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金句制造机,我一手打造最强电台 > 第47章 逆生长的电台节目

卧槽,又来了!!

在电台前准时收听《深夜巷话》的听众们,又是熟悉地体验到了那股如被电流划过皮肤般的颤栗之感。

每次当那些让人惊艳的句子,从顾知书口中说出时,总会带给听众们这种神奇的体验。

让人欲罢不能。

要了还想再要,官人我还要!

这年头人的注意力是很容易被分散的,相信那些追小说的读者就深有感悟。

明明一本书前面看得如痴如醉,甚至熬了好几个通宵,看得手不释卷。

忽然哪天突然感到疲惫了,准备先缓缓,放几天养肥再杀,然后——

就没有然后了!

今天放下一件手头上正在进行的事情,无论是小说、电视剧或者是一部看到一半的电影。

第二天你的生活里就会被更新鲜更有吸引力的其他事物占据掉九成注意力。

再过一段时间,你就会彻底忘记掉那件被“暂时”放下的事情,直至某一天你在书架或者历史记录上,看到那段尘封的历史。

最后恍然大悟,妈的老子怎么把这事给忘了!!

但到了那时候,曾经的悸动早已在时间的冲刷下,无影无踪,你也再找不到想要读完那段故事的冲动了。

所以说,

珍惜眼下的感情,轻易不要说“我们暂时分开冷静一段时间”之类的屁话了。

在你“冷静”的时候,别人的生活里早就开启另一段热情似火的新感情了。

人性,是这个世界上最经历不得考验的事物。

连画面制作精美的电视剧电影都难逃被半路遗忘的命运,按理说,只闻声音不见人脸的电台广播,更不容易积攒忠实粉丝才是。

特别还是深夜档的电台,要听众和困倦以及其他丰富精彩的夜生活作斗争,更是容易成为被优先抛弃的选择。

只是《深夜巷话》仿佛拥有特殊的魔力,能够抵御这种被遗忘的宿命轮回。

无论是在各大高校的校园网论坛上,还是来自各个维度的数据分析,都显示《深夜巷话》拥有惊人的听众粘度。

仿佛人们对这么一档电台节目存在超乎寻常的耐心和兴趣。

在互联网时代这堪称是一个“奇迹”。

有人对奇迹本身感兴趣,而有人则对奇迹诞生的原因感兴趣。

北大的研究生杨铭就是后者,他因张子青教授的视频而认识到顾知书和《深夜巷话》,又因节目本身,对电台这个古老的事物焕发出了强烈的兴趣。

原本在他的观念里,电台不出三十年,就应该会被彻底淘汰。

而淘汰电台的最重要“黑手”,不是电视,也不是什么直播短视频平台,在杨铭看来,真正会导致电台消亡的元凶,只有一个——

无人驾驶技术!

要知道现在电台还有生存的空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还有庞大的汽车用户在维系着它的基本盘。

根据他收集到的讯息,今年全国汽车保有量高达1.54亿辆,平均每百户家庭就拥有25辆私家车,驾驶人数突破3亿人,这些都是电台的潜在市场听众。

而之所以汽车驾驶员习惯收听电台节目,倒不是因为他们真的喜欢,更多是因为没有选择。

毕竟一边开车一边看电视节目,是自取灭亡,唯有收听不用动眼睛的电台节目,可以在保持专心驾驶的同时,让漫长的路途不至于那么无聊枯燥。

可以说,是超过3亿基数的汽车驾驶员,在互联网时代保住了电台人的一个饭碗,让许多人不至于面临失业下岗的风险。

一旦无人驾驶技术成熟,可以应用在市场上,电台的这片最后乐土,也将消失无踪。

但顾知书的横空出世,似乎又让这个判断出现了偏差。

首先,他的核心听众,就并非是来自“我没得选”的汽车驾驶员。

相反,由于是深夜档电台节目,反倒是一天之中,车载电台占比最低的时段,除了跑夜班的出租车司机外,估计没有太多私家车车主,会在固定在这个时段出行。

其次,《深夜巷话》在大学生群体里面太受欢迎了,这又几乎排除了传统电台的第二大收听渠道——收音机。

估计你走遍全国二千多所大学校园,把所有寝室都巡查一遍,也找不出超过一百台的收音机数量。

还是那句话,时代变了!

大学生可谓是如今掌握有信息渠道最丰富的群体之一了。

倒不是因为他们手上的资源有多么丰富,而是思维灵活,又囊中羞涩,所以总会想尽办法来渡过难关。

连墙都拦不住他们外出看世界的野心!

用一句“心猿意马”来形容大学生充满旺盛好奇心的特征,再适合不过了。

所以要拴住一名大学生的心,比笼络住几个日夜奔波在路上的私家车车主,要困难得多。

因此,在杨铭看来,顾知书如今在校园内的爆火,完全是一件和传统电台的市场规律背道而驰的神奇现象。

甚至可以说——

这是一档逆生长的电台节目?

杨铭心头一动,忽然觉得他可以将这个研究作为自己的研究生毕业论文课题。

涉及到电台和无人驾驶技术,面向未来又回首过去,立足在当下社会的热门事件之中,又兼备可以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可谓是一举三得,一石三鸟,一计可安天……咳咳,扯远了。

最关键的是,这是张子青教授重点关注的人物啊,万一写好了,入他老人家法眼,他的博导人选不就完美解决了么?

妙!

妙不可言!

“无聊成独卧,弹指韶光过。”杨铭在电脑上敲打了这么一行字。

这就是关键!

让《深夜巷话》能够从一众传统电台节目里脱颖而出的核心,不在于其他,而在于人!

是顾知书在节目里的金句频出,才让无数听众趋之若鹜,天天守候在电台前面,准时收听节目。

即便顾知书主持的不是深夜档的《深夜巷话》,而是早上或者下午时段的其他节目,也是一样的效果。

那么,问题来了,听众们在这些金句之后,又能收获到什么呢?

让无数人沉迷其中的深层原因,有或者说是内驱动力,又是什么?

情绪价值?

群体认同?

社交需要?

杨铭眸光闪烁,觉得这个课题能够研究的方向,太多太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