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南北朝风云:世事百态 > 第160章 西魏东征谋大业 东魏北伐战沙场

东西魏分裂对峙,北方各镇乱成一锅粥。

将领们东奔西跑,都在给自己找靠山。

这天,关内都督赵刚带着东荆州投奔了西魏,宇文泰高兴地封他做光禄大夫。

“大将军,贺拔胜等人还在南朝,何不召他们回来?”

赵刚在军帐中提议,“他们都是难得的将才啊!”

宇文泰摸着胡子点头:“正合我意。就劳烦你走一趟梁州。”

赵刚快马加鞭赶到梁州,找到刺史杜怀瑶。

两人在刺史府后花园里边走边谈。

“杜兄,烦请给梁武帝捎个信。”

赵刚从怀中取出文书,“就说西魏盼着几位将军归来。”

杜怀瑶接过文书笑道:“梁主向来优待降将,此事包在我身上。”

建康城内,梁武帝萧衍正在批阅奏章。

侍从捧着西魏来信快步进来:“陛下,梁州急报!”

梁武帝看完信,立即召见贺拔胜等人。

大殿上,几位北朝降将跪伏在地。

“几位爱卿可想回北方?”

梁武帝和蔼地问。

贺拔胜抬头答道:“臣等日夜思念故土,望陛下成全。”

“好!”

梁武帝拍案而起,“朕明日在南苑设宴,为诸位饯行!”

次日南苑,春光明媚。

梁武帝亲自给贺拔胜斟酒:“将军此去,莫忘江南故人。”

贺拔胜感动得热泪盈眶:“陛下厚恩,臣永世难忘!”

回到长安那天,宇文泰亲自出城迎接。

他拍着贺拔胜的肩膀说:“可把你们盼回来了!”

转头看见杨忠,眼睛一亮:“好一员虎将!”

杨忠抱拳行礼:“愿为大将军效死!”

宇文泰哈哈大笑,当即把杨忠留在身边当亲卫。

贺拔胜则因为感念梁武帝恩情,从此打猎时见到南飞的鸟兽都不忍射杀。

这事传开后,长安百姓都说他是个知恩图报的好汉。

西魏文帝元宝炬在宫中设宴,举杯对贺拔胜说:“爱卿归来,朕心甚慰!”

没过多久,贺拔胜就升任太师,和宇文泰一起操练兵马,准备东征。

此时北魏旧臣斛斯椿已死,宇文泰大权在握。

他给自己加了柱国大将军的头衔,又提拔了李虎等七位心腹大将。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行台郎中苏绰的升迁。

“苏先生,这个军粮调度实在棘手。”

深夜的军帐里,宇文泰揉着太阳穴诉苦。

苏绰不慌不忙地展开竹简:“大将军请看,若用朱笔记录支出,墨笔登记收入,再配合新的户籍管理办法...”

宇文泰越听越兴奋,拍案叫道:“妙啊!就这么办!”

从此苏绰制定的文书格式和户籍制度在西魏推行开来。

他常常通宵达旦地工作,把各项政务整理得井井有条。

有次宇文泰半夜巡视,看见他还在油灯下奋笔疾书。

“先生何必如此辛苦?”

宇文泰关切地问。

苏绰抬头笑道:“能为天下百姓谋福祉,是臣的荣幸。”

这些制度后来成为历代沿用的典范。

史官记载这段时,都称赞苏绰是难得的治国能臣。

尤其是他发明的这套文书管理办法,后来成了历代官员办事的标准,大家都照着学。

那东魏大丞相高欢,正盘算着如何稳固朝局。

他大手一挥,对左右说道:“世子高澄已十五岁,该让他历练历练了。

传我令,命他入邺城辅政,左丞崔暹从旁协助。”

这高澄年纪虽小,行事却雷厉风行。

他刚入邺城,就召集百官训话:“国法如山,谁敢触犯,严惩不贷!”

一时间,满朝文武噤若寒蝉。

有人私下议论:“这世子手段如此强硬,倒有几分大丞相的风范。”

高欢还有个儿子叫高洋,封为太原公。

这高洋相貌平平,却是个内秀之人。

一日,高欢想考校儿子们的才智,命人取来一团乱丝。

其他儿子手忙脚乱地解着,急得满头大汗。

高洋却“唰”地抽出佩刀,手起刀落将乱丝斩断,笑道:“乱丝当斩,何必费神!”

高欢闻言,拍案叫绝:“此子决断,将来必成大器!”

自此,邺城有高澄坐镇,晋阳有高洋辅佐。

高欢捋须微笑:“有这两个儿子在,老夫可以安心对付西魏了。”

正说着,探子来报:“禀大丞相,梁国派镇北将军元庆和进犯我东魏边境!”

