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南北朝风云:世事百态 > 第192章 高洋暴虐朝纲乱 二王谋权风云涌

过了数月,高演又想进谏,便让王曦起草奏章。

王曦一口气列了十几条谏言,写完却犹豫了。

他放下笔,抬头看向高演:“殿下,如今朝廷上下,能倚仗的只有您一人。

可您若学那耿直的匹夫,不顾性命强谏,万一惹来大祸,既误了国事,又辜负了太后的期望,岂不是两头落空?”

高演沉默片刻,苦笑一声:“事情……已经严重到这种地步了吗?”

说完,他拿起谏书,当着王曦的面撕得粉碎。

可没过多久,高演终究按捺不住,再次上谏。

高洋勃然大怒,喝令侍卫将高演反绑起来,自己拔出刀,抵在他脖子上,厉声喝问:“你这蠢货懂什么?

说!是谁教你这么做的?”

高演面无惧色,直视高洋:“天下人都闭口不言,除了我,还有谁敢说真话?”

高洋冷笑,挥手命左右杖责高演数十下。

直到他自己醉意上头,倦怠睡去,高演才得以脱身。

太子殷礼士勤奋好学,名声很好。

可高洋总觉得他太像汉人文士,不像自己,一直想废了他。

这天,高洋登上金凤台,这是三台之一。

他叫殷礼士跟着,突然丢给他一把刀,指着台下的囚犯,冷冷道:“去,砍了他。”

殷礼士脸色发白,手直发抖:“父……父皇,儿臣不敢……”

高洋眉毛一竖,马鞭狠狠抽过去:“废物!连个人都不敢杀?”

殷礼士被打得踉跄后退,眼神涣散,嘴里支支吾吾,像是吓傻了。

高洋嗤笑一声,转头对左右道:“看看,这副窝囊样!

江山怎么能交给他?

我看常山王更合适。”

太子少傅魏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他找到大臣杨愔,低声道:“太子是国之根本,怎能轻易动摇?

皇上总说要传位常山王,若真有此意,就该明言。

天子无戏言,何况是储君大事?”

杨愔叹气:“皇上行事,你又不是不知道,向来随性。”

魏收皱眉:“正因如此,才更该劝谏!

难道任由他胡来?”

杨愔沉默片刻,点头道:“好,我去说。”

后来,杨愔把魏收的话转告高洋。

高洋听完,眯了眯眼,终于没再提废太子的事。

这高洋喝醉后,脾气越发暴戾。

胶州刺史杜弼、尚书仆射高德政,都因直言进谏惹恼了他,被他砍了脑袋。

右仆射崔暹倒是例外。

他多次顶撞高洋,但高洋念他是老臣,一直忍着没动手。

没过多久,崔暹病死了。

高洋假惺惺去吊丧,一进门就盯着崔暹的遗孀李氏,阴阳怪气地问:"你想你丈夫吗?”

李氏低着头,小声回答:“怎能不想……”

高洋突然咧嘴一笑:“既然想他,怎么不亲自去看看他?”

话音未落,刀光一闪。

李氏还没反应过来,脑袋已经飞了出去。

高洋顺手一抛,那颗头颅就骨碌碌滚到了墙外。

天保十年,陈国君主霸先已到了生命最后时刻。

天上突然出现彗星,太史官赶紧上奏说要“除旧布新”。

高洋特把彭城公元韶叫来问话:“你说说,当年汉光武为什么能中兴汉朝?”

元韶这回答可要了命了。

他脱口就说:“因为杀刘家人没杀干净啊!”

高洋一听,眼睛都亮了。

当即下令:把始平公元世哲等二十五家全抓起来杀了,元韶等十九家关进大牢。

被关在地牢里,几天吃不上一顿饭。

连衣袖都啃光了,活活饿死。

高洋这下杀红了眼。

下令把元姓男子不论老少全杀了,一口气杀了三千人。

尸体全扔进漳河。

鱼儿吃了人肉,老百姓剖开鱼肚子,居然发现人的指甲。

吓得大家都不敢吃鱼,好几个月没人敢下网。

要说这高洋也是够狠,就常山王妃的父亲元蛮那几支近亲,算是逃过一劫。

经过这场大屠杀,高洋也遭了报应。

突然得了怪病,喉咙里像堵着东西,饭都咽不下去。

高洋硬撑了两三天,眼看要熬不住了。

这人啊,临到末路才想起安排后事——他急吼吼把李皇后和常山王高演叫到床前,活像赶着交班的掌柜。

李皇后刚跪下,高洋就攥住她手腕:“人总有一死,老子不怕!”

