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南北朝风云:世事百态 > 第176章 东柏堂高澄殒命 晋阳地洋谋初现

高澄采纳了散骑陈元康的建议,决定亲自督战,攻打颍川。

他下令修筑堤堰,想用水攻破城。

可这堤堰修了三次,垮了三次,气得高澄暴跳如雷。

“废物!一群废物!”

高澄怒骂着,指着那些填土的士兵,“你们连个堤堰都修不好?”

手下战战兢兢,不敢抬头。

高澄冷笑一声,突然下令:“来人!把这些填土的兵,全给我推进堰里去!”

士兵们惊恐万分,可军令如山,谁敢违抗?

他们被推入堰中,尸体和泥土混在一起,终于把堤堰堵住了。

水势汹涌,直灌城中。

城墙被冲垮了几十丈,守将王思政手忙脚乱,拼命指挥士兵堵缺口,可水势太猛,根本挡不住。

“将军,城守不住了!”副将急得满头大汗。

王思政咬牙道:“撤!

所有人上土山,死守!”

他带着残兵退上土山,誓死不降。

高澄见状,立刻下令:“传令全军,谁能活捉王思政,封侯!

谁要是伤了他,斩!”

将士们一听,个个眼红,争先恐后往山上冲。

王思政奋力抵抗,可寡不敌众,眼看防线就要崩溃。

他仰天长叹,泪流满面:“我王思政今日力竭,唯有一死报国!

你们……各自逃命去吧!”

说完,他拔出佩剑,就要自刎。

“将军且慢!”

都督骆训一把拉住他,“您曾对我们说过,若城破,让我们带着您的头去投降,不仅能保富贵,还能救全城百姓。

如今高澄下令不伤您,您为何不暂且投降,再图后计?”

王思政摇头:“大丈夫宁死不屈!”

骆训急了,一把夺下他的剑:“将军!百姓的命还在您手里啊!”

正僵持间,东魏的通直散骑赵彦深赶到,高声喊道:“王将军!高相公有令,请您下山一叙!”

赵彦深上前,握住王思政的手,拉着他下了山。

高澄早已在营中等候,见王思政来了,立刻起身相迎,笑道:“王将军,请坐!”

王思政没想到高澄如此礼遇,心中感慨,终于低头投降。

高澄大喜,当即改颍川为郑州,得意地对左右说道:“颍川算什么?

我真正高兴的,是得了王思政!”

西合祭酒卢潜听了,冷笑一声:“王思政不能死节,有什么值得高兴的?”

高澄哈哈大笑,拍了拍卢潜的肩膀:“我有你卢潜,不就等于又得了一个王思政吗?”

颍川失守,落入东魏之手。

西魏大将赵贵等人接到宇文泰的军令,立刻撤兵回国。

高澄也带着军队东归,顺路去邺城朝见东魏皇帝元善见。

皇帝对他大加封赏,拜他为相国,封齐王,特许他上朝不必跪拜,不必小步快走,

甚至可以佩剑穿鞋入殿,还让他统领全国兵马。

高澄假意推辞:“臣不敢当!”

皇帝笑道:“爱卿功高,不必谦让。”

高澄见推辞不掉,只好接受,随后返回晋阳。

熟悉前情的人都知道,高澄贪恋美色,比他父亲高欢还要过分。

高欢一死,他就肆无忌惮,连柔然公主也不放过。

这天,他召来心腹崔季舒,吩咐道:“你去给我找些美人来,越多越好!”

崔季舒谄媚一笑:“主公放心,属下一定办妥。”

没过多久,崔季舒就搜罗了一批美貌女子,送进高澄的后院。

从此,高澄日夜纵情享乐,沉迷酒色,再也无心政事。

府中歌舞不断,笑声不绝。

高澄左拥右抱,得意道:“人生在世,就该及时行乐!”

侍妾们娇声附和:“主公说得是!”

就这样,高澄彻底放纵自己,把朝政抛在脑后。

太原公高洋的次弟,娶了个美貌的妻子李氏。

这李氏比长嫂还要漂亮几分,惹得大哥高澄暗地里又羡慕又嫉妒,心里总不是滋味。

高洋这人看着老实巴交,平时话也不多。

偶尔给妻子买些首饰衣裳,只要得了件好东西,高澄立马就要来抢。

李氏有时气不过,不肯给,高洋却总是笑着说:“这些东西又不难找,大哥想要,给他就是了。”

高澄听了这话,反倒不好意思起来,也不好意思硬抢。

高洋就直接把东西还给他,连句客套话都没有。

高澄觉得这个弟弟傻乎乎的,常对亲戚说:“就他这样的,居然也能富贵?

相书上是怎么说的?”