高欢拍案而起:“好个梁国,竟敢趁火打劫!”

他当即调兵遣将:“高敖曹率三万兵马赴项城,窦泰带三万人马去城父,侯景领三万人马直奔彭城!”

军令一下,三路大军即刻开拔。

元庆和听闻东魏大军将至,吓得连夜撤兵。

侯景趁机攻陷楚州,活捉刺史桓和。

得胜后的侯景得意洋洋,对部下说:“梁军不过如此,咱们一鼓作气打过淮河去!”

谁知刚渡淮河,就遇上了梁国名将陈庆之。

两军对阵,陈庆之在阵前大喊:“侯景小儿,休得猖狂!”侯景冷笑:“老匹夫,看你能奈我何!”

结果一交手,侯景就吃了大亏。

陈庆之用兵如神,把侯景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

侯景见势不妙,慌忙下令:“快撤!辎重都不要了!”

他自己更是丢盔弃甲,狼狈逃回北方。

这一仗,让侯景再不敢小觑梁国将领。

高欢一心想要吞并西魏。

但眼下兵力有限,无暇顾及南方。

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不如先稳住南梁,集中力量对付西魏。

“来人!”

他挥手召来使者,“速去建康,与梁修好。”

使者快马南下,面见梁主萧衍。

萧衍正愁战事不休,见高欢主动求和,乐得顺水推舟。

“既然高欢有意休战,朕准了。”

他大袖一挥,“传旨陈庆之,即刻撤军!”

高欢见南线无忧,立刻调转矛头,亲率轻骑万人,直扑西魏夏州。

这支军队行动如风,士兵们只啃干粮,连生火做饭的时间都省了。

夜色深沉,夏州城头竟无一人值守。

高欢冷笑一声:“天助我也!”

他下令:“把长矛绑成梯子,攀城!”

士兵们手脚并用,如猿猴般爬上城墙,转眼间攻破城门,生擒刺史斛拔俄弥突。

高欢毫不耽搁,押着俘虏,带着五千户百姓,浩浩荡荡返回晋阳。

前脚刚进城,后脚就传来急报——灵州曹泥被西魏军围困!

高欢拍案而起:“岂能坐视不理?出兵!”

援军一到,曹泥脱困,也被迁往晋阳。

高欢正得意,西魏的诏书却送上门来,罗列他二十条大罪,扬言要东征讨伐。

高欢勃然大怒,把诏书狠狠摔在地上:“宇文泰、斛斯椿这两个逆贼,竟敢反咬一口!”

他当即召集众将,厉声道:“他们骂我,我就打他们!传令——”

高敖曹上前一步:“末将在!”

“你率军攻上洛!”

窦泰也抱拳听令:“末将愿往!”

“你直逼潼关!”

部署完毕,高欢翻身上马,目光如炬:“其余将士,随我进军蒲坂!”

黄河岸边,三座浮桥正在搭建。

高欢凝视对岸,握紧缰绳,嘴角扬起一丝冷笑。

“宇文泰,咱们战场上见!”

西魏大行台宇文泰率军迎敌,驻扎在广阳。

探子来报,高欢的军队正分兵三路逼近,还在河上搭了浮桥,摆出渡河的架势。

宇文泰召集众将商议,指着地图道:“你们看,高欢这是虚张声势。

他三面包围,又架浮桥,无非是想牵制我军,好让窦泰趁机西进。”

大将李弼皱眉道:“窦泰是高欢麾下猛将,战功赫赫。

若真让他突破防线,后果不堪设想。”

宇文泰微微一笑:“正因如此,我们更要先发制人。

窦泰连战连胜,必定轻敌。

我们出其不意,直取窦泰!”

众将面面相觑。

于谨忍不住劝道:“大行台,舍近袭远风险太大。

不如分兵防守,更为稳妥。”

宇文泰摇头:“高欢搭桥是障眼法,五日内根本渡不了河。

我们只需速战速决,先破窦泰,高欢自然退兵。”

他环视众将,语气坚定:“传令下去,就说我军要退守陇右,返回长安。”

当夜,军营里灯火通明,士兵们忙着收拾行装。

几个小兵蹲在营帐外窃窃私语。

“听说要撤军了?”

“嘘,别多嘴。

大行台自有妙计。”

黎明时分,宇文泰亲率精锐,悄悄向东进发。

晨雾中,只听见铠甲摩擦的声响和马匹压抑的喘息。

行军途中,宇文泰对身旁的赵贵低声道:“此番突袭,务必一击制胜。”

赵贵握紧刀柄:“窦泰绝不会想到,我们会从这条小路杀出来。”

宇文泰望着远处隐约的敌军旗帜,嘴角露出一丝冷笑。

他故意放出撤退的风声,就是要让敌人放松警惕。

“传令全军,”

他忽然提高声音,“加速前进!”

