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武侠 > 小族长的奋斗 > 第17章 监国公主(下)

小族长的奋斗 第17章 监国公主(下)

作者:清河小子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4-29 04:16:36 来源:书海阁

皇宫,乾阳殿。

汪直抑扬顿挫的声音响起:

所谓“仓中有粮,灾年不荒”,“积谷备荒,灾蠲赈济”更是我朝早已有之的制度。据本宫所知,这几年以来,朝廷大力推广了玉米的种植,此物耐旱、易种、产量高。我记得去年年初,户部上奏于父皇时还大肆宣扬说:野有遗穗之饶,户无悬罄之忧。这几年风调雨顺,粮食年年丰收,仓廪充实,这事儿可不是假的吧?另外,工部这几年,一直都在申请加盖更多的粮仓,可有此事啊?

听到这里,工部尚书连忙出班奏道:“回殿下,此事确实。去年一年我部共建仓三百零六座,几乎可以说每过一天就要加建一座的。而今年更是有增无减,保守估计或达四百座。”

这几年粮食丰收之事,确实是鼓舞人心的。这其中,玉米的贡献非常的显着。当初为了尽快的推广,朝廷还想了许多办法,例如对玉米种植户给予了减征甚至是免征的优惠政策。而这一神奇的农作物也不负众望,给了人朝上下超乎想象的回报。所谓:民以食为天,农为邦本,本固邦宁。这是这么多年以来,人朝最大的幸事。说它是“天降祥瑞”,也不为过。不一会儿,汪直又走了出来,念道:

有相关的赈灾制度,朝廷也是第一时间就下令全力救济,又是粮丰仓满的条件下。然而此次旱情却致饥民遍野,甚至还发生了“人相食”之惨况,何也?本宫不想在这个时候追究谁的责任,我要知道的是,为什么明明有粮食,却送不到灾区的百姓手上?本宫要的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御史台的诸位若是有主意的,不妨提出来,若只是想骂人的话,那就闭嘴。我等早一日将粮食送到灾民手上,便能少饿死万千百姓。时不我待,都好好想想,不要再说什么废话了。

殿内的官员们,虽然耳朵里听到的是汪直的声音,可是这些话的口吻却竟然像极了皇帝陛下呢。那种果断、直接、不留情面、务实求真的风格,犹如皇帝在朝一般。不少臣子,此时眼中皆是异彩连连的,这位“监国公主”,虽是初次参政,其表现却是比想象中的,好的不止一星半点啊!

御史台的人这段时间以来,确实是表现得过于跳脱了,早已经让许多人不满了。只不过制度如此,就算是皇帝也拿他们没办法,一句话:人家存在的意义,就是来挑刺儿的。然而今天,这帮人却让公主殿下点名了,而且公主不像其他人,还需要在乎什么“青史留名”之类的,顾忌多多,人家说不准干上几个月就走了,还真的没必要看这帮人的脸色的。所以,这让御史台的人一时之间也有点哑火,不知道该怎么弄了。都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人家公主监国,说白了不过就是“临时工”性质,还真的不必太过鸟你的。因此,公主殿下完全可以放飞自我,随心所欲表达自己的想法,而这在其他早就被御史言官折腾的死去活来的官员的眼中看来:嗯,公主殿下真的是帅呆了啊!

或许是“监国公主”的行事风格太像皇帝了,这让许多臣子不自觉的紧张严肃了许多。而且灾情如火,也确实不能再浪费时间和精力在互耍嘴炮上了。于是,众官员开始纷纷建言献策。其实,救灾制度本就存在,无非就是:确定受灾范围和人口,调集相应物资送往灾区,控瘟疫、防动乱等等。只不过,措施是有的,关键是执行要到位,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以至于效果这么差的,需要根据情况进行调整部署,然后也要择选适当的人员去进行监督落实的工作。

户部的官员倒是很快的将灾区的各项数据重新核算了出来。当然,如今灾区有点失控,甚至已经出现了匪患,数字上面未免有些不太精确。不过,如今的情形下,也不好再强求太多了,只能先力求稳定住大局,再慢慢的去处理小节了。根据最新的估算,受灾地区的人口大约有九百万。地方政府的报告中虽然屡有提及“饿殍遍野”甚至是“人相食”之类的词语,但具体的死亡人数并没有确实可信的数字。这一点儿,其实是许多地方官员的通病,用现代语言来讲,就是:工作没做到细处,不够精准,常常用一些“大而化之”的语言描述事情,导致信息传递时失真。不过,这个问题也只能以后再来想办法纠正了。

乾阳殿里,大家讨论的重点还是如何将救济的口粮,顺利高效精准的投放给受灾的百姓。只有灾民们有口吃的了,那些潜在的各种各样的隐患才能得到缓解,而只要局势稳定下来,才有时间去因势利导,最终化解掉危机。