突然又压低嗓子,“就怕咱儿子太小,坐不稳这龙椅啊!”

转头瞪向高演时,话更刺人:“你要抢皇位随你便!”

猛地咳嗽起来,“但敢动我儿子试试?”

高演吓得直摆手,心里却暗骂:你杀别人孩子时,怎么不想想今天?

这哪是托孤?

分明是威胁。

等尚书令杨愔他们小跑着进来时,高洋已经气若游丝。

“你们...夹着尾巴...辅佐太子...”

话没说完,三十一岁的暴君就断了气。

灵堂上哭嚎震天,可仔细看——大臣们干嚎不掉泪,只有杨愔哭成泪人。难怪呢!

当年太原公主救过杨愔全家,这眼泪啊,八成是还给公主的恩情。

常山王高演住在宫中,为文宣帝高洋护丧。

朝堂上下,暗流涌动。

娄太后心疼儿子高演,想立他为帝。

她私下召来心腹商议:“演儿沉稳有谋,比太子殷更适合继承大统。”

可大臣杨愔等人坚决反对:“太子乃先帝嫡子,名正言顺,岂能轻易废立?”

最终,太子高殷登基,娄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

高演虽未当上皇帝,却被封为太傅,地位显赫。长广王高湛、平阳王高淹等人也各得封赏。

朝局看似平稳,实则暗藏杀机。

高阳王高湜仗着先帝宠爱,嚣张跋扈。

一次朝会上,他竟手持木杖,当众责打诸王。

太皇太后得知,脸色阴沉:“这高湜,连哀家的儿子都敢打?”

原来,高演也曾挨过他的杖责。

更过分的是,高湜在护送文宣帝灵柩时,不仅不哀悼,反而吹笛击鼓,嬉笑作乐。

娄太后怒不可遏,厉声呵斥:“先帝尸骨未寒,你竟如此放肆!”

当即下令杖责一百。

板子重重落下,高湜惨叫连连,最终皮开肉绽,被人抬回府中。

没过几天,他便一命呜呼。

丧事结束后,高演搬进东馆,开始执掌朝政。

他坐在案前,目光深沉。

亲信低声问:“王爷,接下来该如何?”

高演淡淡道:“静观其变。”

杨愔他们觉得高演和高湛这两位王爷,跟皇上关系亲近,担心会对继位的小皇帝不利。

于是,他们偷偷地把这事告诉了李太后,让高演回自己的王府去。

从那以后,朝廷下的诏书、命令啥的,很多都不跟高演打招呼了。

有一天,中山太守杨休之来见高演,说有事儿要汇报。

可高演却拒绝见他。杨休之碰了一鼻子灰,心里有点不痛快。

他就找到高演的朋友王曦,跟王曦抱怨说:“以前周公旦早上能读一百篇书,晚上还能见七十位贤士,就这样他还怕自己见识不够呢。

咱们王爷有啥可忌讳的,竟然连宾客都不见啦?”

王曦一听,就知道杨休之的意思。

他笑着对杨休之说:“我明白您心里咋想的,我肯定会把您的意思转达给王爷。

您呀,就先回去吧!”

杨休之走了以后,王曦就赶紧去见高演。

见到高演,王曦认真地说:“如今皇上年纪还小,突然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

殿下您应该天天陪在皇上身边,好好领会皇上的意思。

可您咋突然回王府了,让别人去传达皇上的命令呢?

就算您想退到自己的封地去,可您想想,您功劳那么大,容易招人嫉妒,能保证不会出啥意外吗?”

高演听了,半天没说话。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问王曦:“那你说我该咋办呢?”

王曦就说:“周公当年摄政了七年,然后才把权力还给周成王。

殿下您自己好好想想。”

高演赶紧说:“我哪敢跟周公比呀!”

王曦严肃起来,说:“殿下您现在的地位和威望,想不当周公,那能行得通吗?”

高演听了,沉默着不回答。

王曦一看,就先退下了。

没过多久,朝廷下了诏书,让王曦去当并州长史。

王曦知道自己要走了,就去跟高演告别。

他握着高演的手,嘱咐道:“您自己可得努力,凡事都要小心谨慎啊!”

