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史前部落生存记 > 第73章 榨油与咸鸭蛋

史前部落生存记 第73章 榨油与咸鸭蛋

作者:我只想铲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5 10:05:17 来源:书海阁

部落里还有夏天收获的油菜籽500多斤。

春天开花的时候,部落附近和稍微远一点的地方,都开满了金黄色的油菜花,而花落后就开始结荚,等到夏天的时候,油菜的种荚就能收割了。

收割这些油菜籽的时候,颇费了一番功夫,好在工具比较先进,这些能够看到的油菜都没有被太多的浪费在荒野里,大部分都被熊部落收回到族中的仓库里,但产量也有限,只有这些500多公斤。

倒是很多部落的人都说,他们部落周围也有很多这种花,夏天的时候也结很多种荚,张洪便允诺说,等到明年夏天,这些部落可以按照熊部落的收割方式,将这些菜籽给收集起来,到时候可以用来换熊部落的食盐和陶器,或者其他的好东西。

收割油菜的时候,需要用镰刀从根茎处割下,将枝干上捆到一起,带到部落的晾晒场。因为收割的时候,天气比较干燥炎热了,在运输的途中,很多豆荚就裂开、洒落不少种子,没过几天,这几条运输的路线上就到处是发芽的油菜籽,让巫心疼了好久。

在晾晒场铺平后,先是用驴子拉着石磙子在这些油菜杆上来回滚几遍,再将没有处理干净的油菜杆用连枷敲打,使种子尽可能多地落下来。

将收集到的菜籽去掉大一点的杂质后,张洪又让人用风扇车,将里面的一些小一点的杂质给分离出来,最后用麻布铺在地上,就着五月的阳光晒干,然后放到陶罐里储存。

这里要提一下部落的风扇车,因为有不少铁质工具的熟练使用,而且张洪在农村的时候也见过,更亲自操作过,所以对风扇车的细节记忆比较深刻,而且本身也并不复杂,所以,带着熊材、熊木几人,很快将风扇车给造了出来。

扇车即风扇车,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发明的用于清除谷物中的颖壳、灰糠及瘪粒等的一种农具。是一种能产生风 (或气流)的机械,也叫“飏(扬)扇”、“扬谷器”、扇车或扬车。发明于汉代,由人力驱动,用于清选粮食。公元前2世纪, 中国人就发明了旋转式扬谷扇车。扇车是现代农业机械普及以前在农村“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农具。扇车实质上是一架手动鼓风机, 它的作用是将碾压过的谷类作物的籽粒和杂余分开, 使粮食变得纯净。

造出来的风扇车,高1.5米,长2米,宽60厘米左右,由车架、外壳、风扇、喂料斗及调节门等构成。

在工作时将粮食、菜籽放进上边的喂料斗,手摇风扇,喂料斗下边就有风吹过,开启调节门,谷物在重力作用下会缓缓落下,密度小的谷壳及轻杂物被风力吹出机外,而密度大饱满的谷物直接流出在下边出料口,这样,就把糠秕与谷物分开。

而且扇车整体是用木头制作的,只有很少一部分是由铁连接的,所以制作起来很是方便,只要两个人就能轻松地抬走,在部落里经常有小孩子在扇着风玩,让张洪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是这么调皮。

晒干储存的油菜籽,终于在这个冬日派上了用场。

用筛网晒过一遍后,个头大的菜籽将被继续储存,用来在明年继续播种,主要是因为开垦的荒地太少了,只够种粟的,这些蔬菜和油菜,就没有太多的地方给种植。

好在野外还有不少,这个冬天,不是那么冷的时候,部落里经常派人去雪地覆盖下的菜地里去挖油菜,作为蔬菜的补充。

油菜籽榨油的过程相对而言就比较复杂了,张洪也只记得大概的步骤,不管前世还是现在,都没有亲自试验过,所以一开始浪费了不少的菜籽。

不过也不是毫无收获,至少剩下的菜籽,已经知道怎么样能榨油了。

在榨油之前,需要将油菜籽给炒熟,这个步骤比较重要,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掌握不了火候,导致菜籽被烤糊或者半熟,无法使用,还是后来熊火熊灶等人出马,在锅里放上了许多细沙,才指导着族人们将这些菜籽给炒制出来。

