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母子双穿越,儿子是我的金手指 > 第233章 风光

母子双穿越,儿子是我的金手指 第233章 风光

作者:不如退而结网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6 04:09:55 来源:书海阁

四月底府试发案,百越是贫瘠之地,无论是童生还是秀才,录取名额都比其他省府少的多。

此次府试一共上榜十二名童生,却有八人都出身普通。

卫辞虽然有意录取家境贫寒的学子,倒也没有故意偏向。

没有真才实学,才识不能从众多学子中脱颖而出,卫辞是绝不会硬着头皮录取的。

之所以有那么多出身普通的学子上榜,主要是出身普通的农家子若不是有点天赋,父母绝不会舍得花钱送他们读书。

他们家境贫困,深知自己读书乃是举全家之力,因此读书也会更用功。

有天赋又肯用功的学子,成绩自然会比其他人好些。

府试放榜后,卫辞知道这又是一波宣传的好机会。

他当即命底下的人请了舞龙舞狮队,敲锣打鼓的去中榜的学子家中报喜。

在一些文风昌盛的地区,童生这个功名并不算什么。

很多地方衙门甚至不会派衙差报喜,即使有衙差报喜。

那些人通常也是为了学子家中的打赏去的。

静江文风不盛,童生的含金量同样不高。

以前少有贫困学子能年少考中,即使考中给报喜衙差的赏钱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笔负担。

但现在卫辞改革了,他不仅让衙门请了舞龙舞狮。

还让衙差统一换上贺喜的红衣服,敲锣打鼓的去给中榜的学子报喜。

并提前叮嘱报喜的衙差,接学子家中的赏钱最多不可超过六文。

之所以定六文也是取六六大顺的意思。

给赏钱,喜钱,乃是当下的传统,也是让别人沾沾喜气的意思。

可是经过时代的演变,喜钱赏钱竟渐渐成了衙门小吏敲诈勒索的手段。

听说之前小吏前往中榜学子家中报喜,赏钱至少二两起步。

二两银子,对普通人来说能买几百斤珍珠白米,够一个三口之家好几个月的开销了。

现在卫辞明文规定,衙差去中榜学子家中报喜,赏钱最高不能超过六文。

凡超过六文钱的,多一文赏十大板,不怕被活活打死的就收吧。

卫辞这个规矩一立,许多指望着去给学子报喜赚赏钱的小吏都十分颓丧。

但没人敢在卫辞面前多说什么,怀揣着满腹的抱怨,他们还要穿上大红衣裳。

敲锣打鼓的带着舞龙舞狮队招摇过市,一路走到每个学子家中报喜。

当然卫辞也知道想要底下的人用心办事,没钱是万万不行的。

因此看到分到给学子家中报喜的衙差垂头丧气的模样,他又吩咐道:

“虽然你们拿不到学子家中的赏钱,但只要你们差事办的好。

把此事宣扬的人尽皆知,让老百姓看到中榜学子的风光。

待你们回来后,本府自掏腰包,每人赏银十两。”

此话一出,刚刚还颓废不已的衙差们瞬间又兴奋了起来。

人活在世忙忙碌碌还不是为了那三瓜两枣吗。

只要有钱拿,不就是敲锣打鼓的报喜吗?

他们保证敲的整个静江所有的百姓都知道。

这一天静江的街道十分热闹,报喜的队伍分为三队,每队要去四名学子家中报喜。

他们一早出发,锣鼓的声音引来引来大量百姓前来观看。

在最前方敲锣打鼓的衙差,只要经过有人的地方,那必要三步一敲锣。

敲完锣后,他还要高声喊道:

“贺,灵川县,桃花镇,马家村马子俊荣登乙丑年进学榜第四名。”

他的身后还有衙差举着宽大的牌子,牌子上用大字写着中榜学子的名字及信息。

再后面是舞龙舞狮队,一路喜气洋洋,别提多热闹。

围观的百姓哪里见过这种场面,七嘴八舌的议论纷纷:

“这是怎么了?这么热闹?谁家的喜事啊?”

有人不解的问道。

旁边人回答他:

“那都是衙差,穿官靴,配官刀的,看不见吗。

听说是童生榜发案了,这些衙差要去中榜的学子家中报喜的。”

闻听此言众人都有些纳闷:

“怎么中个童生这么风光?早知道我也送我儿子去读书,让他考个童生给我。”

“这不是咱们知府大人重视读书人吗?听说今年好几个学子都是穷苦出身。

以后咱们也能送孩子进学堂读书了,有知府大人在,不愁有学识还考不上。”

“可不是吗,这也太风光了,真是祖坟冒青烟了。”

围观的百姓满眼羡慕的看着眼前这个场面。

锣鼓开道,衙差一路高声报喜,还有舞龙舞狮队跟着庆贺。

一个人一辈子也难得有这么风光体面的时候。

能经历这么风光的时刻,对很多百姓来说就是折寿二十年他们也心甘情愿。

衙差还在高声报喜,路上有读书人看到这一幕也是目瞪口呆。

他们虽然都是读书人,也知道知府大人看重学子,却没想到知府大人舍得下这么大的血本。

这一刻,凡看见这种场面的学子,谁不希望自己将来也能这么风光。马子俊家在灵川县桃花镇马家村,距离颇远。

报喜的衙差只在静江城里高喊了一路,待出了城到了渺无人烟的地方,他们自然就停止了,只埋头赶路。

但只要路过有村庄的人家,那锣鼓必然要敲起来。

誓要让所有百姓都知道,读书人是多么的风光荣耀。

与此同时,灵川县桃花镇马家村,马子俊正在修家中的鸡窝。

马家村是灵川县的一个小村子,村子里的人也不富裕。

往年辛苦一年,不耽误每天吃不饱,也就是去年他们静江换了新知府,带着整个灵川县种诸柘。

他们马家村也分到了点种植诸柘的名额,这才多挣了点钱,勉强过个好年。

马子俊的家在马家村算是富裕点的,这主要源于他们家人丁兴旺。

马子俊上头有四个哥哥,四个哥哥都十分能干。

娶得嫂嫂也都是正经过日子的人,个个能下田干活当劳力用。

所以他们家每年在种完自家田的同时,还会租地主家的田来种。

劳动力多虽然吃的多,但也干的多,因此家中比别家富裕些。

而马子俊作为家中的幺儿,自小就十分聪慧,脑子特别好用,反应也快。

俗话说,小儿子,大孙子,老人心中的命根子。

马子俊的父母对于马子俊这个十分聪慧的小儿子自然看的跟眼珠子一般。

更是在马子俊渐渐长大提出想要读书后。

咬牙顶着儿媳妇的埋怨把他送进了学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