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大明,我来了! > 第67章 商讨定都

大明,我来了! 第67章 商讨定都

作者:一蓑烟雨任书海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17 07:05:22 来源:书海阁

一切安排妥当,朱祁镇心情愉悦,批阅完奏疏后,哼着小曲,带着狗腿子侯宝就去了仁寿宫。

“你怎么又来了?”仁寿宫中,老太太正和孙媳妇夏子心有说有笑,见朱祁镇来了,有些不耐烦的问道。

“得,有了孙媳妇,连我这个孙子都得靠边站了。”朱祁镇心道。

“孙儿不是挂念着您吗,过来看看。”朱祁镇走到老太太身侧笑道。

“一时半会死不了,你该干嘛干嘛去,这里有皇后陪我说话就行了。”老太太嘴上不饶人,可还是扭头对苏麽麽说道:“让小厨房把新蒸的栗子糕给皇帝端来,要热乎的。”

“皇祖母,您感觉怎么样?”见老太太脸色还是有些蜡黄,朱祁镇忙问道。

“不是跟你说了嘛,死不了!我还没见到我的重嫡孙,阎王爷收不走我。”老太太道。

朱祁镇苦笑摇头,看了看自己的新婚妻子道:“皇后,这几天可还适应宫里的生活?”

夏子心还没开口,老太太先瞪眼道:“大婚第一天你就跑去前朝,扔下我孙媳妇一个人独守空房,你还好意思说。”

