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金句制造机,我一手打造最强电台 > 第163章 天才之争,恐怖如斯!

“晚上好,各位元旦快乐,大家都放假了吗?在这里向从事服务行业的朋友致敬,每年在公众最闲暇的时间,反而是他们最忙碌的时候,也是因为他们的付出和贡献,才能让我们享受到一个美好的假期。

欢迎来到新一年的《故事人生》,我是主持人顾知书,是的,我回来了。”

顾知书的声音从广播内传出,让无数听众心里一暖,脸上也浮现出笑容。

很多女听众更是心都要融化掉了,多么温柔的男孩子啊!

他在节目里向服务行业的人员致敬,但在元旦的夜晚上节目,开广播,何尝又不是一种加班呢?

大家都知道,顾知书请假去京城,是有任务安排的。

顾知书虽然因为保密的原因,没有对外公开详情,但有小道消息传来,顾知书是去央台录节目了。

有网友曾拍摄到他出入央台摄影棚的照片,像素不高,整体比较模糊,像是拿遥遥领先在一个很远的距离外偷拍的。

不过有人扒出了一旁卢宁的服装,和她当天上新闻直播时的服装一模一样,基本可以坐实这个消息。

顾知书去央台是录制了什么节目?

这个问题甚至压倒了《深夜唱诗班》的首播,成为粉丝们心目中关心的头号问题。

但在这种情况下,顾知书还是在新年第一天就飞回到宁城,并且在当晚就在节目上和大家见面。

虽然吧,也没有粉丝提出强行要顾知书在新年第一天必须要开播这种要求,但顾知书有这份心意,还是让粉丝心里暖暖的。

就像女朋友嘴巴里总是在说,她不需要情人节礼物,你可以陪伴在她身边就很好了。

你真不准备礼物试试?

试试就逝世!

人心总是会期待更多的惊喜。

“大家都看完《深夜唱诗班》的第一集了吗?没看的朋友建议上小破站看一看,挺好的一部国风动画,相信不会让大家失望的。”

啊?

这么光明正大地打广告?

基本上能在今天守在电台前收听节目的,都是忠实粉丝,自然不会错过昨晚的《元日》首播。

哪怕没有空第一时间就熬夜看,好吧,其实一部六分钟不到的动画,也没啥资格谈“熬夜”这个话题,反正晚上没空看的,第二天也都补上来了。

而且在各大网站论坛社区内的讨论度极高,不仅仅是因为古诗的质量,还有动画带来的感慨,以及关于传统节日的种种讨论等话题,都把热度冲得很高。

即使不是深夜宇宙系列的粉丝,看见“年味是不是越来越淡了”这个词条,也会下意识地想要点进来,发表一些看法。

加上任何话题底下都能找到独特吵架方式的键盘侠们的力量,让这部凌晨首播的动画片,短短一天时间不到,就拥有了超过300w的播放量,热度惊人。

各种自来水也是无处不在,纷纷在为这部“国漫”卖力宣传。

但粉丝们给你宣传引流是一回事,你顾知书自己打广告是另一回事。

有人已经扒出来了,关于望筱书文化传播工作室的一些内幕,其中,主要负责人林望、莫筱、顾知书三个名字,就很引人注目。

不难推断,是这三人各自使用了名字里的一个字,组成的工作室名称,竟是如此简单。

亏得之前还有一大堆人在网上分析,说这“望筱书”三个字,十分具有韵味,很符合国风文化气息云云,吹捧了半天,不知道面对这个残酷的真相,内心会作何感想。

你顾知书身为工作室的老板之一,自己给自己的作品脸上贴金,属实是让人有点绷不住了。

“相信大家都有留意到了,《元日》的作者是王安石,很多人对这个名字并不陌生,那今天,我们就顺便来聊一聊这位‘拗相公’的生平事迹吧。”

来了!

听众们精神一振,果然是王安石。

大家就知道,在新年第一天,顾知书肯定会抛出一个重要人物作为主角,目前主流猜测是李白或者王安石。

前者的人气一直居高不下,每天都有人在留言呼吁,让顾知书搞快点。

但后者的人气同样一点不差,因为“唐宋八大家”里面,苏洵、苏轼、苏辙的故事都已经讲完,每一个人的故事里面,都有王安石的存在,几乎说明,只要生活在那个时代,就绕不开这个人物的影响。

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都被“新法”二字所串联起来,王安石身为宰相,几乎是以一人之力,影响了千千万万人的人生。

对此等人物,你怎能不感到好奇万分?

况且半年下来,大家也都看明白了,顾知书做节目,都是有一套内在逻辑的。

节目内容往往会和书籍出版、网络视频以及一些实时事件相关。

既然《深夜唱诗班》第一集的作品就是王安石的《元日》,他又怎么可能不在今天展开这个传奇人物的故事人生呢?

小板凳和瓜子早已经准备好了。

“南宋有一位叫沈晦的人,他曾经说过一句话:【自古及今,天下秀才只有三个。孔大头一个,王安石、苏轼合一个,和晦乃三个也。】

这里你们可以忽略掉最后一句话,因为这就像说‘我和科比合砍81分’没有太大区别。

但从这句玩笑话之中,也能看出,当时人们对王安石的评价,到底有多高。

他如彗星一样显现于十一世纪神州大地的天空,以前无古人的大改革运动,试图将旧有的社会制度连根拔起,以一己之力止住王朝向下滑落的颓势,只是不待克尽全功,他便又倏然地从历史的天空中消失,实在是让人感到惋惜。”

顾知书的风格,总是开门见山,在开篇就把格调定得极高。

苏轼有多厉害,大家都见识过了,说是“全才”都不为过,诗词、文章、治政、种地、下厨,样样精通,无所不能。

而王安石竟是和苏轼并列?

