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金句制造机,我一手打造最强电台 > 第156章 龙场悟道

金句制造机,我一手打造最强电台 第156章 龙场悟道

作者:宅小书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6-06 13:56:29 来源:书海阁

“弘治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501年,王守仁在二十九岁时领悟的这个道理,对他成为圣贤的人生志向,具备非凡意义。

要理清楚这点,我们就得往前回溯一个概念——

什么是‘理’?

我们都知道,王守仁‘格物穷理’的思想,是从圣贤书上学来的。

而当时最权威的圣贤,是一个名叫朱熹的人。

关于这个朱熹,以后我们有机会再讲,大家只需要知道,这是个很牛逼的人物就可以了。

牛逼到什么程度呢?

就连皇帝都想要和他攀附亲戚,以此为荣。

而这位朱圣人最核心的思想,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

‘存天理,灭人欲’。

听上去就很吓人是不是?

相信很多人会把这个观点等同于‘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进而展开强烈的批判。

在这里我得稍微展开解释一下,这个哲学观点原本的面目,到底是什么模样。

朱熹认为,世界基本可以分成两大板块,一个叫做理,另一个叫做欲。

理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和准则,它包括了一切美好的概念,但凡能让你生活美满如意的那些美好品德,都通通囊括在这个理之中。

欲呢?恰恰相反,它包含了所有的恶,比如人心的贪嗔痴等不好的东西。

所以朱熹得出一个结论,要用客观世界的理,去对抗人内心主观的欲,如此才能实现天下大同。

也就是为追求最崇高的理想,可以为此牺牲掉人的所有**。

而这个观点,也就成为了当时王朝各级官员的行为法则和思想纲要,在朱熹的威名和统治阶级的推动下,无人敢于质疑。

现在,你应该知道,王守仁在寺庙里诞生的这个人性永不泯灭的观点,有多么重要了。

他终于明确地意识到了一个问题——

朱熹可能是错的!

但至此,他成为圣贤的道路,也才走了一半不到。

因为他虽然意识到了将天理和人性进行分开,可能是不对的,但理到底是什么,要去哪里找,这个关键的问题他还没有想通。

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然后在三十一岁那年,王守仁因为生病,在家乡会稽山的阴阳洞住下,休养了一段时间。

他开始意识到,佛道已经不能带给他更多的启发了。

因为佛道讲究的是出世,远离凡俗生活,也远离亲人。

但王守仁是有着强烈爱国情怀的,毕竟这是十五岁就敢写信给皇帝,要求领兵打仗的熊孩子。

他对亲情也十分眷恋,气死老爸可以,抛弃老爸绝对不行!

于是他决定回归儒学的道路,沿着融入中国人生命血脉里的孝道,去继续追寻理的存在。

当他病愈走出阴阳洞之后,人们为了纪念他这第二次尤为重要的悟道,给他起了个新的外号——

阳明先生。

我们也从此用王阳明来称呼他,这也象征着,年轻的王守仁,长大了。”

“唉,”陈乐瑶忽然叹息一声,语气有点低沉,说道,“小时候我们总是盼望着快点长大,可长大之后,又往往想要回到童年。”

“是的,童年总是无忧无虑,可长大成年后,各种忧虑就接踵而至。”

“所以阳明先生也有这种长大后的苦恼吗?”

