过目。”

张望连忙上前接过折子,呈给赵桓。

赵桓展开扫了一眼,上面列了三五个名字,都是些硬骨头,平日里没少跟那些勋贵旧党对着干。他心中有数,却不急着表态,反而问道:“李相以为,这些人中,谁最合适担此重任?或者说,李相可还有更好的人选?”

李纲闻言,知道官家这是在考较他,也是在给他机会。他略一沉吟,道:“官家,章程初拟,人选亦只是备选。臣今日前来,除了此事,还有一桩……或许更紧要的人事,想向官家回禀。”

“哦?”赵桓来了兴致,“说来听听。”

李纲整理了一下思绪,缓缓道:“今日散朝之后,太子詹事府少詹事费鼎宋,特意寻到老臣。他言说,齐安此去江南,必将阻力重重,单凭其一人,恐难竟全功。他……”李纲看了赵桓一眼,见他面色平静,便继续道,“费鼎宋主动请缨,愿随齐安同赴江南,为一佐贰,协助齐安行事,并愿暂领‘纠察御史’之衔,以便就近监察,内外呼应。”

赵桓听着,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手指却在御案上轻轻敲击起来,发出极轻微的“叩叩”声。书房内一时间只有这单调的声响。

李纲说完,便垂首静立,等待官家的反应。他知道,费鼎宋此举,可谓是兵行险着,既有为国之心,亦不乏博取功名之意。就看官家如何看待了。

半晌,赵桓才停下敲击的手指,嘴角噙起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费鼎宋……这小子,倒是机灵得很,知道怎么把烫手的山芋变成香饽饽。李相,你以为他如何?”

李纲心中一凛,知道这是官家在问他的真实看法,不敢怠慢,恭声道:“回官家。费鼎宋此人,据老臣观察,其心思之缜密,见识之不凡,远超其年龄。今日殿上献策,已可见一斑。其主动请缨,虽有建功之心,但其所言‘为陛下分忧,为社稷尽力’,老臣以为,亦是出自肺腑。若他真能与齐安一刚一柔,一主内,一主外,或可为江南之事,打开新的局面。”

赵桓点了点头,不置可否。他拿起御案上的狼毫笔,在一张空白的宣纸上,缓缓写下了一个字,然后用一方玉镇压住,抬眼看向李纲,笑道:“李相,朕心中其实也盘算着一个能辅助齐安,又能担起这‘纠察’之责的人选。不如你也写一个你心中觉得最合适之人,咱们君臣二人,看看是否想到一块儿去了?”

李纲心中一动,已然明白了官家的用意。他略一思忖,也走到一旁的案几,取过笔墨,同样在纸上写下一个字,小心地折好。

“官家先请?”李纲道。

赵桓哈哈一笑:“同来!”

二人同时将手中的纸张展了开来——

灯火之下,两张宣纸上,赫然都是一个笔力遒劲的“费”字!

“哈哈哈!”赵桓忍不住抚掌大笑起来,“好!好一个英雄所见略同!看来这费鼎宋,是天意要让他去江南闯荡一番了!”

李纲也是面露微笑,心中的一块石头落了地。官家能与他想到一处,足见君臣之间的默契。

“既然如此,”赵桓心情大好,对张望吩咐道,“去御膳房传话,让他们备几样精致小菜,再温一壶御酒。朕今夜要与李相小酌几杯,边吃边议。”

“喏。”张望躬身应下,悄然退了出去。

很快,几样精致的酒菜便摆了上来。赵桓亲自为李纲斟了一杯酒:“李相,今日你我君臣,不论文武,只叙私谊。来,为了大宋的钱袋子,也为了朕这两个即将远赴龙潭虎穴的臣子,干了此杯!”李纲受宠若惊,连忙举杯:“臣惶恐,敢不从命!”

君臣二人一饮而尽。

酒过三巡,气氛也松弛了不少。赵桓放下酒杯,看着李纲,神色也郑重了些:“李相,齐安刚直,费鼎宋机敏。此二人南下,朕是放心的。只是,江南之地,盘根错节,那些个世家大族、地方官绅,哪个不是在当地经营了数代?他们能眼睁睁看着嘴里的肥肉被夺走?”

李纲放下筷子,正色道:“官家所虑极是。江南财赋之弊,非一日之寒。齐安与费鼎宋此去,必将面临重重险阻。地方上的阳奉阴违、暗中掣肘,乃至于……铤而走险,都不可不防。”

“所以,”赵桓眼中闪过一丝冷厉,“朕才要给他们‘纠察御史’这把宝剑!不光要查江南,更要查京城!朕倒要看看,是谁在背后给那些蠹虫撑腰!查出一个,给朕办一个!绝不姑息!”

李纲点头道:“陛下圣明。有此雷霆手段,方能震慑宵小。只是,‘纠察御史’的人选,还需慎之又慎。费鼎宋虽可担此任,但其资历尚浅,恐难服众。老臣以为,或可再择选几位德高望重、素有清名的御史台谏官员,一同署理,遇事也可商议,不至偏颇。”

赵桓沉吟道:“李相说的是。此事,便由你与都察院一同拟个章程出来,人选也一并报上。费鼎宋,可以领衔,给他个名正言顺的身份。至于其他人,朕的要求只有一个——忠诚,能干,不怕得罪人!”

“臣遵旨。”

赵桓又道:“江南之事,朕给他们一个月的时间,必须看到成效。这个成效,不仅仅是钱粮入库,更重要的是,要让朕看到江南的吏治有所改观,百姓的怨气有所平息。若是只顾着刮地皮,激起民变,那便是他们的失职!”

李纲心中一凛,知道官家这是在敲打,也是在划底线。“陛下放心,老臣必将此意转达齐安与费鼎宋。财赋之事,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断不可竭泽而渔。”

赵桓满意地点了点头,端起酒杯,与李纲又碰了一下:“好。江南之事,朕就托付给他们,也托付给李相你了。京中若有任何风吹草动,你可要替朕盯紧了。”他的目光深邃,似乎意有所指。

李纲心中明白,官家所指的,恐怕不仅仅是江南之事,还有……河北那边的暗流。

他放下酒杯,沉声道:“官家但请宽心。有老臣在,定不让宵小之辈,乱我大宋朝纲!”

夜色渐深,书房内的灯火,映照着君臣二人坚毅的脸庞。一场关乎大宋国运的江南风暴,已然在酝酿之中。而更北的地方,另一场看不见的硝烟,似乎也即将弥漫开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