炒完之后,就能开始榨油了。

首先,将炒熟的油菜籽倒入石磨中,用人力或畜力推动石磨,将油菜籽磨成细粉,这中间也会有一些油脂渗出来。接着,将磨好的油菜籽粉放入用细麻布编成的特制的榨油布袋中,每袋大概1公斤左右,十五个一起摆好,将布袋依次放入蒸锅中先蒸一遍,然后才能放到榨油机里榨油。

为了让部落收获的菜籽榨出更多的油,张洪还参考后世传统榨油机的方式,制作了简易的榨油机。

在部落的一个空房间里,摆着一根粗大的树干,长4米多,直径80多厘米,这根树干在部落里晒了一年多,很是干燥。

将这根树干中间,用斧头、凿子挖出一个长2.5米,宽30厘米、深40厘米的长方形坑,将坑壁给打磨光滑和干净,在坑的底部,用手钻钻出来十个小孔,每个孔相距20厘米左右,经过压榨的油脂,会顺着这些小孔,流到下方收集的木桶中。这根树干就是榨油机的主体结构,用几块大石头和木架固定在房间里。在这根树干的上方,则是有一根小一些的树干,用斧头和凿子雕出来跟这个坑大小相同的凸起,大概30厘米深。

在榨油的时候,将上方的树干与下方的主体合到一起,在上方树干的两端、中间的位置,用大石头压住,通过杠杆的原理,利用人力或畜力压榨,油菜籽粉中的油脂就会被挤压出来,流入下方的木桶中。

这只是第一遍压榨,将压榨后的油菜籽粉包取出,再次破碎后,放到榨油机中,经过反复压榨,直到榨不出更多的油为止。

榨出的油要进行过滤,去除杂质,才能得到清澈的菜籽油。

油菜籽的出油率大部分在25-45%之间,由于这种工艺还是很落后,导致部落的出油率并不高,只有35%左右,但这些对张洪来说,已经足够多了。

部落现在食用油很少,而且都是动物油,无论是宰杀掉的野鸭大雁,还是猪、鹿和羊,体内含有的脂肪都很少,提炼不出多少油脂。部落现在只有在宰杀完动物之后,才会奢侈地提炼一些油脂,用来炒菜。

而有了植物油,这种油料窘迫的日子就会大大好转。

200多斤的菜籽,经过冬天十几个人的努力,花费半个月的时间,总算榨出了菜籽油70多斤,装了满满的二十几小罐。

这些被榨出来的菜籽油,不仅可以用于烹饪,还能作为油灯的耗材、被储存起来,作为部落过冬的重要物资。

在油品收集完毕后,剩余的油渣也不可浪费。张洪让人将它们收集起来,稍微处理一下之后,添加到草料里,就可以作为优质的饲料用于喂养牲畜。因为榨油后的油渣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油脂,对牲畜的生长十分有益。

为了确保榨油工艺的持续改进,部落里的族人们还经常聚在一起,讨论如何提高榨油的效率和油品的质量。在随后的几年里,他们试验不同的石磨形状、布袋材质以及压榨力道,最终找到目前最佳的榨油方法。当然,这也是很久以后才有的成绩了。

菜籽油被压榨出来,很快就风靡了整个部落。每个月才能吃一次炒菜的族人们,也破天荒地吃上了比动物油更香的菜籽油,炒出来的韭菜炒蛋、煎鸡蛋也更加好好看,香气四溢让人食欲大增。

但是毕竟只有70来斤,还是需要省着点用,不然几天时间就能被嚯嚯完。油菜的作用,让族人们知道了种植这些野菜的重要性,不用张洪动员,熊巫就带着几个队长,开始讨论明年开春后,在哪里大规模移栽油菜的计划了。

这几天,雪下的很大。

连续几天,都是断断续续的降雪,使得围墙里大部分的空地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住了,扫雪也无法在短时间内扫掉这么多,只能留几条常走的道路。

连日的降雪给部落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房顶已经有不少给压的变形甚至开裂了,张洪只好安排族人,每隔一段时间,就必须用竹耙将房顶上的积雪给清理下来,包括兽棚、鸡圈等这些重要的地方。

