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权谋大明,阉党崛起 > 第213章 灵童归堂

权谋大明,阉党崛起 第213章 灵童归堂

作者:浩尼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06 12:48:13 来源:书海阁

现如今走出堂口的,皆是体质出众的孩童。他们曾被视为流离失所的灵魄,但也有体质孱弱的存在。

"后殿中尚有几位孩童,他们自出生便带有先天之厄,年纪尚幼,却无人照料,实乃难以为继。然而大人们,单是这群孩童每日所需的修炼资源和生存保障,已是一笔巨大的开销,更不必提还需雇佣修士看顾每位孩童了。"

那的确是一项难以承受的重负。李培元深知这一点,更何况此刻这里的各类修行设施尚不齐全,即使是在现世的凡俗之地,孤儿居所内也有许多孩童无法得到妥善的修练与生活关照。

这些孩童命运堪怜。

"这已是万幸,至少他们还能勉强维系生机,而有些……"

院长摇头叹息,这座慈玄堂虽然开堂不久,却早已送走了一批批无助的孩童。

"有些孩童被送到这里时,气息已微,我们能做的,仅仅是为这些可怜的灵童准备一具简易的灵柩,以免他们在荒街陋巷中孤魂无依,任由妖兽吞噬其身躯。"

除此以外,别无他法。李培元也不禁深深叹了口气。

"我们也只能竭尽所能了。关于孩童们的照料问题,城中已经开始筹备定期的义诊,届时会有修为高深的医师前来为孩子们检查并配制丹药。"

院长亦感慨道:"多谢城中诸多善心修士的帮助,听闻大人创立了此慈玄堂,不少闲暇之余的修士纷纷前来帮忙照看这里。"

李培元点头赞同:"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的。"

不过,他还担忧一件事。

"院长,慈玄堂立堂至今,可曾有人主动将孩子送来便撒手不管?"

毕竟慈玄堂内的生活条件已然相当不错,衣食无忧,且能研读道书。如今常州在他的治理下虽已丰饶富足,但在偏远村落仍有穷人,读不起仙书,吃不上仙膳。尤其在这个尚未推行仙道人口调控的时代,有些家庭子女众多,无力抚养。传闻这里有如此优越的修炼之地,恐怕会有父母主动将孩子送来。

对此状况,院长长叹一声:"确实存在这种情况,大人料事如神,此类情形不但存在,而且数量众多!"

面对这种棘手之事,院长也显得无可奈何。

"这些孩子既然送到了我们面前,慈玄堂又岂能拒之门外?如果他们是真正的孤苦无依,我们自然不能坐视他们流落街头饿毙街头。然而一旦接纳了他们,堂内的孩童便会日益增多。"

院长对李培元坦言:"大人或许不知,在前殿研习道书的孩童之中,实有一小半是由他人送来的,其中大多数并非真正无依无靠。"

有的家庭确实是因贫困无法供养,但也有的便是图谋私利,打算将孩子送来这里接受修炼教育,待长大后再接回家中。

李培元冷哼一声:"这些人的如意算盘打错了!自今日起,本官已经下令所有百姓必须领取仙籍证明,没有仙籍者将被视为非法存在,无论求学、务工,乃至在城中交易购买,都将受到禁止。"

这一式策略,李培元乃是精心谋划于人口修为的统计之中。

同时,李培元已然定下了森严法则。

"凡有主动舍弃亲子者,皆视为触犯仙规,当受五十道鞭刑,罚灵石一斤之重。"

掌门捋须沉吟半晌,方才赞叹:"高明啊!此计施展开来,果真是巧妙至极!"

即便其中可能存在弊端,然则其总体效益无疑是压倒性的正面影响。

"这样一来,弃儿之事必将大大减少矣!"

况且,自各家各户拥有修炼身份令牌后,外域邪魔妄图滋生祸乱的机会也随之锐减。

然而,这身份令牌并非前所未闻之物。

"修炼者的身份令牌,大人又有何良策以防其被轻易仿造乎?"

李培元摇头答道:"自是不可能轻易仿造。"

他将运用秘法炼制坚韧防水的符牌,并烙印上官方封印,精设防伪手段。

如此,便能轻松辨别令牌之真伪无疑。

"虽是为了温饱而将孩童送来,尚可理解;但若是为了研读仙籍,我已在城中开设仙院,为何仍有家长将孩子送往孤儿院呢?"

院长笑而不语:"大人,即便贵府所设仙院所需缴纳的入门费已极尽低廉,然或有些家庭仍旧负担不起,或是……"

李培元明白了其中之意。

或是有些人吝啬至极,哪怕些许灵石亦不愿付出。

然而如今这修真界的经济状况尚未恢复至最佳境地。

倘若减免所有弟子的入门费,仙院就彻底沦为纯粹的慈善之举。

至少此刻,此举仍是无法维系长久。

他的普度堂与仙学院,并非仅在常州府一地设立,各地均有兴建。

单个地区的开支或许尚属微小数目,然而地域一广,所需耗费的灵石便成为了一笔天文数字。

讲授仙术的师尊们,也需要维持生计,理应领得月俸。

纵使偶有仁德之人愿无偿授课,却也无法确保每位师尊均怀善意。回到普渡堂后的李培元,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

究竟该如何略解眼前困境呢?

