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中兴大明,从绞杀吴三桂开始 > 第532章 财政问题(中)

“回禀陛下”

广州城外的皇帝行营内,老顽固龚彝,面对咄咄逼人的朱雍槺质问,好像自己贪墨了银两似的,摇了摇头,无奈的说道:

“那都是一次性的缴获啊,用完就没了”

“况且,也就是800多万而已,两年的粮饷,用完以后,咱们再去哪里找啊,天底下哪里有,那么多的阿瓦城和阿拉干啊”

“还有,朝廷要养活那么多官员,勋贵王公侯爷,还有更费钱的工部工匠营,水师战船火炮,到处都在花钱啊”

“还有一点,在中原打仗,咱们的胜境关之战、贵阳之战,还有梧州府之战,只是缴获了一些兵械甲胄”

“说实在的,真正的粮草和粮饷,根本没有多少,几十上百万而已,如果再扣去伤残抚恤银,可能就是亏本买卖”

这一次南下两广,白发苍苍的龚彝,即是奉了圣旨,也是想好好表现一番,他可不想手中的权势,被军师刘玄初轻易夺走。

同样,这也是朱雍槺登基以来,第一次正正经经的讨论国家大事,龚彝更要好好说一说财政问题。

就像眼前的皇帝,只知道一味的领兵征伐,朝廷大事全部丢之脑后,典型的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从缅甸缴获的银两,刚开始就有1000多万两,朱雍槺大手一挥,赏赐军队一百多万两。

回师的时候,再次大手一挥,又丢出100多万两,用于阿拉干船厂造船,还有旧港城的修复。

太大方了,一来一去,半年的粮饷没了,仅仅剩下800多万而已,当然了,这些话龚铭不敢说啊。

一个国家的运转,可不是单单的军队粮饷啊,永历朝廷封了那么多勋贵王侯,哪一个不用发粮饷过日子啊。

还有工部,现在也是粮饷消耗大户,甲胄是缴获不少,但缺口更大,正规明军十几万,哪一个军队不要甲胄啊。

还有那个火炮打造,七八千人的老少工匠,月饷1万多,更是一天三班倒,一门门往前线运送,无底洞似的,那都是用银子堆出来的。

财政问题,关系整个国家的运转,官员的效率,军队的战斗力,历来都是重中之重。

即便是高高在上的皇帝,面对财政问题的时候,也是经常跟六部争吵,寸银必争,否则也不会,有什么内帑和户部银库之分。

“行行行,龚尚书,你说的对”

“你也是久经考验的老户部了,来吧,说一说你的想法,怎么个妥善之法,长久之计”

看着叨逼叨个没完没了的铁头娃龚彝,朱雍槺也是头疼的不得了,摆了摆手,示意龚彝拿出个方案来。

他也知道财政是个大问题,以前是一直打仗,他也不是皇帝,因此一直拖着,但是现在拖不下去了,得好好处理。

明末清初,战争几十年,整个中原大地,基本上都被打烂了,就这个年月啊,地主家都没有余粮啊。

道理很简单,朱雍槺2月份以来,在云南、贵州和广西,这几个省份,打了一系列的大胜仗,算是很牛掰了。

但是,真正的缴获,可谓是寥寥无几,缴获最大的磨盘山之战,也就是50多万两而已,粮草惨淡,不及缅甸的十分之一。

“启禀陛下”

总算说到核心问题了,户部尚书龚铭早已心有腹稿,点了点头,从容淡定的继续说道:

“要想搞好朝廷的财政,无非是开源节流,收更多的赋税,减少更多不必要的开支”

“首先搞清楚的,是赋税来源,主要是田赋、徭役折银、盐税、商税和杂税,大头是田赋和徭役折银”

“咱们朝,从万历年间,就实行了一条鞭法税收,把大部分的赋税,全部折算成税银,当然了,也可以用实物抵扣,按照税银折扣”

“从天启年间至今,中原乱战近40年,全国的耕地,荒芜了不少,丁口逃亡更多,所以田赋也就越来越少”

“人口会流动逃亡,但是耕地跑不掉,因此还是要从田赋方面入手,只有把田税收上来,才是真正的长久之计”

历朝历代都是如此,耕地就是立国之本,老百姓有了耕地,就能保证基本的温饱。

同样,朝廷也可以通过耕地,收取更多的赋税,特别是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后,把老百姓的大部分税收,全部摊入土地。

简单明了,把土地税和人头税等,全部编入目册上,每个家庭交多少税,一目了然,提高了收税效率。

“好”

看着信心满满的龚彝,朱雍槺心中却是有点不以为然,嘴角上翘,点头直接问道:

“朕问你,咱们控制下的云南、广西、四川和贵州,有多少耕地,一年能收到多少赋税”