粮食是有的,之前投进去的那些救济粮和钱财,肯定是出了状况了,但这个事儿只能之后再去查实了。升平公主的意思是:先解决眼下的危机,其它的以后再说吧!不可能一边救灾,一边查贪腐的,到时候两边都不得好,只会让事情越来越糟糕。这一点,但凡有点理性的,都是支持的。本来,御史台的人,他们“眼睛里容不得沙子”,必然是要跳出来说三道四的,不过由于刚刚才让公主殿下点名过,这一回倒是都偃旗息鼓了,也是难得。粮食有了,大概的灾民数据也有,但困难自然也有。西南地区,山高林密,即便是平时,也是不乏山匪横行,如今灾情严重,聚而成匪的便更多了。虽然,大城之间都有道路相连,但城与城间,往往间隔遥远,路途上的安全很难保障。这些情况,陈庆之也是了解的,他道:“西南地区,那里适宜耕种的土地有限,其实一直以来,吃不饱饭的情况才是常态。那里的匪患的确是层出不穷,但其实也很难成规模的,因为他们同样也没办法解决粮食供应的问题。兵部倒是年年都派人去剿匪,但也同样遇到了粮草难以维继的问题。不过,老实说,那些落草为寇的人,其实大部分还都是些生活艰困的百姓,为了吃口饱饭的无奈之举。虽说是匪,但其实常常也是饥一顿饱一顿的,因为粮食本来就是不够的,让你抢都没地儿抢去。不过,自从张恪自海外引进玉米,并推广到西南地区后,这玉米还真的是好东西,到哪儿都能种,产量还大。就说此次大旱,别的粮食早就都绝收了,就是这玉米居然还能扒拉下几颗来,实在神奇。也就是赶上了连年大旱啊,要是能有几个好年景的,那里的粮食短缺问题必然会大大缓解的,可惜了啊!”

玉米的神奇之处自然不必赘言,而发现并将其引入人朝的张恪,更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或许也是因为这件事情,张恪后来力主联合虎族抗击狼族,以及推行黑龙互市和牧场的奏疏,尽管不乏反对之人,最终还是得到了皇帝及许多重臣的支持。某种程度可以说,有了这份功绩打底,只要不太过分的要求,朝廷便不会过多阻拦他的,而且他所做的事情,也确实都是极具战略眼光的成功谋划。皇帝对他的看重,更是有目共睹的。

讨论了一会儿后,汪直又代升平公主念道:救灾的措施和物资有了,然而如何调度才是关键,派遣往灾区的官员是否有相应的协调指挥能力更是重中之重。本宫记得,前年为了北上支援虎族,朝廷采取了一套新的转运物资的系统,效果极佳。这两件事还是有不少相通之处的。当时负责筹划此事的人,正是张恪。本宫打算将其调回来主持此事,诸位以为可否?

陈庆之闻言道:“张恪倒的确是合适的人选,然而他如今远在北方,赶回来可要不少日子呢。但救济灾民刻不容缓,只怕会耽误不少功夫的。”

“大元帅说得对,派人去通知张大人,然后他再赶回来接手此事,保守估计也得用去一个月的时间,这样会耽误救灾的。”

周勃此时站了出来,主动请缨道:“不如这样吧,就由微臣暂且先揽下此事,前往灾区先行展开相关工作,等张恪从北方返回后,再赶过去接手。前年,张恪设计好整个转运系统后,便北上了,之后便是由微臣接手的后续。不过,实际坐镇指挥的,其实皆是由矾楼的高芝姑娘负责的,那个时候小女周薇也在其身旁打下手,帮了些忙。微臣打算将她们都带过去,请殿下恩准。”

前年的时候,那套物资转运系统,的确是运转流畅,很好地保障了北上军队的物资补给,这一点后来是颇受皇帝及军方的好评的。高芝虽然只是个民间女子,却在那段时期,受到许多人的瞩目。甚至于,让宁王都动了心思,想要求娶于她,之后,更是爆出了高芝与张恪的绯闻等一系列的事情。这些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两年了,但朝廷里的许多人自然还是记得的。不过,今天宁王倒是没有来上朝的。

或许是因为在“监国之争”时,没能争过自己的妹妹,心中尚有不甘吧,宁王及秦王今日都没有来参加朝会。不过,也能理解吧,若他们来了,到时候,免不了还要跟自己的妹妹行礼的,想来他们对此还是会感觉到别扭的。然而这样做,不免也会让一众朝臣对他们有些失望的:心胸还是过于狭隘了啊!

最终,周勃的任命还是通过了,将由他先行去主持西南的赈灾事宜。同时,朝廷八百里加急,召张恪返京。而升平公主以“监国”身份的第一次临朝参政,也就此圆满结束了。其表现之优秀,很难让人相信这是她第一次上朝。哪怕是推动其上位的周勃等人,也是大感意外和惊艳的。本来只是为了对抗宁王而不得已将其推向前台的,如今看来升平公主殿下倒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