降雪停后,随之而来的就是急剧下降的温度。

目测室外已经有零下30多摄氏度了,张洪裹着厚厚的兽皮衣服,踩着积雪,在围墙里巡视着降雪造成的损失。

围墙因为是用泥土堆砌而成的,这点降雪倒没有损失多大,重点是门楼,上面的屋檐已经给压塌了一部分,漏出一个大洞。眼看无法继续住人,张洪只好让负责在此夜间值班的族人们,将此处门洞给封起来,在门洞里暂时点火值班,好在这种天气也不会有什么敌人或者野兽来袭击,安全性有很大保障。

然后损失较大的是几处牲口养殖点。这几个地方除了顶棚有一定损失,还有部分用木栅栏扎成的围墙给积雪压塌了,冻死了好几只羊和鹿,连驴子也冻死了一只。好在这些动物们没有四处乱跑,否则损失会更大。张洪天亮来巡视的时候,这些牲口就蜷缩在角落里,挤成一团互相取暖。

住房的房顶也有一点损失,因为住人的缘故,不等到积雪变厚,就有族人用竹耙将积雪给划拉下来,然后运到空地旁。

看来明年还是要有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啊,不然每到冬天就因为降雪而损失,其实是很亏的。

明年张洪计划在部落的外围修建一座砖瓦场,专门用来烧制部落需要的砖头、瓦片,准备给部落里的房屋,来一场升级改造。

现在土木结构的房屋,坚固性和保暖性还是比较好的,但盖起来的效率还是有些低,而且空间的利用率也小,很多地方由于材料的原因,没有办法用上。

比如房间上边的空间,“人”字形的地方,这里就是完全浪费了,除了仓库里可以悬挂一些肉干外,其他房间里这些空间就有些浪费了。

不是说张洪不能建造更多的房子,但接下来的几年,因为围墙内部的空间还有一些,再次扩充的话也最多扩充到现在的两倍面积,就足够使用了。不建造更多的房子,一个是因为取暖的问题,还有就是部落的族人心理上需要抱团取暖的想法。

所以明年,将烧一些砖瓦,结合土木材料,张洪可以在部落里起上一些双层的建筑,让族人们的活动空间更大,一些比如教室、食堂、仓库的空间的利用率也会更高。

到现在为止,部落里共有162个族人,怀孕的也有不少,虽然在这个时代,婴儿的死亡率很高,但张洪到了部落之后,严格规定了接生的各种流程,比如消毒、热水清洗、保暖等等,还是降低了不少婴儿和产妇的危险。

等到明年,再去各个部落收集一波,部落里的人口数量还会上升,到年底,估计能够突破200人,这样一来,很多事情就好做了,能够大大缓解一些工作的压力。

清理完积雪后,天色也黯淡了下来,很快又到了吃晚饭的时间。

白天的时间很短,每天大概8点多天才刚亮,到下午4点多的时候就黑了,大部分白天的时间,族人们都在教室里写字、练字,还有就是在各个工坊里搞一些生产或者研究,主要集中在麻布纺织和炼铁这两个地方。

明年将用麻布逐渐替代现在部落里又厚又沉的兽皮衣服,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柔软和轻便的麻布衣服,所以这个冬天,大部分妇女和一些男性,就到制作麻布的地方加强这里,争取早日实现这一目标。

好在部落里囤积了几千斤的麻皮,只要经过处理,变成麻纤维,再给做成锭子,就能用于织布了。

晚餐的时候,饭堂每个桌子上都放了一盘煮好冷却的咸鸭蛋。

两个月前,张洪就开始着手让人腌制这些鸭蛋,到今天,总算是腌制好了。

煮熟的咸鸭蛋是青色的,有一种石头的质感,剥开后就是白色的蛋青,用筷子一戳,淡黄色的油就顺着破口从蛋黄里流了出来,尝上一口,咸咸的味道,加上淡黄沙沙的口感,不禁又让张洪想起来后世端午节咸鸭蛋的美味。

族人们对这个咸鸭蛋十分喜爱,可惜第一批只有这么多,勉强够给每个族人分一个的。后续腌制的还没有完全腌好,而且数量也不算太多。冬天到了,鸭子们下蛋也急剧变少,现在吃的,都是之前攒下来的。

这一个冬天,要比去年冬天更好,食物更充足、房间更大更温暖。

要是一直是这样该多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