高演听了,心里明白王曦的意思,王曦这才离开了。

先是那领军将军可朱浑天和,他娶了高欢的小女儿东平公主。

这人呐,心里有自己的想法,觉得朝廷要是不除掉二王,那少主日后恐怕难以保全。

你想啊,少主年幼,二王势力又大,可朱浑天和有这样的担忧也在情理之中。

侍中燕子献呢,已经升任右仆射了。

他想着把太皇太后娄氏迁到北宫去,让李太后掌权。

这也算是一个政治上的谋划,想让权力更集中在李太后这边。

杨愔觉得朝廷里爵赏太滥了,很多人不该有那么高的爵位和赏赐,就进行了一番清理。

这一清理可不得了,那些丢了官职或者没得到好处的人,都跑去投靠二王了。

毕竟二王势力大,他们想从二王那里再捞点好处。

平秦王归彦,一开始和杨愔、燕子献是一条心的。

可是后来,杨愔擅自调动禁军,都没跟归彦打个招呼。

归彦可是总掌禁卫的,这杨愔越俎代庖,归彦能不生气吗?

一生气,就转而和高演、高湛二王勾结在一起了。

侍中宋钦道,一直在东宫侍奉齐主殷。

他多次跟齐主殷说:“陛下,您那两位皇叔威权太重了,得赶紧除掉啊。”

可齐主殷听了,一声不吭,也不知道他心里到底怎么想的。

杨愔他们一看,没办法,就商量着把二王外派去当刺史。他们把这事写了个报告,递给李太后,跟太后说这事儿关系到朝廷安危。

李太后呢,有个宫人叫李昌仪,是齐宗室高仲密的妻子。

李太后把她当成同宗,两人关系挺好的,就把报告拿给李昌仪看了。

谁知道这李昌仪转头就把这事告诉太皇太后了。

杨愔他们稍微听到点风声,就改变了之前的主意。

这次只上奏请求让湛去镇守晋阳,让高演担任录尚书事。

杨愔对同僚说:“咱们这样改改,或许能减少点阻力。”

另一个人也点头说:“是啊,先稳住二王再说。”

他们把这个新的建议呈给齐主殷。

齐主高殷坐在龙椅上,听着杨愔等人汇报情况,沉默了一阵子,接着慢悠悠地说:“就按照你们说的去办。”

于是齐主高殷批准了这个提议。

诏书下达后,按照规矩,二王得接受官职。

高演率先接了职,然后在尚书省大摆宴席,邀请了朝中百官。

杨愔打算去参加这宴会,侍郎郑颐赶忙劝他:“这事儿还不好说,您可别轻易就去了!”

杨愔却一脸正气地说:“咱们可是一心为国的,现在常山王接受官职,咱哪有不去的道理?”

其实啊,这一去说不定就像去送死,但不去也不见得就能一辈子太平。

这么想着,杨愔还是径直去了尚书省。

到了那儿,只见高演和高湛二王已经安排好了酒席等着众人。

贺拔仁、斛律金等一些有功劳、有地位的大臣也都坐在了席上。

杨愔和子献、天和、钦道他们依次入了座。

这时候,高湛站起身来,开始给大家敬酒。

他走到杨愔面前,特意斟了满满两杯酒,笑着说道:“您可是两朝的功臣贵戚,为国家立了不少功劳,按道理我得多敬您一杯。”

杨愔见势不妙,赶紧起身想告辞离开。

高湛却在一旁连着说道:“怎么不接着喝酒啊?”

他这话还没说完呢,就见大厅后面呼啦啦涌出几十个凶神恶煞般的悍役。

这些人就跟饿虎恶狼似的,一下子就把杨愔给逮住了。

紧接着,又把天和、钦道也抓了起来。

子献力气大,他左冲右突,挤出人群跑了出去。

可刚跑到门外,就被斛律金子光追了上来。

金子光一把就把子献给拽了回来,子献也被绑了起来。

这时候,杨愔大声抗议道:“你们这些王爷想造反吗?

还想杀害忠臣!

我们一心想着尊奉君主、削弱藩王势力,一片赤胆忠心报效国家,能有什么大罪啊!”

唉,他说自己是忠臣,可他做的那些逐主妻后的事儿,哪能算无罪呢。

高演心里也明白自己有点理亏,就想着缓一缓再处置他们。

可高湛坚决不同意。

于是,高湛就和贺拔仁、斛律金等人,押着杨愔他们往云龙门走去。

平秦王归彦在前面带路。

要知道,禁军本来就是归彦统领的。

禁军们看到归彦带着这些人,哪敢阻拦啊。

归彦面无表情地走在前面,脚步沉稳。

高湛在后面押着人,眼神凶狠,紧紧盯着杨愔他们。

杨愔虽然被绑着,可脖子还是挺得直直的,眼神里满是不服气。

斛律金和贺拔仁一左一右,像两座山一样,压得杨愔等人动弹不得。

到了云龙门,禁军们站得整整齐齐,可眼神里却透露出一丝犹豫。

归彦往前一站,冷冷地扫视了禁军一眼。

禁军们相互看了看,谁也不敢吭声。

高湛提高了嗓门说:“让开!”

