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重生之记者之路 > 第422章 吃灌汤包

重生之记者之路 第422章 吃灌汤包

作者:马小亮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8-03 18:43:44 来源:书海阁

一大早,三个人早早起床,马小亮去洗澡间洗漱冲凉,赵凝赵洁则轮流上卫生间。

收拾完毕,三个人下楼,到了地下车库,马小亮直接启动车辆,打算直接到了开封再吃早餐。

全程走高速,从柳林站上了连霍高速,赵洁在副驾驶上拿出一瓶水,递给了后面的赵凝,赵凝接过去小口的喝了起来,然后对赵洁说道:“姐,大概多久到啊?”

赵洁看了一眼马小亮,马小亮一边开车一边说道:“最多一个小时就到了。”

一个小时之后,车到了开封收费站,马小亮开车下了高速,开始进入了开封市区。

此时并没有电子导航,马小亮便根据上一世的记忆,然后开到了大相国寺。

之所以来到大相国寺,是因为这里附近有最好吃的小笼包,天下第一楼。

开封第一楼是一家百年老店。该店所经营的“第一楼小笼包子”,系传统名吃,源于北宋东京名吃“王楼山洞梅花包子”。第一楼小笼包子造型优美,其形之“提起像灯笼,放下像菊花”,被誉为“中州膳食一绝”。小笼包子选料讲究,制作精细。采用猪后腿的瘦肉为馅,精粉为皮,爆火蒸制而成。其特点是:外形美观,小巧玲珑,皮薄馅多,灌汤流油,味道鲜美,清香利口。

对于灌汤包,马小亮一直是偏爱的,因此好不容易又来到开封,自然会拉着赵洁和赵凝一起来吃灌汤包。

三个人进入天下第一楼,第一楼的小笼灌汤包子,源于我国北宋都城东京(今开封)。据《东京梦华录》载,当时称之为“王楼山洞梅花包子”,号称在京第一。

黄继善是豫北滑县黄家营人,少时家贫,被一个名为黄勤堂的中医收养。黄继善幼时只读过2年私塾。1907年,黄继善来到开封西大街福聚楼饭馆当学徒。1915年他离店自谋生路,几经周折后在开封北书店街开了"黄记小饭馆",人称"黄胖子"。

当时在开封,有家很有名的包子店。店主叫周孝德,周孝德是南京人,大半辈子在北方讨生活,曾是开封中华饭庄的厨师。当时年近七旬,孤身一人,卖包子为生。已是风烛残年的周孝德一直想物色个可靠的年轻人,传授自己一身的手艺,让他给自己养老送终。他看出来黄继善是个厚道人,就跟他说明了心意。黄继善大喜过望,两人当即达成“协议”,周孝德传授手艺,黄继善对他“生养死葬”。

1922年,俩人的包子店在山货店街19号开业。据山货店街19号房东吴仲琳的儿子,后来开封市二运中学的退休教师五宏达回忆,当时的山货店街19号前面是个大车门,进去有三间房,房子后面有个空院,据说曾是个抚台大人的宅邸。包子店的对面,是开封第一大菜馆“又一村”(现“又一新”前身),那里的客人常派人过来买包子,因此小店的名气越传越大,生意越来越好。那时厨师和学徒都没有工资,顾客时兴给“小费”,学徒收了小费放进一个罐子里,晚上下班时倒出来分账,十几个人都有份,生意最火的时候,一个人每天能分上千文。

1928年,冯玉祥督军河南,治军严明,一次砍了24个祸害百姓的手下。这帮不愿做饿死鬼的人竟然都要吃“第一点心馆”的包子,开封有个老规矩,死刑犯行刑前游街时,这时犯人想吃啥吃啥,只要提出来,刽子手就得屁颠屁颠地跑去拿,而店主必须免费让他们吃够,这大概就是传统的“黄泉路上人为大”的观念。开封民间传说,当时的第一楼没少被“宰”,忙坏了店里的大小伙计,不过消息传开,也算给黄继善做了一次极具震撼性的广告。房东吴仲琳是个识文断字的文化人,有一天黄继善请吴老先生给自己的包子店起个名号。“我父亲就根据山洞梅花包子‘在京第一’的典故,取了个‘第一点心馆’的名字,并亲自用虎皮宣纸写好。这就是开封第一楼的第一块招牌。”

1945年日本投降,开封光复,第一楼的生意有了好转。但随之而来的内战,又让第一楼遭受重创,处于半停业状态,为了勉力支撑,黄继善又匠心独运,将原来大笼蒸制、装盘上桌的包子,改为小笼蒸制,每笼15个,随要随蒸,直接上桌。这样既保持了包子的热度和形状的完美,又便于经营,备受顾客欢迎,开封灌汤小笼包至此正式问世。那时黄继善不用笼布,夏天铺荷叶,蒸出的包子带有一股清香;冬天没有荷叶,就铺松针衬笼,叫做松针小笼包子,更衬得包子小巧玲珑,洁白光润,清素雅洁,且有特殊的香气,增人食欲,很快得到食客的赞许。

进入天下第一楼之后,三个人找到位置,看了菜单,倒吸一口凉气,一份灌汤包竟然要16元,要知道即使在郑城,一般的肉包子也就是五元一笼。

16元一笼,赵洁看到这个价格,有些犹豫,想要出去,赵凝也小声说:“太贵了。”

马小亮则对服务员说:“要3份胡辣汤,2笼灌汤包,3根油条。”

胡辣汤是7元一碗,油条是4元一根,价格都不便宜,点完餐就准备结账,马小亮掏出了100元付账,前台找给了马小亮31元,一顿早餐差不多就是61元,这个价格真的不低了。

马小亮调好了醋和辣椒,赵洁和赵凝也各自调好了酱料,然后开始吃灌汤包。马小亮小声对赵洁和赵凝说:“吃这个,尽量一口一个。”

赵凝瞪大眼睛,似乎不解,赵洁夹起一个灌汤包,咬了半个包子,结果哎呀一声,灌汤包的肉汁则冒了出来。

马小亮呵呵一笑,然后笑着说道:“第一次吃包子的人,往往第一口会把里面的汤溢到身上,还会烧得龇牙咧嘴。开封吃包子的经验是: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咬一小口),后喝汤,一口吃,满嘴香。”

赵凝终于明白了,然后也小心翼翼的吃了起来,好歹没有有汤漏出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