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金句制造机,我一手打造最强电台 > 第215章 国破山河在

金句制造机,我一手打造最强电台 第215章 国破山河在

作者:宅小书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28 11:36:54 来源:书海阁

可能很多人会疑惑,杜甫不是出身名门望族吗?

他的妻子也是清河崔氏,千年豪族,为什么会沦落到连饭都吃不饱的地步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既可以从杜甫不走寻常路的两首诗,《兵车行》和《丽人行》里看出,也能从杜甫四十四岁的一些“离奇”经历之中窥得真相。

四十四岁那年,落魄到连饭都吃不饱,一家人都养不活的杜甫,突然得了个从九品的河西县尉官职。

杜甫拒绝不受。

按理说,你一个连官身都没有的白丁,给你个“入流”的官职,够给面子了吧?

无论是哪位权贵从中斡旋,面对杜甫竟然如此不给面子的拒绝,只怕都会恼羞成怒,即便不打击报复,大概率也是甩手就此不管了。

但你猜杜甫怎么着?

他又被换了个官职,这次是正八品下的官职。

如果是普通的一介平民百姓,有这等离奇遭遇,大家可能会觉得我是在讲鬼故事,在虚构玄幻小说。

但若结合京兆杜氏、清河崔氏这两个名头,故事是不是就看着顺眼合理多了呢?

所以真相很可能是,并非杜氏和崔氏对杜甫不闻不问,而是杜甫始终有意在抗拒着来自家族的帮助。

毕竟任何一个古老世家,都是盘根错节,枝繁叶茂的,既然你一个晚辈不识好歹,抗拒家族的助力,自然家里也不会对你嘘寒问暖,百般呵护。

但四十四岁的杜甫,可能真的是走到穷途末路,没有办法了,这才放下了自己骄傲的自尊,向家族开口求援。

而就是这么随便一次低头,换来的,就是一个实打实的正八品下官职,由此可见家族势力之惊人。

然而,杜甫的‘醒悟’还是来得太晚了些。

当他千里跋涉,从长安返回家中,想把这个消息告诉妻子时,却刚进门,就听见了妻子的嚎啕大哭声。

原来是自己未满周岁的孩儿,刚刚被饿死在了家中!

杜甫整个人都怔住了。

在这一刻,他遍体生寒,手脚冰冷,脸色苍白,瞳孔中露出惶恐之色。

在残酷现实来临的瞬间,他想到了很多很多。

自己出身京兆杜氏,是特权阶级,不用纳税,不用服役,还有一技之长,能用诗文换口饭吃,最落魄的时候,还能凭借这张脸去权贵门庭蹭些赏银。

但普通的老百姓呢?

连他杜甫的儿子都能饿死,普通百姓的生活,过得又该是多么凄惨,甚至是惨无人道?

大唐光鲜亮丽的外表,这一刻,在杜甫的眼中,彻底褪去了所有的光芒。

原来,那座长安,那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的繁荣之都,竟是建立在无数百姓的泪水和血肉之上,每一处亭台楼阁,都染上了浓郁到化不开的血色!

杜甫为此写下了五百字的长诗——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他用这首诗彻底揭开了一个虚假的盛世,一个虚伪的王朝!

再等杜甫回到长安时,安史之乱已然爆发,这是一场让杜甫不敢想象的浩劫。

如果说他之前所见所闻,已是凄凉凋敝之景,那从这一天开始,他放眼望去,四周皆是地狱!

唐朝人口因这场浩劫,从巅峰时期的五千万,骤降至一千七百万,死掉了过半的子民,破碎了几乎所有的家庭!

无论你是皇室贵胄,还是平民百姓,是姓杜还是姓崔,都无一例外,在这场浩劫之中,皆为蝼蚁!

在长安沦陷前的一个月,杜甫带着妻儿逃离了长安,他沿途听闻了哥舒翰率领着二十万大军驻守潼关的消息,好友高适也在哥舒翰的麾下。

念及这位大唐有名的大将,也望着眼前破碎的山河,他有感而发: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他把击败安禄山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哥舒翰的身上。

但哥舒翰早已疾病缠身,本来制定下的坚守潼关战略,又在玄宗皇帝的连番催促下,不得不更改,以至于选择出关迎敌后,仅仅三天时间,二十万大军就悉数溃败。

战火绵延到了杜甫落脚的白水,他不得不再次踏上逃亡的旅程。

后来,杜甫在前往投奔新登基称帝的唐肃宗途中,被叛军抓获,带回长安。

他日夜盼望着正义的朝廷之师,能收复长安,终于,他在满目疮痍的长安城中,等来了一个好消息。

自己的好友房琯率军朝长安进军,有望收复两京!

杜甫闻言欣喜若狂。

然而,他的好友房琯名气虽大,却也是个文官,军事才能不咋滴。

在陈陶之战里,几乎是一天时间就因为指挥无能,葬送了四万唐军的性命。

杜甫悲愤绝望之下,在长安城中写下了《悲陈陶》——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看着长安在叛军的摧残下,日渐凋零,杜甫心念远方的妻儿,又写下了《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等到安禄山被其儿子刺杀而亡,杜甫终于找到机会逃离了长安,去往凤翔,拜见了新皇李亨。

彼时李亨求贤若渴,给杜甫安排了左拾遗的官职,虽然官品不高,却是天子近臣,更是谏官,能上达天听,能参与朝堂机要重事,干得好了飞黄腾达指日可待。

但就是在这前途光明的时刻,杜甫身上的‘老毛病’又犯了。

前面提到,他的好友房琯,因军事上的失利,葬送了四万唐军。

原本已经做到新朝宰相之位的房琯,也因此遭到弹劾。

杜甫作为谏官,又是房琯的好友,自然而然地帮着房琯说话。

然而,他却太小瞧了朝堂斗争的风云诡谲,房琯兵败,不算什么大事,只是个由头,真正致命的,是此人的身份。

房琯乃是玄宗皇帝的近臣,被派往辅助当时的太子李亨。

如今,两皇并立,房琯的身份也就变得极其敏感且难堪,是新旧两大派系势力争斗的旋涡中心,是暴风眼。

身为官场菜鸟的杜甫,贸贸然卷入其中,结果可想而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