封建王朝的时候,华夏几千年,全国耕地过日子,这一点朱雍槺肯定清楚,否则也不会拼命攻打地盘。

但是云贵川这几个省,太复杂了,土司一大堆,大部分的地区,都是明朝国初的时候,才得到真正的开发,想要把田赋收上来,太难了。

永历朝廷,中期的时候,之所以能总是打胜仗,靠的是兵精将猛吗?这只是一部分的原因而已。真正的能鼎立西南几省,靠的还是粮饷充足,最靠谱的还是孙可望,经过一系列的土地货币改革。

“呃”

一下子被问到核心的龚彝,抬头看了看似笑非笑的朱雍槺,心中一阵小慌乱,呃了一会,深吸一口气,满满回答道:

“根据万历年间的清丈,云南有179万亩,广西940万亩,贵州51万亩,四川1382万亩”

“至于税收的话,呃、、”

说到这里的时候,龚铭也是眯着眼,好像在心中默算,更像是拼命回忆,反正就是说不出的样子。

能做户部尚书的人,对全国的赋税田亩,心里面肯定有一个账目,滚瓜烂熟了。

他怎么也想不到,这个年纪轻轻的皇帝,竟然对朝廷财政,看的如此透彻,一针见血,直指要害。

思来想去后,龚彝还是把万历年间的田亩数据,说了出来,毕竟里面的牵扯,太多了。

但是真正的税收,就有点对不上了,因此只能呆立低头,装着回答不出来。

“龚尚书,不对吧”

户部主事黄殿卿,听到这里的时候,眉头一挑,脸色一黑,猛的站出来,对着低头的龚彝拱了拱手,开口大声反驳道:

“这个数据问题很大的,万历六年,至今都快70年了”

“四川和广西,久经战乱,田亩可能也比较乱,但是云南的耕地数量,就少了军屯耕地”

“从我朝洪武年间,第一代黔国公入滇以来,至今已有200多年,一直移民实边,开垦军屯,怎么着也有上百万亩吧”

这个黄殿卿,从第一次广西之战的时候,就在梧州府跟着朱雍槺,算是铁杆之一了。

虽然他之前一直跟着郭之奇,在广西地方上挂职,但并不代表,他不清楚户部的情况,特别是赋税的问题。

能进入户部的人,又有地方经历,一听这个数字,就知道问题不小,这时候肯定要站出来反驳了,不能老匹夫误导了皇帝。

“呵呵”

看着黄殿卿站出来反驳,再看了看龚彝的尴尬低头,主位上的朱雍槺呵呵一笑,发现这个老头子,还是不够老实啊。

当然了,也可能担心忧虑太多,毕竟耕地涉及到的功勋权贵太多了,一不小心就得罪了所有人,吃不消啊。

“龚尚书”

“对于田亩,朕就是个外行人,你可得想清楚再说”

“永历年间,四川和广西一直在打仗,贵州土司多,产出少的可怜”

“如果,云南只有179万亩,就这么点耕地的话,呵呵,朕问你,大西军的兵将,是喝西北风的嘛?”

“五六年前,朝廷养精兵20万,总兵力30万的话,就算每个兵丁,月饷银1两,年饷银12两,一年也要360万两”

“哦、、、”

说到这里的时候,大明皇帝突然停了下来,哦了一声,撇下发愣的龚彝,再环顾四周,发现大部分的六部官员,都是在低头数蚂蚁。

扶纲是广西都均人,张佐宸是贵州平溪人,程源是四川江津人,龚彝是云南顺宁人,其他的大部分人,也都是西南几省的人。

呵呵,一个个都是地主阶级出身,土地就是命根子,这时候谈到土地税收的时候,他们想法就多了。

朱雍槺突然发现自己,好像误会了龚彝,竟然敢把这个土地问题丢出来,这个老家伙胆子不小啊。

“咳咳咳”

“咕噜、咕噜、、”

这时候,两世为人的朱雍槺,心中瞬间了然,这里面的水很深啊,磕了两声,再喝了几口凉茶,陷入沉思中。

眼前的户部尚书龚彝,心里面肯定有想法,想把朝廷赋税搞好,但又担心得罪同僚和权贵,因此只是把话题提出来。

简单明了的事情,永历朝巅峰的时候,占有全部的云南、广西和贵州,一半的四川,还有一小部分的湖广和广东。

但真正的大后方,抗清的总根据地,还是得靠云南一省,其他的几个省,只能算是补充而已。

而且,之所以能存活下去,还是靠孙可望大力改革,拼命刮地三尺的结果,否则早就崩了。

就像刚刚龚彝说的,云南仅仅179万亩良田的话,税收十几万石,整个大西军都得喝西北风,打个屁仗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