从此便不再防备高洋。

但见了弟媳李氏,却总是言语轻佻。

高洋只当没看见,大家也就相安无事。

这天,高澄外出打猎。

半路上遇见个绝色女子,当即把她叫到跟前。

一问才知道,这女子叫玉仪,是魏国高阳王高斌的庶妹。

“你这样的身份,怎么流落至此?”

高澄好奇地问。

玉仪苦笑道:“家兄高斌是高阳王高雍的儿子。

当年河阴之变,高雍遇害,家破人亡。我无处可去,只能流落民间。"

“那你怎么不找个好人家嫁了?”

高澄追问道。

玉仪低头摆弄着衣角:“乱世之中,哪有什么好人家可嫁?

与其随便嫁人受苦,不如...”

她没再说下去。

高澄心下了然。

这玉仪不甘心守寡,仗着美貌招摇,最后沦落成了歌妓。

他望着玉仪姣好的面容,心里打起了主意。

后来,高斌继承了爵位,却把玉仪赶出家门,视她为不齿之人。

玉仪无处可去,几经辗转,最终进了孙腾的府邸。

孙腾对她颇为宠爱,可玉仪早已放浪成性,改不了偷偷摸摸的毛病,行事暧昧不清。

孙腾忍无可忍,最终也把她赶了出去。

玉仪像浮萍一样四处漂泊,直到遇上了高澄。

高澄问清她的身世,二话不说,直接带她回府。

当晚,两人便同床共枕。

一个是风流荡妇,一个是好色之徒,**,极尽缠绵。

高澄心满意足,第二天一早,神清气爽地出来办事。

他看见崔季舒站在一旁,得意洋洋地说道:“你以前总替我物色美人,可都不如我自己找的这个。

只可惜崔暹那家伙,最爱装正直,肯定要来劝我。

我得想个法子,堵住他的嘴!”

正说着,崔暹进来禀报事务。

高澄立刻板起脸,摆出一副不耐烦的样子,连个好脸色都不给。

崔暹当然明白高澄的意思,除了汇报公事,一句多余的话都不说。

高澄心里高兴,转头就为玉仪向皇帝请封。

魏主倒也爽快,当即封玉仪为琅琊公主。

玉仪得了封号,对高澄更是千依百顺。

她整日里陪在高澄身边,使出浑身解数讨他欢心。

高澄被哄得心花怒放,对玉仪越发宠爱。

可他还是担心崔暹会来劝谏。

这天,崔暹又来禀报公务。

正说着话,忽然从他袖子里掉出一张纸。

高澄眼尖,立刻让侍从捡起来。

一看,原来是张名帖。

“你带着这个做什么?”

高澄好奇地问。

崔暹装作惶恐的样子,低头答道:“下官想求见琅琊公主。”

高澄一听,顿时眉开眼笑:“原来你也想见公主啊!”

说着就亲热地拉起崔暹的手,“走走走,我这就带你去。”

一见到玉仪,崔暹立刻恭恭敬敬地行礼。

玉仪却谈笑自若,丝毫没有拘谨之态。

那副轻佻模样,活脱脱就是个风尘女子。

高澄看在眼里,反而更加高兴。

等崔暹告退后,这事很快就传到了崔季舒耳朵里。

他听说后,忍不住摇头叹息:“当初崔暹在大将军面前说我谄媚,还说该杀。

现在倒好,他拍马屁的功夫比我还厉害!”

说起来,崔季舒和崔暹本是同宗。

季舒是叔叔,暹是侄子。

可这叔侄俩的为人处世,从来就不是一路人。

此次高澄对崔暹起了疑心。

崔暹生怕失去高澄的欢心,便一反常态,极尽谄媚之能事。

难怪崔季舒私下嘲笑他:“崔暹平日自诩刚直,如今却像条摇尾乞怜的狗!”

高澄见崔暹如此顺从,更加肆无忌惮。

宋玉仪有个亲姐姐叫宋静仪,姐妹俩容貌相似,都是风流放荡的性子,一颦一笑间尽显媚态。

静仪原本嫁给了黄门郎崔括,但因玉仪深得高澄宠爱,便时常来府中走动,甚至留宿。

高澄贪得无厌,见静仪姿色不输玉仪,便动了心思,想姐妹兼收。

令人意外的是,玉仪不仅不吃醋,反而主动撮合。

她笑着对高澄道:“姐姐性子比我更放得开,大人若喜欢,何不一试?”

高澄大喜,事后还特意为静仪讨了个公主的封号。

姐妹俩共侍一夫,倒真成了“难姊难妹”。

更荒唐的是,崔括明知妻子与高澄私通,却装作不知,甚至乐见其成。

高澄见他如此“识趣”,便时常赏赐金银布帛,连崔括的父母也沾了光。

有人私下讥讽:“崔家娶了个‘好媳妇’,全家人靠她发财!”