“当然,和苏轼遭遇的情况一样,王阳明身处的朝堂,死气沉沉,党争激烈。

1505年,正德皇帝登基,他建了个臭名昭着的‘豹房’,供自己玩乐,最得宠的宦官刘瑾,把持朝政,权势熏天,不知造下了多少冤案杀孽。

面对凶焰滔天的刘瑾,王阳明没有退缩,亲笔书写奏疏,上呈天子。

他知道这封‘举报信’必定会被刘瑾看见,招来祸端,但他义无反顾。

果然,刘瑾看见奏疏,勃然大怒,以皇帝的名义,将王阳明廷杖四十,关入锦衣卫大牢。

这里多说句题外话,按照明朝传统,其实杖刑的时候可以让受罚者以棉絮裹身,虽然也疼,但至少不会死人。

毕竟受刑的大多是士大夫嘛,家族关系盘根错节,真把人打死了,也会埋下隐患。

但刘瑾可不管你那么多,他不仅要求脱裤子打,还在那根杖上动手脚,外头做个皮套,里面放上砖头,所以经常是打完一轮后,里头的砖头碎掉,外面看起来还是完好无损。

遇到刘瑾讨厌的政敌,他就用这个方法,不知道光明正大地杀害了多少忠良。

还好王阳明年轻,身子健朗,扛过了这一劫难,然后被赶出京师,贬去贵州龙场,去当一名驿丞。

那时候的龙场非常贫穷,属于是流放犯人的地方,穷乡僻壤,民风彪悍,而驿承又是个没有品级的小吏。

你想想,从堂堂状元之子,科举进士,朝廷命官,沦落到这般田地,仅仅是因为仗义执言,说了些忠言逆耳的话,对立志成为圣贤的王阳明而言,是多大的打击?

向内格物致知,盯着竹子看了几天,反而把自己弄生病了,向外治国平天下,又被肮脏的官场给来了次痛入骨髓的教训。这种遭遇,不仅仅是王阳明会遇见,那年代的很多士人,也会有类似的困顿。

而且即便这么惨了,刘瑾也没准备让王阳明活着到达龙场,他派出了杀手,准备在半路制造出“意外身亡”的案件。

幸亏王阳明打小就点子多,在经过杭州时,他玩了个把戏,把自己的帽子和鞋子丢进了钱塘江,还写了封遗书故意被人发现。

刘瑾以为他真死了,也就不再管他了。

王阳明经过一顿跋涉,终于到达了龙场,也就此明白了为什么此地会叫‘龙场’这个名字。

因为这破地方就不是给人住的!

那是一片山林地带,毒蛇猛兽出没,盗匪猖獗,当地居民大多是少数民族,语言不通,习俗也不同,交流起来十分困难。

要是好不容易遇见一个汉人,你以为是他乡遇故知,总该高高兴兴喝上两杯吧?

不,老驿丞告诫王阳明,见到汉人最好绕着走。

为什么呢?

因为来到这里的人,不是杀人犯就是无业游民,个个都是穷凶极恶之徒,稍微一言不合就是刀剑加身。

而驿站里也是没有编制人员的,等老驿丞退休归家了,就只剩下王阳明孤零零一个人在此办公。

不过,往好的方向想,你即便在这里偷懒,终日旷工,也是没人会管你的。

说王阳明是被流放至此,自生自灭,一点也不为过。

怎么办呢?

该就此放弃,灰溜溜地回家投奔老爹,从此不问官场生活吗?

还是随波逐流,自暴自弃,从此当一位隐居之士,流连于山水之间?

王阳明想起了自己年少时的志向——

我要做圣贤!

何谓圣贤?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面对一切困难和痛苦,仍然坚定前行,处之泰然的人,才有资格被称作圣贤!

于是王阳明撸起袖子,开始寻找木料和石材,先在当地修建一间自己的房子。

然后他深入山林之内,找到了当地的苗人,用耐心和热情,以及自创的手语,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允许他在寨内开设书院,教族人读书写字,明白世间的道理。

但这还不够。

还记得困扰他的最后一个难题——

理在何处吗?

王阳明为了悟出这个最后的真理,还给自己制作了一个厚实的石棺,每天除了吃饭干活,就是坐在石棺里面。

冥思苦想!

理到底在何处呢?

像圣贤书中所写的,在外界的事物之中吗?

竹林里没有,佛寺里没有,家乡没有,京师没有,杭州没有,贵州也没有!

他蹉跎了这么多年,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到如今穷困潦倒的龙场驿承,从十八岁立志做圣贤,到现在三十七岁了,却还是一事无成!

他真的错了吗?

是不是自己当初的理想,真的太高傲,太遥远,太宏大了呢?

如果连追逐理想,仗义执言都是错的,那什么才是正确,什么才叫‘对’?

如果他没有错,那上天为何又要待他如此苛刻?

官身被褫,流放边疆,差点就客死异乡,被困在偏僻的龙场,再也不能施展生平抱负!

为何他自认为没有做错任何事,却被迫走到这般山穷水尽的地步?