朱祁镇无语了,这老太太简直有些不讲理,我偷懒时,你骂我,还让人过来看着我,我勤政吧,你又嫌我不管媳妇,我找谁说理去。

“来,子心,甭理他,咱们去内殿,皇祖母给你准备了几样首饰。”老太太起身,瞪了朱祁镇一眼,拉着同样苦笑的夏子心走了。

得,有了孙媳妇忘了孙子。

朱祁镇自觉无趣,只好悻悻的出了仁寿宫。

~~~~~~~~~~~~~~~~~

时间如白驹过隙,眨眼春节已过,明兴八年,大朝会。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古来圣王治世,皆重水利,自尧舜始,而至禹,发天下之民,疏河道,因势导,灭水患,通江河,以利天下。”

“此所以历朝皆委贤良之臣,治河渎之故也。”

“先汉蜀之诸葛、李冰皆为是。”

“黄河安,则百姓安,漕渠畅,则转运利,国脉顺,而天下宁。”

“然,自故宋至前元,及至本朝以来,黄河屡发洪灾、河堤溃败之惨剧,洪水肆虐,黎民百姓饱受其苦久矣。”

“水利漕渠,上联国之命脉,下牵黎庶民生,其则之重,重乎于泰山也。”

“循官不可轻忽,况封疆之吏乎?河南之地,位在中原要冲之地,位尤为重焉!”

“朕今遣潘季驯为钦差大臣兼治河总督大臣,工部左侍郎李为翰、吏部侍郎耿文用为副使,赴河南整饬吏治、严查黄河溃堤之事,整备黄河改道修葺一应事务,卿等所至之处,如朕躬亲,钦此!”

圣旨念完,整个奉天殿寂静无声,潘季驯、李为翰、耿文用三人出班,叩接圣旨。

“诸位臣工,你们还有什么异议?”朱祁镇缓缓站起身,走到御案前,环视一周道。

谁还有异议,谁敢有异议?跳出来反对的人都被你给夺权的夺权,罢官的罢官,谁脑袋被驴踢了站出来反对。

就连头最铁的都察院那帮御史们现在都被你收拾的老老实实,其他人自然不敢反对。

“皇上圣明,臣等无异议。”群臣躬身道。

见无人出班,朱祁镇又从御案上抽出一本奏折,放在手里颠了颠,然后说道:“朕这里有一份奏折,是内阁大臣、教化部尚书王崇古呈上来的,王卿,你说说吧。”

王崇古闻言,赶紧出班,清了清嗓子朗声道:“启禀皇上,臣斗胆建议,去北京行在,正式将北京定为我大明国都。”

王崇古的一句话,如同巨石入水激起千层浪,原本安静的朝堂瞬间变的喧闹起来,奉天殿嗡嗡之声不绝于耳。

大臣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有的面露惊愕之色,有的欣喜若狂,更有甚者低声咒骂王崇古是悖逆之徒。

“皇上,万万不可啊,应天乃太祖皇帝钦定之国都,且皇考陵寝皆在应天,若是将顺天定为国都,那不是弃祖宗于不顾吗?”

“皇上,王崇古此言实乃大逆不道之言,请您万万不能听之啊,当初文宗皇帝北迁,实乃草原蒙元旧部对我中原贼心不死,九边防务干系到江山社稷安危,所以才不得不北迁的啊皇上。”

“皇上,自古就有苏杭熟,天下安的说法,南直隶更是我朝财税重地,还有,应天府山环水绕,聚气藏风,实乃虎踞龙盘之地,更有龙脉于此,若是定都顺天,必将会使天下震荡,大明朝江山社稷恐有不稳之像啊。”

“一派胡言!”王崇古怒目圆视,看着出来反对定都北京的那些大臣们,冷笑一声,又道:“列为同僚怕是忘了,自古我华夏就以黄河流域为中原之核心,政治传统更偏向北方。南京虽是我朝经济中心,但从长远看,其缺乏对全国的有效控制力,尤其是对北方强敌威胁下更显弱势?。”

说着,他顿了顿,对着宝座之上的皇帝叩首道:“皇上,臣虽不才,但也通晓古今,自古定都应天之朝代,如东吴、南唐、南宋者,无不是短命之王朝,”说着,他重重的叩首,突然哽咽道:“皇上,我大明起于微末,太祖皇帝当初定都南京,实乃不得已而为之,是有苦衷的啊。”说完,王崇古大哭起来。

其实朱祁镇也倾向于定都北京,南京虽好,却太过于温婉细腻,毫无北方粗犷雄迈。

远的不说,就说宋朝,自他们放弃北方后,北方彻底的失去了文化和政治经济的中心,导致朝廷威力难以覆盖长城以外的地区,蒙元铁蹄可以肆无忌惮的南下劫掠,虽然依靠南方的财力南宋苟延残喘的百年,可最终还是逃不过覆灭的结局。

一个国家的立国精神应当逆势而行,而不是顺势滑下,这是铁律!不然当初为何朱元璋派太子朱标秘密考察北方各地,评估哪个地方适合定为国都呢?

“英国公,你说说看。”朱祁镇道。

张辅微微错愕,虽然不知道皇帝为何点他一个武臣出来讨论这等文事,但是定都这种大事,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将都必须做出选择。

张辅出班,稍微沉吟后开口说道:“皇上,老臣以为应天虽虎踞龙盘,有王者之气,可它也有自身缺陷。”

“首先,战略纵深不足,南京虽背靠长江天险,但缺乏多层次防御体系。北方政权一旦突破淮河防线或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南京易成孤城?。历史上隋灭陈、元灭南宋均通过此路径快速攻破南京?。顺天虽距离草原较近,可却有可依托的山川险要,如山海关、潼关等险峻关隘,更有燕山山脉之天然屏障,即使强敌来犯,我可依托地形层层阻击,迟滞敌人的兵峰。”

“再有,南京三面环山、一面临江的地形看似利于防守,实则缺乏回旋余地。北方重兵水陆并进时,南京难以有效抵抗,例如西晋灭吴、隋灭陈均以南京为突破口?。”

“英国公老成谋国之言,”朱祁镇点头道,随即他又看向一众武将问道:“你们呢?”

这些人武将大部分都是皇帝的铁杆支持者,再说国都定在北方,对他们更有利,他们自然没有反对的道理。

“末将等赞同定都顺天。”武将们的轰然之声震的大殿嗡嗡作响,那些反对的文臣们则是心中大骂他们鼠目寸光,夏虫不可语冰。

其实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南京在地理位上其资源调配的脆弱性,南方经济富庶但军事资源匮乏(如战马、兵员),非常依赖北方或长江中上游补给。南北分裂时,补给线易被切断,导致政权难以为继?。

如南朝宋齐梁陈因失去江淮防线,迅速崩溃;还有南明因资源不足加速了其政权的灭亡?。

在环视一周,朱祁镇心中又冷笑起来,他看了看跪在大殿上的这些人,都是南方人,他们的根基都在江南,自然不希望国都定在北方。

你们口口声声说什么祖宗家法、说什么江山社稷,其实心里想的都是自己那点利益!今天你们反对的越厉害,朕就偏要坚持。

朱祁镇将手中的奏折仍在龙案上,走下玉阶,走过那些跪在地上苦苦哀求的文臣们身旁,走出了奉天殿。

开年的第一场大朝会,就这样看似没有结果的结束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