高澄得了宋氏姐妹,日夜缠绵,快活似神仙。

有一回,他搂着两姐妹,得意忘形道:“若有一天我当了皇帝,定封你们俩做左右皇后!”

姐妹俩娇笑着拜谢,眼中尽是贪婪。

然而,高澄的野心不止于此。

他盘算着篡位,便想了个试探的法子——假借国本之事,入宫面见东魏主元善见,请求册立皇太子。

元善见哪知他的心思,欣慰道:“爱卿忠心为国,朕甚感欣慰。”

当即下诏,立皇子元长仁为太子。

高澄傻眼了。

他本想借此试探元善见是否有退位之意,哪知弄巧成拙,反倒让太子之位名正言顺地定了下来。

回府后,他气得摔了杯子,怒道:“这老东西竟真把太子立了!”

散骑常侍陈元康劝道:“大人不必急躁,此事可从长计议。”吏部尚书杨愔也附和:“是啊,只要谋划得当,大事仍可成。”

高澄阴沉着脸,思索片刻,终于下定决心。

他召来心腹黄门侍郎崔季舒,咬牙道:“既然试探不成,那就直接动手!”

四人密谋至深夜,最终决定——加快步伐,筹备篡位!

膳奴兰京端着食盘,低头走进来,轻声说道:“王爷,请用膳。”

高澄正与元康等人议事,一见是他,猛地拍桌怒喝:“滚出去!”

元康一愣,忙问:“王爷,这是为何?”

高澄冷笑:“昨夜我梦见这奴才拿刀砍我!

留他不得,还敢让他送饭?”

兰京身子一颤,默默退下。

没过多久,他又回来了。

这次,他低着头,将食盘轻轻放在案上。

高澄大怒:“我说了不要你伺候,你还敢来?”

兰京忽然抬头,眼中闪过一丝狠色。

他猛地掀翻食盘,从盘底抽出一把寒光闪闪的短刀,直刺高澄:“今日,我就要你的命!”

话音未落,门外又冲进几个持刀壮汉,个个杀气腾腾。

高澄脸色大变,转身就逃。

可慌乱中,他被椅子绊倒,脚踝一扭,疼得直冒冷汗。

眼看追兵逼近,他顾不得颜面,一头钻进了床底。

杨愔反应最快,转身就逃。

崔季舒吓得脸色惨白,慌不择路,一头扎进了茅厕。

只有陈元康挺身而出,拔剑挡在床前,怒喝:“休伤我主!”

兰京冷笑:“找死!”

刀光交错,元康虽勇,终究寡不敌众。

一柄尖刀刺入他的胸膛,鲜血喷涌而出。他闷哼一声,重重倒地。

兰京不再管他,带人围住床榻,乱刀齐下。

床板碎裂,木屑纷飞。高澄惨叫连连,可刀光如雨,血肉横飞。

片刻之后,一切归于寂静。

年仅二十九岁的高澄,就这样惨死在乱刀之下。

消息传出,柔然、琅琊两位公主听闻噩耗,不知是何心情?

兰京本是梁朝徐州刺史兰钦的儿子,不幸被高澄俘虏,沦为厨房里的奴仆。

兰钦心疼儿子,写信给高澄,愿意出重金赎人。

可高澄冷笑一声,把信扔到一边:“区区钱财,也配换人?”

兰京不甘心,亲自求情:“大人,求您开恩,放我回去吧!”

高澄却勃然大怒,命人将他杖打一百,还恶狠狠地威胁:“再敢提赎身,我就杀了你!”

这一顿毒打,彻底激怒了兰京。

他暗中联络几个同样受尽欺压的奴仆,咬牙道:“高澄残暴无情,我们不如拼死一搏!”

机会很快就来了。

高澄最近常去邺城北边的东柏堂,那里偏僻幽静,正适合他私会琅琊公主,密谋大事。

这天,他又屏退左右,独自与心腹议事。

兰京躲在暗处,握紧了刀,眼中闪过恨意:“今日,就是报仇之时!”

高澄的弟弟太原公高洋,正在邺城东边的双堂处理政务。

突然,外面传来一阵骚动,他猛地站起身,眉头紧锁。

“出什么事了?”

他厉声问道。

“回禀公爷,大将军府上……出事了!”

侍卫慌张地跑进来,声音发颤。

高洋眼神一冷,立刻下令:“调兵!立刻集结!”

转眼间,精锐士兵已列阵待命。

高洋二话不说,带人直奔东柏堂。

他动作极快,手下将士更是雷厉风行,不一会儿,叛乱的恶奴全被拿下,一个都没跑掉。

“全部处死!”

高洋冷冷道,“剁成肉酱,以儆效尤!”