或许……可以从那些富有的朝廷命官身上寻觅出路?

不,此法似乎并不妥当。

那些腰缠万贯的大员,他是准备在适当时候以筹备防御天劫的名目,对他们施加重税。

总不能一味地榨取同一位官员的财富。

久而久之,他们会如同狡兔般逃遁无踪。

对待这些富贾巨鳄,还需如养肥羊一般,徐徐图之。

既然朝廷官员这条路不通,则不妨从世袭仙门世家及富甲一方的乡绅大贾那里寻求解决方案。

李培元目光一闪,计上心头。

次日,即刻传令郭嘉琪与谢朝阳,携锣鼓巡游市井,筹集修行资源。

"嘡!"

锣声震耳欲聋。

郭嘉琪振臂高呼:

"将军有令,为了众孩童的修真未来,特为贫寒子弟募捐修炼资源,凡慷慨解囊者,名字将载入功德簿,永载史册矣!"

在修真世界中,郭嘉琪继续以灵音传话:“宗主有令,凡俗之家生活艰辛,若有善心人士愿出资相助,一枚铜元便足以表心意。”

其深意便是,富裕家族理应贡献更多。

郭嘉琪与谢朝阳二人,穿梭于仙凡交错的市井之间。

他们来到豪门大族门前,轻轻叩响仙缘世家的大门,传达李培恩的心声——此举名为献宝,实则是一种请求援助的方式。

面对此情此景,管家显得极为尴尬。

此事并非几枚铜元便可轻易解决,更非他能私自做主之事。

“诸位仙使请稍候片刻,小人这就禀告家主。”

像这样的家族,李培恩早已对郭嘉琪和谢朝阳有过特别交代。

若遇到乐善好施之人,便直言相告:“宗主有训,虽是在收集修炼资源,却不宜过分索取,仅需一两灵银足矣。此举既能避免各家因捐赠数额差异而失了颜面,又能让有意行善者明白如何妥善交付此修炼资源。”

倘若有人自愿增加捐赠额度,也告知他们可直接送至宗门宝库,那里有专门的修士负责此事,详细记载每一分每一毫的修炼资源,确保公正透明,无人可以借此挑起争端。

然而对于吝啬的富豪之家,便无需提及此事,让他们自行纠结如何分配这份微不足道的支出,在他们定下捐赠数目后再作商议。

此刻,李培恩正坐于府邸内,由几位侍女陪伴着服用丹药疗养。

“宗主英明,一两灵银对他们而言不过九牛一毛,既保全了他们的颜面,又避免了因捐赠多少而产生的纷争,大家自然乐意捐出一两灵银。”

如此一来,既能避免得罪人,又让那些真心想行善之人明白了应该如何把灵银送达正确的途径。

“这确是个权宜之计,但终究不是长远之道。”

毕竟,不能每个月都如此行事,游走于世俗之间,频繁发起此类求助。

这样做虽然可行,但对于那些曾经捐赠过的普通家庭来说,下次再来寻求援助时,他们可能会觉得难以再次承担这种责任。

因此,李培恩决定适当地间隔时间来进行此类活动,以减轻大众的经济压力。

“此外,本座已下达禁令,严禁私下议论捐赠之事,以免伤及那些渴望求学却又贫困孩子的自尊。”

实际上,他是担心有人借此话题,谈论哪家捐赠了哪家没有,这样一来,捐了款的固然表现出了善意,但未捐款的家庭也许只是因为家境拮据。

如此热议,成年人或许尚可承受,但如果家中有稚子,则很容易引发矛盾。

因此,李培恩才制定了这项禁令。

又过了些许时日,李培恩前往那处专门为他筹备的修炼府邸,探访于道长与魏真人,探问他们对于百浪多息这种神秘灵药的研究进度如何。

为了这项探索,李培恩特意指示他们,可以饲养一种特殊灵鼠,以作试验之用。

“虽则妖兽与人身上的反应各异,但有些效用却也能相通借鉴,只是剂量上的差异罢了。”

“李公子年纪轻轻,便有这般奇思妙想,实乃天赋异禀之人哪!”

魏真人抚须赞叹道:“先帝遣老朽前来侍奉公子,原意是调理公子体质,现今能为修真界做出此般贡献,真是可喜可贺!若老朽有幸能与此灵药一同研炼成功,即便为此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李培恩不由得莞尔一笑,说道:“魏真人修为深厚,寿元绵长,何来生死之忧?况且这仅是研制仙丹之事,怎会涉及生亡之念。”

魏真人朗声大笑:“李公子若潜心钻研医道,日后必能在医术一途上有重大成就!”