黑暗笼罩了寂静的山谷,看着破烂的屋舍和险峻的山岭,王阳明低头看向了自己的双手。

从小锦衣玉食,小时候被夸赞像无瑕白玉的双手,此时已经是布满了茧子。

身上的衣衫也是破烂不堪,到处都布满了肮脏的污迹。

辉煌的仕途、光荣的出身、神童的名号、曾经属于自己的雄心壮志,仿佛都化作了风烛残年,被埋没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王阳明陷入到极度的焦虑狂躁之中,他内心受尽了煎熬和痛苦。

过了许久许久,突然,石棺中发出一阵大笑,声音豪爽,仿佛要洞穿头顶上空云层处厚厚的阴霾。

他好像忽然间明白了一切。

上天不会做无用功,他既然决意夺走你的一切,当初就不会选择赐予你锦衣玉食的生活。

所以,一切都是考验!

给你荣华富贵、锦衣玉食,是为了让你知晓何为世间百态;

让你穷困潦倒,历经万难,是为了让你感悟人生冷暖;

当你能够抵抗世间的繁华,不受其所惑,又能身处蛮荒之地,不改内心的志向时,你就如同一柄千锤百炼的战锤,从此宠辱不惊,可以感悟更广阔的天地!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原来,答案一直就在我心中!

天人本是一体,何必再外求他物?

存天理,去人欲?

不!

天理即是人欲!

这是载入史册的一瞬间,后世人们描绘这副场景时,很喜欢使用四个字来形容——

龙场悟道!

在这一刻,一门中华文明史上伟大的哲学就此诞生,它被命名为——

心学!

虽然它诞生在一个幽静的夜晚,在一处偏僻的山谷密林之中,悄无声息。但它终究会变得光芒万丈,从此成为指引无数人前进道路的璀璨明珠。

而王阳明,也在这一刻被历史所铭记,他的名字将超越所有的帝王将相,与孔子、孟子、朱子等圣贤并列,永垂不朽!”

杜夕月睁大了眼睛,安卉微微张开了双唇,汤光远、罗坚等人呼吸沉重,而远在京城的张子青等教授,则是面面相觑。

大家心里都难免生出一丝担忧。

顾知书这一次,是不是把话说得太满,太大了?

要知道过去的那么多期节目里,顾知书无论是谈及深夜宇宙的历史人物,还是历史作品,都始终秉持一种较为客观的态度。

就像是一位穿越时空的旁观者、见证者,把眼中所见的一切,呈现出来,如一幅图卷,栩栩如生,让听众读者自己去感悟其中的真谛。

但他很少会给出一个明确的历史定论。

像“诗必盛唐”、“唐宋八大家”、“诗仙”之类的评语,已经是过去最大尺度的描述了。

而且这些说法、外号,你也可以解释为是其他人对这些历史人物的敬称,不是他顾知书自己的主观评价。

但这一次,顾知书却一反常态,直接以斩钉截铁的语气,说出这位王阳明先生,竟是和历史上诸“子”一样的地位。

语气之大、之狂,确实是有点吓人。

搞不好又要起一波大节奏的!

“等等,知书,你让我缓一缓,怎么听着听着,感觉有点像在听你说天书了呢?顿悟好像是在武侠或者仙侠小说里,才会出现的词汇吧?”

陈乐瑶的确说出了很多听众的心声。

这玩意和诗词不同,对于诗词的好坏,大家都是有个客观的评价标准的。

但心境这种东西,听上去就十分玄妙了。

像坐在石棺里悟道,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突然仰天大笑等等情节,的确难免给人一种过于浮夸轻佻的感觉。

但顾知书还真就沿着陈乐瑶的话题,给出了解释——

“不是的,没那么玄乎,进化心理学者罗伯特·赖特曾写过一本《为什么佛学是真的》,提出了关于顿悟的一种科学解释。

他说我们大脑产生各种想法,有赖于一个又一个的模块堆叠,这些模块是人在长期的阅历、读书学习以及深刻思考中自发形成的。

但久而久之,这些模块也会劫持我们的大脑,禁锢我们的思维……”

刚刚还感觉有点玄幻风的听众们,霎时间又被“模块”二字拉回了现实世界。

不由得摇头苦笑。

咋滴?

你还要玩科学修仙不成?

顿悟这种存在,也能用科学来解释的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