处理完叛贼,他神色稍缓,对众人说道:“恶奴作乱,大将军虽受伤,但性命无碍。”

他指挥左右:“把大将军抬进床舆,用衣服盖好,就说他还活着,送回府上。”

这时,有人发现陈元康也倒在血泊中,奄奄一息。

高洋立刻命人用卧舆将他抬回府中救治。

陈元康痛得昏死过去,又挣扎着醒来。

他颤抖着手,想写遗书,却已无力执笔。

“祖珽……”他艰难地开口,“替我……写……”

功曹参军祖珽连忙上前,代他写下遗言,又按照他的口述,整理成奏章,呈报后事。

到了夜里,陈元康终于支撑不住,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高洋默默命人将他装殓,秘不发丧。

随后,他召来大将军督护唐邕。

“邺城内外,必须稳住。”

高洋沉声道,“你来安排。”

唐邕办事极快,片刻之间,将士调度、城防布置,全部安排妥当。

高洋看着他,眼中闪过一丝赞赏。

“唐邕,果然是个人才。”

他低声说道,心中已有了重用之意。

一切安排妥当后,高洋留下高岳、高隆之、司马子如和杨愔镇守邺城,自己则率领精锐甲士入朝。

“臣请辞归晋阳。”

他向皇帝行礼,语气恭敬,却不容拒绝。

说完,他转身离去,背影坚定而冷峻。魏主善见听说高澄死了,心里一动。

他转头对身边人说:“大将军这一死,怕是老天开眼。

这下权力该回到皇帝手里了吧?”

话音刚落,高洋已经带着人闯了进来。

他身后跟着八千甲士,黑压压一片。

其中两百多人直接冲上大殿台阶,个个撸起袖子,手握刀柄,眼神凶狠,像是随时要动手。

高洋大步上前,对着皇帝一拱手:“臣家里有点事,得回晋阳一趟。”

善见还没反应过来,高洋已经拜了两拜,转身就走。

皇帝愣在原地,眼睁睁看着他离开,脸色越来越白。

他擦了擦眼角,低声喃喃:“这人……怕是容不下我了。

唉,我这命,还能活几天?”

——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啊!

高洋回到晋阳。

晋阳的老臣们一向瞧不起他,觉得他不过是个平庸之辈。

可这次,高洋召集文武百官,当众议事。

他谈吐犀利,思路清晰,整个人神采飞扬,和从前唯唯诺诺的样子判若两人。

满座官员都惊住了,谁也不敢再小看他。

高洋又着手整顿政务。

他翻出过去的政令,一条条查看。

遇到不合理的,立刻修改,绝不拖延。

众人这才发现,原来高洋一直深藏不露。

直到今天,他的本事才真正显露出来。

第二年,到了东魏武定八年。

高洋见朝廷内外都已臣服于自己,这才正式为兄长高澄举办丧事。

东魏皇帝元善见亲自到太极殿东堂祭奠,赐下八万匹绢帛,追封高澄为齐王。

并赐予王印、天子专用的輼輬车、帝王仪仗黄屋左纛、羽葆鼓吹,还按照最高礼制准备了“九锡”之礼,谥号“文襄”。

与此同时,高洋被提拔为丞相,统领全**队,掌管尚书省政务,并继承齐王爵位。

权力在手,高洋的心思渐渐活络起来。

他重用渤海人高德政为记室,对其言听计从。

金紫光禄大夫徐之才和北平太守宋景业,精通图谶之术。

二人私下议论:“太岁在午,正是改朝换代的时机。”

一日,高德政入见高洋,试探道:“丞相,天象有变,民心所向,您可有打算?”

高洋眯起眼睛,似笑非笑:“哦?什么打算?”

高德政压低声音:“自古天命不可违,如今东魏气数已尽,您何不顺应天意?”

高洋沉吟不语,心中却已翻涌。他并非不想称帝,只是时机未到,还需谨慎。

这时,民间忽然流传一首童谣:“一束藁,两头燃,河边羖劷飞上天。”

徐之才听闻,立刻拉着宋景业来见高洋。

“丞相,这童谣大有玄机!”

徐之才兴奋道。

高洋挑眉:“说来听听。”

宋景业解释:“‘藁’字两头燃烧,正是‘高’字;

‘河边羖劷’,‘羖劷’即羊,暗指您的名讳‘洋’;

‘飞上天’,便是龙飞九五之兆啊!”

高洋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却仍故作淡然:“童谣而已,岂能当真?”

徐之才急切道:“天意不可违,民心不可逆!

如今谶语应验,正是您登基之时!”

高洋背过身去,望着窗外,嘴角微微上扬。

他心中已有决断,只是还需再等等。

这童谣来得蹊跷,说不定就是徐之才等人暗中散布。

但无论如何,它确实给了高洋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

权力、野心、天意,交织在一起。

高洋的下一步,会如何走?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一章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