李培恩连忙摇手,坐在一旁谦逊地回应:“不敢当此赞誉,我所知所识皆是偶有所得或听闻他人之言。如要说有何特别之处,或许便是本官行走四方之余,手中尚握有一丝权柄吧。”

魏真人并未过多揣测,毕竟穿越时空这类奇异之事,凡人难以预料。“诚然,寻常散修即便掌握独特药方,亦难将其发扬光大。因其秘而不宣,只为谋取私利。加之交通不便,更使此事雪上加霜。而今我们虽才试验数日,所耗费的珍稀药材与灵器已是价值连城。至今,也不过刚刚窥见一丝门径而已。接下来的研发之路,还不知要耗费多少宝物呢。”

幸亏有李培恩鼎力支持,否则寻常散修又怎能承担得起如此庞大的开支。

待李培恩离去后,魏真人望着他的背影对李大夫感慨道:“李培恩不仅是位贤明的官员,亦是一位智者。每逢行事,他总是强调皇上的旨意,绝不独占功劳。”

不论何时何事,只要是有利于天下苍生的好事,李培恩都会强调这是出自皇帝的命令。

“的确如此!如今我等虽年迈体衰,倘若能将李公子所述的百浪多息提炼出来,那便是对黎民百姓的一大贡献!”

炼制仙丹并非一时之功,而是关乎世代众生福祉的大事。

“不只是当下,往后无数人的性命,都可能因这仙丹得以延续。”

一想到此,尽管他们已年逾古稀,内心仍然充满激动之情。

李大夫摩挲着胡须,深以为然地说:“然而岁月催人老,虽然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但在创新思维上终究比不上年轻人。现如今,数百种用于筛选有用药物的方法中,大部分乃是由于永师兄弟们所提出的……”

魏真医师也感慨道:“你这位小弟子的灵根天赋,实在是让老夫我心生羡煞之情。”

起初,他本打算提及,

即便李真医已离宫,但于泉的天资,若踏入仙宫般的太医院,必然能在其中开创出一片宏伟的修炼领域。

然而,这番话语尚未出口,于泉便率先与魏真医攀谈起来,谈及李真医的经历。

李真医在宫廷的日子,并非尽如人意。

但在离开皇宫,定居常洲之后,他的日子定然不会差到哪里去。

尤其在于泉看来,

“身为医者,何为真正的福祉?晚辈以为,能以医术普济众生,自身衣食无忧,就已经是难能可贵的境地了。随侍在大人身边,更是让我得以拓宽视野,对我而言,已是寻得了最佳的修行之地。”

魏真医此刻又细细品味了一遍于泉的话语。

此言确凿有理。

太医院之内,神医如云。

然而,真正有所成就,留下深远影响的又有几何?

大多只是替皇亲国戚看病疗疾,稍有不慎,则身首异处。

而在外界,那些悬壶济世的良医,则会受到人们的赞颂,名垂千古。

“来!我们这些老朽也要加把劲!今天务必验证出这两种丹药提炼之法!”

医馆内,众医师正全力以赴地研究。

李培恩同样在思考应对之策。

关于那陶瓷制热法宝之事,崇祯皇帝已然派出工匠前去制作。

制作地点并不在常洲。

他已经绘制出了草图,并将其送往目的地。

瓷器匠人们也按照图纸,不知进行了多少次尝试。

“应当去看看进展如何。”

不过,他对瓷器烧制之道并不精通,即便是过去,恐怕也难以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说到烧制瓷器,属下倒认识一位高人。”李阳开口说道。

李培恩疑惑地回应:“嗯?”

“大人或许不知,城里的青梅酒肆老板娘,其家族历代皆以烧瓷为业,手艺更是堪称一绝。”

对于此事,李培恩确实闻所未闻。

“未曾听说过此人。”

李阳有些尴尬地道:“属下也是偶然间听老板娘提起过。”

一旁的王长荣忍不住调侃起来:

“哎呀大人,您竟然不知此事,李师弟与那位老板娘,早已暗生情愫一段时间啦!”

李培恩闻此颇为惊讶,放下手中的茶盏问道:“这是何时之事?为何我毫不知情?”

他们回到常洲虽有一段时间,却也不算太久。

这么快就有了这样的变化么?

李阳素来淳朴,一听此言脸立刻红了起来。

而王长荣则在一旁嘿笑不止。

“大人您还不知道吧?我听说那老板娘和李师兄从小一起长大,这便是……这就叫做‘旧情复炽’!”

这时,王长峰自外走入,接口道:“正是‘旧情复炽’四个字!”

王长荣连连附和:“没错没错,就是这个意思!”

李培恩走至李阳身旁,上下打量起他来……

在碧波荡漾的灵溪宗境内,李阳被师兄李培恩轻轻拍了拍肩头:“你可真是有道行啊,连那些修为尚浅的师兄弟们都还孤身一人,你却已经解决了自身的红尘牵绊。”

李阳,一名淳朴而又刚毅的修士,修行途中敢爱敢恨,敢做敢当。既然话已至此,李阳便毫不犹豫地躬身施礼:“掌门!弟子与吕梅确是两情相悦,然而梅妹曾为凡间之妇,自感身份有碍,不敢高攀弟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