马蹄声骤然急促,惊起林间飞鸟。

而此时的窦泰大营,还沉浸在“西魏退兵”的喜悦中。

诸将还在争论不休。

宇文泰有个侄子叫宇文深,从小痴迷兵法。

小时候,他常把石头垒成营寨,拿草杆当军旗,带着一群孩子排兵布阵,竟也像模像样。

如今他已是直事郎中,多次参与军议。

宇文泰见他沉默不语,便问:“深儿,你怎么看?”

宇文深抬起头,目光坚定:“叔父,窦泰是高欢麾下猛将,如今他们分兵两路。

如果我们直接去打蒲坂的高欢,他必会正面阻击,而窦泰从背后偷袭,我们腹背受敌,岂不危险?”

宇文泰眉头微皱:“那依你之见?”

宇文深胸有成竹:“不如挑选精锐,突袭窦泰。

他性子急躁,必定出战。

高欢来不及救援,我们就能一举拿下他。窦泰一败,高欢军心必乱,我们再回师决战,胜算更大!”

宇文泰听完,哈哈大笑:“好!我正有此意!

你我想到一块去了!”

他拍了拍侄子的肩膀,眼中闪过赞许之色。

当夜,大军悄然东进。

又走了一天一夜,窦泰的军队终于到了小关。

突然,探马来报:“将军,前面发现敌军!”

窦泰一听,哈哈大笑:“区区西贼,也敢挡我?”

他仗着自己勇猛,二话不说就带兵渡河,直冲敌阵。

此时,宇文泰早已在牧泽设下埋伏。

他故意摆出松散阵型,引诱窦泰深入。

窦泰果然中计,拍马冲在最前头。

谁知刚进沼泽地,四周突然杀声震天。

窦泰的亲兵急得大喊:“将军小心!咱们中埋伏了!”

可已经晚了。

牧泽里到处是泥潭,窦泰的铁骑根本冲不起来。

他左冲右突,身边的士兵却一个个倒下。

眼看突围无望,窦泰身上已中了好几箭。

他咬牙对副将说:“今日是我轻敌,连累兄弟们了。”

说完拔出佩剑,自刎而死。

说来也巧,这窦泰是高欢的姨夫,向来战无不胜。

这次出征前,邺城有个叫惠化尼的尼姑曾预言:“窦行台这一去,可就回不来了。”

当时没人当真,现在果然应验了。

却说高欢接到窦泰战死的消息,悲痛欲绝。

他站在营帐外,望着滚滚河水,喃喃自语:“窦泰一死,我的计划全被打乱了。”

身旁的副将小心翼翼地问:“大将军,我们接下来怎么办?”

高欢长叹一声:“撤吧,把浮桥拆了,先回晋阳再做打算。”

与此同时,宇文泰也带着军队撤回长安。

但战场另一头的高敖曹还不知道这些变故。

他正率领部队日夜兼程,直逼上洛城下。

上洛城里,泉岳和弟弟猛略正与顺阳人杜窋密谋。

“今晚我们就打开城门,”泉岳压低声音说,“高将军的大军一到,我们就里应外合。”

杜窋(zhú)点点头:“我已经安排好了人手。”

谁知他们的计划被洛州刺史泉企察觉。

泉企立即派兵抓捕,泉岳兄弟当场被杀,只有杜窋侥幸逃脱。

杜窋跌跌撞撞地跑到高敖曹营中,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将军,我们的人...都被泉企杀了!”

高敖曹拍案而起:“好个泉企!传令下去,立即攻城!”

战斗异常激烈。

城墙上箭如雨下,高敖曹身中三箭,从马上重重摔下。

士兵们惊呼:“将军!”

只见他满脸是血,却咬牙站了起来:“继续进攻!”

他翻身上马,亲自督战。

泉企带着两个儿子元礼、仲遵死守城池。

仲遵的眼睛被流矢射中,鲜血直流。

元礼扶住弟弟,焦急地问:“还能坚持吗?”

仲遵摇摇头:“我看不见了...”

最终,城门被攻破,泉企父子三人被俘。

当泉企被押到高敖曹面前时,他挺直腰杆,毫不畏惧:“我今天是力竭被擒,但心里绝不认输!”

高敖曹冷笑一声:“倒是条硬汉子。”

转头对杜窋说:“从今天起,你就是新的洛州刺史。”

士兵们把泉企父子押下去时,杜窋凑到高敖曹身边问:“将军,怎么处置他们?”