那声音就像炸雷一样,在云龙门回荡。禁军们吓得一哆嗦,赶紧往两边让开了路。

众人就这样大摇大摆地拥进了云龙门。

杨愔看着这场景,嘴里还嘟囔着:“我等忠心为国,不该如此啊!”

可谁又会在意他的话呢。

高湛一脸得意,押着人继续往前走。

禁卫军们眼巴巴地看着那些人进去,却不敢阻拦,只能任由大家一窝蜂地涌进去。

高演来到昭阳殿,咚咚咚地击鼓启事。

不一会儿,太皇太后娄氏走出殿来,稳稳地升座。

李太后陪着齐主高殷,在一旁随侍。

高演“扑通”一声跪下,连连叩首,说道:“我和陛下那可是骨肉至亲呐。

杨愔他们这些人,就想独揽朝廷大权,还陷害皇室宗亲。

要是不早点除掉他们,咱们这宗庙社稷可就危险啦。我和高湛一起把那些罪人抓了,没敢擅自杀了他们。

我也知道自己这么做是专擅行事,罪该万死!”

这时候,庭院里还有两边走廊上,站着两千多个卫士,个个身披铠甲,等着诏令。

其中有个武卫将军叫娥永乐,那武力可不是一般人能比的,平日里深受高洋的厚待。

他见此情形,握着刀,向齐主示意,那意思是要杀了高演和高湛这两位王爷。

可偏偏齐主高殷口吃,一着急,半天说不出话来。太皇太后娄氏看在眼里,大声呵斥那些卫士把兵器放下。

可娥永乐不肯退下。娄氏更严厉了,吼道:“你们这些奴才,不听我的命令,脑袋可就要掉啦!”

娥永乐没办法,只好流着眼泪退了下去。

娄氏一脸悲伤,说道:“杨郎啊,他到底想干啥呢,我真是想不明白。”

说着,她转过头,看着嗣主高殷,又道:“这些逆臣,想杀我的两个儿子,接下来就要轮到我了。

你啊,为啥要纵容他们到这个地步呢?”

高殷一时说不出话来。

娄氏又悲又愤,大声说道:“怎么能让我们母子,受那汉家老女人的摆布呢!”

可见她一直都溺爱自己的亲生儿子。

李太后一看这情形,慌了神,赶忙拜谢。

高演也跪在地上,不停地叩头。

娄氏转过头,又对嗣主高殷说:“你怎么不安慰安慰你叔叔!”

高殷张了张嘴,好半天,才憋出几句话:“天子都不敢替叔叔舍不得,何况这些汉人。只要能保全我的命,我这就下殿去,这些人任凭叔父处置!”

唉,他父亲那么凶恶,怎么生出这么个懦弱的儿子啊!

高演听他这么一说,立马站起身来,传下命令,要处死杨愔等人。

高湛正在朱华门外等着消息呢,一听到高演的命令,马上动手,把杨愔等人砍了脑袋。

侍郎郑颐也被抓来了。

高湛和郑颐有过节,他先把郑颐的舌头拔了出来,又砍断了他的手,这才割下他的脑袋。

高演又让归彦带兵到华林园,去捉拿娥永乐。

归彦领命,带着兵就往华林园赶。

一路上,士兵们脚步匆匆,刀枪在阳光下闪着寒光。

到了华林园,园里的花草树木似乎都感受到了这股杀气,瑟瑟发抖。

归彦大声喊道:“把娥永乐给我找出来!”士兵们立刻分散开来,在园子里四处搜寻。

过了一会儿,有士兵来报:“将军,找到娥永乐了!”

归彦快步走过去,只见娥永乐被士兵们围在中间。

他眼神坚定,毫无惧色。

归彦冷笑着说:“你今天跑不了啦!”

娥永乐大声骂道:“你们这些乱臣贼子,不得好死!”

归彦也不跟他废话,手一挥,士兵们一拥而上,把娥永乐斩杀了。

这一场杀戮,真是血腥又残酷。

权力的争斗,让多少人丢了性命。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一章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