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科幻 > 民间道士之长生有道 > 第297章 祈雨

民间道士之长生有道 第297章 祈雨

作者:坐言起行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5-26 10:04:30 来源:书海阁

当时担任村公所赤脚医生的张清安,却趁机鼓动村民说,天干是因为旱魃出世,吸干了地脉精气。

要想下雨,就需要诚心信仰五公佛,唯有五公佛能够收服旱魃,缓解旱情。村民们听了他的话,纷纷信以为真,背着公社干部,悄悄地到张清安家去拜五公佛。

然而,一段时间过去了,旱情并没有得到缓解。五公佛的“灵验”遭到了村民的质疑。

于是张清安决定亲自祈雨,以此来彰显五公佛的神威。

他偷偷地设置了一个祭坛,在废弃砖窑处摆上一张八仙桌,将所谓的五公佛供奉在上面,还把用红薯雕刻而成的龙王爷塑像放在下面,意思是五公佛的地位比龙王还要高。

他还在桌子两侧贴上了自己手书的对联,上面写着“四海龙王听敕令,五公佛主降甘霖”。

为了蛊惑民众,张清安戴上纸糊的鬼面,跳起了傩舞。他一边挥舞着桃木剑,一边刺穿画有公社书记形象的草人,还高声叫嚷着:“破四旧阻了龙脉,需童男童女祭天!”

当时村民虽然愚昧,但用童男童女祭天,这还是超出了大家可以承受的范畴,毕竟人命关天,这事很快就被人举报到了公社。

然而,巧合的是,就在他祈雨后的次日,天空突然降下了雷雨。

张清安便趁机宣称是自己的“道法显灵”。公社方面迫于群众压力,仅对张清安做出了清扫猪圈的处罚。

但这一结果却适得其反,让张清安的“半仙”名号传得更盛了。那些举报他的人也被村民们一起针对,成了枣林村人人喊打的肉中刺。

花喜鹊也跟着看了这些资料,看完之后皱眉道:“这祈雨确实是道家手段吧?长生你清楚不?”

我轻轻点了点头,苦笑道“实不相瞒,我不光知道,其实我自己也会这个,这可是正一派最出名的手段之一!”

在华夏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中,祈雨可以说由来已久,但就道家而论,最早的祈雨根源可追溯至上古巫术与自然崇拜。

商周时期,商汤以身祷于桑林的传说,被视为早期人祭祈雨的代表,其**献祭的行为被道教吸收为「以诚感天」的理论基础。

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系统化「雩祭」礼仪,提出阴阳五行与祈雨的对应关系,如春旱需舞龙、夏旱焚巫尪等,这一框架成为道教祈雨仪式的理论雏形,此时的祈雨仍以官方主导为主,但道教逐渐将巫术升华为宗教仪式。

史书记载,三国葛玄葛天师以符咒召雨,孙权见其「书符着社中,顷刻天地晦冥,大雨流淹」。这应该是有记载以来,道家祈雨最经典的个例之一。

宋代是道教祈雨的巅峰时期,雷法成为了道教祈雨的核心手段。道士王文卿、林灵素等人提出了“内炼为本,外法为末”的理论,认为通过存想体内水火交融的状态,可以调动雷部神将的力量,从而实现降雨的目的。

其中,王文卿违抗“天数当旱”的定数,以符咒召唤雷泽潭龙神祈雨的故事,在道门中广为流传。

北宋宣和年间,某郡遭遇了一场罕见的大旱,土地干裂,庄稼颗粒无收,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地方官员们心急如焚,他们遍祷山川,希望能够得到神灵的庇佑,但都无济于事。此时,王文卿尚未入京为官,他听闻此事后,毅然接受了郡守的邀约,主持祈雨仪式。

在仪式中,王文卿进入入定状态,与神灵进行感应。值日功曹默默告知他:“天数当旱,非法可治”,明确表示此次旱情是上天的定数,常规的道法难以干预。然而,功曹也透露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在郡治五十里外的建昌秀源之地,有一处雷泽潭,潭中龙神虽奉命封潭休眠,但因其曾受道教敕封,仍可通过符咒短暂驱使。

王文卿得知这一消息后,当即以神霄雷法绘制了“召龙符”,并焚化“追摄牒文”,派遣使者前往雷泽潭。

在法事进行过程中,王文卿恍恍惚惚地看到一位老者突然出现在坛前。这位老者正是龙神的化身,他仅仅以口吸法坛中“蔽太阳墨水”呷饮一口后便离去。

片刻之后,天地变得晦暗起来,降下了须臾微雨,但很快就停止了。王文卿深知,这雨并非天地自然之雨,而是龙神用坛水施法所致,因此无法持久。

王文卿识破了龙神的敷衍行为,他决定采取更为激进的措施。

他以“飞章奏告”的方式,直达玉帝,向玉帝申明旱灾已经严重危及到了百姓的生命安全。他的赤诚之心和坚定信念最终感动了天帝,天帝特赦雷泽潭龙神,允许其降雨三日,突破了原定的天数。

这场及时雨让干涸的土地得到了滋润,百姓们也因此摆脱了饥荒的威胁。

到了元代道家祈雨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当时的元代武当山道士张守清三次成功祈雨,因为曾精确预测降雨时间与范围,名噪一时。

不过到了明清时期,道家祈雨,反倒开始没落,究其原因,应该和当时的统治者,认为祈雨之事,容易蛊惑老百姓的人心有关,最着名的就是乾隆时期,陕西乔道士祈雨成功,反被乾隆所斩的故事。

乔道士自称生于明朝崇祯年间,活到乾隆朝已四百余岁(自称曾与明末兵部尚书孙传庭交好),但容貌保持童颜鹤发,常以青布道袍示人。他早年丧妻后隐居深山,后游历至陕西牛马夼村,以儒雅随和的性格和神秘能力逐渐赢得村民信任。

乾隆年间北方遭遇大旱,民间疾苦威胁统治稳定。地方官员将乔道士事迹上报后,乾隆召其入京祈雨。

乔道士布坛作法之后,只用了两日,就突降暴雨,解除了旱情。

结果乾隆作为“天子”,认为祈雨成功暗示乔道士拥有超越皇权的神力,动摇“君权神授”根基,装神弄鬼、蛊惑人心”为由将其处斩。

传说行刑之时乔道士化作白光消失,至于具体下落,则众说纷纭。

总之自此以后,正统道门祈雨的行为,就逐渐绝迹,毕竟谁也不愿冒着杀头的罪名,挑衅皇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