高敖曹望着远处的城墙,淡淡道:“先关着吧。”

他摸了摸身上的箭伤,心想:这场仗赢得实在不容易。

休兵数日,高敖曹正准备进攻蓝田关。

忽然,晋阳派来的使者快马赶到,带来了高欢的紧急军令:“窦泰战死,军心不稳,立刻撤军!

若遇险阻,保命要紧。”

敖曹眉头紧锁,心中不忍丢下将士,便下令:“你们先走,我来断后。”

于是大军缓缓撤退。奇怪的是,西魏军竟未追击,任由他们离去。

泉企的儿子元礼被敖曹带回,而次子仲遵因重伤留在洛州城。

路上,泉企悄悄拉住元礼,低声叮嘱:“我命不久矣,死不足惜。

你们兄弟有才略,定要寻机立功,别因我被掳而失了气节!”

这番话,颇有当年王陵母的风骨。

元礼默默点头,心中已有了盘算。

待回到东魏境内,他趁乱逃脱,悄悄潜回洛州。

“仲遵,我们得夺回洛州!”

元礼找到弟弟,目光坚定。

“可杜窋把守严密,如何下手?”

仲遵仍有顾虑。

“联络旧部,里应外合!”

元礼咬牙道。

几日后,兄弟二人暗中集结豪强,趁夜突袭,一举斩杀守将杜窋。

西魏朝廷闻讯大喜,当即下诏:“元礼忠勇可嘉,授洛州刺史,准世袭!”

而泉企,最终病逝于邺城,未能再见故土。

高欢一心要为窦泰报仇。

他集结大军,准备再次西征。

就在这时,宇文泰攻占了恒农,还抓走了东魏的陕州刺史李徽伯。高欢大怒,立刻调集二十万大军,从壶口直奔蒲津,同时派大将高敖曹率领三万兵马从河南进发。

当时关中正闹饥荒,百姓饿得互相残杀充饥。

宇文泰的军队不到一万人,驻扎在恒农抢粮,已经待了五十多天。

探子来报,说高欢即将渡河进攻。

宇文泰不敢硬拼,赶紧带兵撤回关中。

高敖曹率军包围了恒农,但城里早有防备,一时攻不下来。

高欢的长史薛琡见状,劝道:“西魏连年饥荒,士兵们饿得拼命来抢陕州的粮食。

现在敖曹已经围住恒农,粮食运不出来。

我们只要守住要道,不和他们正面交战,等他们麦子绝收,百姓饿死,元宝炬和宇文泰自然投降,何必急着渡河冒险?”

这时,侯景也在军中。

他上前补充道:“这次出兵关系重大,万一失利,后果不堪设想。

不如把军队分成前后两路,前后照应。

前军赢了,后军再跟进;

前军败了,后军还能支援。

这才是稳妥之策。”

可高欢报仇心切,根本听不进去。

他大手一挥,下令道:“全军渡河,直取西魏!”

就这样,他不顾众人劝阻,执意从蒲津渡过黄河,向西魏进发。

华州刺史王罴镇守前线要地,宇文泰写信激励他坚守。

王罴站在城墙上,远远望见敌军扬起的尘土滚滚而来。

他知道,东魏大军来了。

宇文泰的信使刚刚离开,信上写着:“坚守城池,不可轻退。”

王罴冷笑一声,提笔回信:“卧貉子怎得轻过?”——意思是,我这儿可不是随便就能闯过去的!

没过多久,高欢的大军兵临冯翊城下。

高欢骑在马上,仰头喊道:“王罴,何不早降?”

王罴身披铠甲,站在城墙上,声音洪亮:“此城是王罴冢,死生在此!

你们谁有本事,尽管来战!”

高欢眯起眼睛,心想:“这老家伙骨头真硬。”

他知道强攻不易,便挥了挥手,下令移驻信原。

宇文泰因欢军入境,亦驰诣渭南,

宇文泰得知高欢入境,立刻赶到渭南。

他召集诸将,沉声道:“敌军来势汹汹,我们得尽快迎击。”

可各州兵马一时难以集结。

副将劝道:“将军,敌众我寡,不如等他们深入再作打算。”

宇文泰摇头:“不行!若让高欢逼近长安,人心必乱。

趁他远来疲惫,我们主动出击,胜算更大!”

众将面面相觑,仍有疑虑。

宇文泰一拍桌案,斩钉截铁:“传令下去,架设浮桥,今日渡渭!”

很快,渭水之上,浮桥横跨。

宇文泰率军渡河,直抵沙苑,与东魏军仅隔六十里。

两军对峙,大战一触即发。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一章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