且是出自一位南宋文人之口,要知道,这南宋和北宋可没隔着多少年,找找关系,你甚至还能找到一些和当事人沾亲带故的亲属朋友,找到当事人亲手书写的文稿,获得最精准的一手史学资料。

年代越是接近,失真的概率就越低,得出的结论就越准确。

王安石到底做了什么,写了什么,又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能让他与千年难出一个的苏轼并列?

实在是让人心头痒痒,好奇万分。

“可能天才都是从小就会呈现端倪的,苏轼苏辙兄弟如此,王安石也并不例外。

谁还不是个少年天才了?

王安石自幼聪慧,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基本只要他读过一遍的诗书,就能脱口而出,讲得头头是道。

可能就是这个读书天赋太惊人了,他一生都手不释卷,有书必读,笔记、小说、经文,杂书、医书、史书,但凡和‘书’字沾边的内容,他都绝不放过。

可能正是因为读书太多,见识太广博,以至于他一生都没能遇到值得他仰慕的老师,书籍就是他唯一的老师!

不知是不是书中的人物太出彩,还是书里的君子太高尚,总之,对书籍的爱好和沉迷,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王安石的交友标准。

某种程度上,王安石对朋友的要求,可能太过严苛了,和现代很多人选择老婆的标准差不多。

不仅要文化水平相当,聊得来,还要对思想品德上有要求,得是个善良温婉之人,这些硬性条件达标了还不够,你还得和他产生精神上的共鸣,才能成为他的朋友。

这点精神上的洁癖,可能也为王安石往后遭遇的挫折,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他低估了人性的下限。

王安石对自己和对他人都有很高的要求,他曾经写过一篇散文,去哀叹一个神童天赋的陨落,这篇文章名为《伤仲永》。

简单来说就是在王安石的母亲娘家金溪,有一个叫方仲永的人,出生在农民家庭,五岁的时候都没接触过书写工具。

突然有一天,他哭啼着说要这些书具,把他父亲都惊呆了。

父亲去邻居家借来书具,方仲永立刻就写了四句诗,并且还题上了自己的名字。

全乡人都把他当作天才,但凡指定一个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而且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后来有人花钱求方仲永写诗,父亲觉得这有利可图,就天天带着方仲永到处贩卖诗才,不让他去继续深入学习。

十二三岁时,王安石让方仲永作诗,写出来的东西已经名不副实了。

又过了七年,王安石从扬州回来,再问舅舅方仲永的情况,舅舅回答说:

‘泯然众人矣。’

王安石是这么评价这件事的——

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人要优秀得多,可谓是赢在了起跑线上。

但就是这么一个天才,最终还是成为一个平凡的人,。

为什么呢?是因为没有接受到良好的后天教育。一个天才,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都成为一个平凡的人。

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够天资聪颖,本来就是普通平凡的人,还不去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关于这篇《伤仲永》的原文,我贴在了微博上,大家感兴趣可以去阅读观看。

我想说的是,王安石写下这篇《伤仲永》时,自己也不过是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却能发出如此言简意赅的劝学之声,振聋发聩,让人感觉像是圣贤文章,你不得不感慨他的少年老成。

或许,这篇文章也是王安石对自己的告诫和警醒吧,在这个年纪有此觉悟,日后干出那么一番事业,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伤仲永?

很多听众立即就打开微博,找到顾知书的主页,果然在最新的动态里,看见了他新发上去的文章。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看完之后,头皮发麻。这尼玛哪里像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能写出来的文章?

你说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写的,反而更能让人接受!

而通过这么一篇散文,王安石的形象算是彻底地被立起来了。

一个人读书读到什么程度,才能配得上“少年老成”这四个字,也许从王安石身上,你就能找到最好的答案。

现在网络上有很多人喜欢拍段子,让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子在镜头面前,数落爸爸的不是,教导爸爸要省钱、要自律、要学会孝敬爷爷奶奶,要在开车的时候注意礼让行人等等。

这些段子一看就是有剧本的,是为了博取关注和流量,故意为之。

但王安石,他是真写啊!

这篇《伤仲永》一出,警醒的就不是一两个人了,直接影响后世千千万万的人!

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指点江山,恐怖如斯!

…………

“天才的圈子总是很小的,王安石最早结识的朋友是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他不但是王安石的同乡,两边家族还有姻亲关系。

王安石在十七岁的时候就认识了曾巩,两人惺惺相惜,时常在一起谈论时政,交流为人处世的心得态度,后来不能经常见面,也会保持书信往来,交往密切。

公元1042年,二十二岁的王安石在科举中进士及第,嗯,在这里插句题外话,苏轼二十一岁中举,苏辙十九岁中举,这几位都是特例,是天才中的天才,不是普通情况,大家千万不要形成刻板印象,以偏概全。

因为像王安石的好朋友曾巩,就‘平凡’多了,他擅长策论,但不擅长考试文章,因此直到三十九岁那年,等到同样注重策论的欧阳修主持科考,他才最终顺利中举。

那一年,曾巩名列第一,苏轼排名第二,苏辙名列五甲!

对,就是这位曾巩,即便身为状元,即便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和他身边的这群妖孽比起来,都显得是如此平凡,命运多舛。

也由此可见在天才圈子的争夺里,你想要在历史上留下一个显赫地位,需要付出多少努力,得到多少命运之神的偏爱和垂青,才能在天才俱乐部里获得一个靠前的名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