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其他 > 年代快穿:女配的肆意人生 > 第19章 被抛弃的原配(18)

宁安积极支持着母亲的勤劳致富行动。她仔细研究过了,这个世界对副业的管控真的挺宽松的,偶尔有个别人因为“投机倒把”被抓,是因为他们低价收购高价出售从中赚取差价,这种行为是被严厉打击的,农民自己养殖的东西拿去卖完全没有问题。被打击的,都是二道贩子。

赵凤霞和江学工的身体都养的很好,俩人干劲十足,除了完成上工上班的本职工作,就是在副业上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俩人手脚麻利,总是眼疾手快的就把家里的活都干了,尽量让女儿少干点。

麦收的时候,宁安又见识到了一种新的精神——“背篓精神”。

据说是从京城传过来的,在农忙的时候,供销社工作人员挑着背篓下乡,将生活物资送到田间地头,方便老百姓购买。

背篓精神传到各地,很多地方的供销社都要效仿一下。宁安所在的三唐公社供销社也不例外。

考虑到现在很多大队都有了代销点,已经不需要“移动供销社”了,所以,他们将目光对准了那些穷山沟里的生产队。

安德市是平原,但平原也不是完完全全一马平川的,也会有起伏的丘陵。有的生产队位于丘陵之间的洼地里,就相当于被山包围了,路况差、土地品质差,发展的就比较落后一点。这样的生产队是没有代销点的,正适合他们供销社发扬“背篓精神”去送温暖。

在供销社举行的全员动员会议上,领导跟宁安说:“小江同志,你就留守后方吧。咱们不能所有人都下乡,也得留人照看一下门市。不然群众来买东西,咱们关着门也不好。”

“是。请大家放心,我保证完成任务。”

宁安答应的脆生生。

留守后方多好啊!领导和同志们看她年龄小,照顾她,才会这样提议。原主每次都傻乎乎的拒绝,非得和老同志一样发扬精神,坚持要挑担下乡,回回累得要死,脚底板磨起好几个大水泡,脸都快晒秃噜皮了。

领导看她答应了,也松了一口气。

小同志工作认真肯吃苦是好的,但也要考虑实际情况不是?小江同志年轻,脸皮薄,下了乡并不能和农民兄弟打成一片。

那些农村大娘大嫂们说话没分寸,嘴上没个把门的,什么话都说,炕上的事都能拿来吆喝,前两年小江跟着一起下乡,他们这些老同志不光要卖货,要和村里人打交道,还得分神照看她,说实话,他们是真的不想让她去。

幸亏她今年自己想通了,开窍了。

“行,那就这么定了。”

领导赶紧拍板,生怕晚一秒她会反悔一样。

她才不会!

1971年6月15日,宁安比平时早了一个小时来到单位,帮着同事们整理好货物,目送他们挑着筐远去,然后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写东西。

还不到供销社的正式开门时间。

现在这个时间段,做什么事情都不方便。

写文章发表?出书?没稿费!

翻译书籍?别逗了,五十年代的确有一批职业翻译家,翻译稿的稿费比原创稿费还要高,据说有一位职业翻译家,月收入快要上千了,但是从“反右”开始,稿酬就开始走下坡路。在十年期间,一切稿费取消,翻译稿也算稿费,自然也就跟着一起取消了。

部分职业翻译家被调去翻译供内部参考的所谓“黄皮书”和“灰皮书”,纯属义务劳动,毫无报酬。还有的被安排在政府成立的“编译所”工作,每个月领固定工资,一个月40—120不等,不会再额外支付翻译稿酬。

宁安写东西投稿,并不是为了赚钱,也不是在搞文学创作,而是走“民科”路线。

民科,在大部分时候,是个“贬义词”,充满了“不自量力”、“异想天开”的内涵,甚至还有“固执己见”、“反科学”的情况。

但是,实际上,有一些非常有名的科学家,就是自学成才的民科。他们有的只有初中文凭,但是凭借着长时间刻苦认真的学习和钻研,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佼佼者,成为了真正的科学家。

他们是民科出身,但是具备真正的科学精神。

宁安也不是要做多么高精尖的事,她写的是“如何提高生猪的生长速度”。作为一个扎根农村的工人,在家里帮着身为农民的母亲养猪,刻苦钻研,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方法,这不过分吧?

这年头,国家号召“大力发展养猪事业”,宣传“猪多、肥多、粮多、钱多”,还号召大力发展农牧副业。

宁安来了半年多,对这些政策摸得一清二楚。

她主要是从饲料配比方面入手,提出结合现有条件合理的喂食能够让生猪出栏时的体重提高40%。

为了让自己的论证真实可信,这半年多的时间,她一力承包了家里的畜禽饲料的配比工作,积累了一手数据。这样养出来的猪、鸡和兔子,让她妈赵凤霞女士赞不绝口。

而且,新养的小母鸡已经开始下蛋了,她家里的鸡蛋多的吃不完,根本吃不完。宁安已经卖了第一批鸡蛋给供销社,现在鸡蛋3毛钱一斤,按个卖的话,按照大小,2分钱到5分钱不等,宁安选择按斤卖,省事,第一批卖了10斤,收获3块钱。她一个月可以卖3次,一个月就是9块钱。

赵凤霞同志整天咧着大嘴笑哈哈,脸上的皱纹都变深了。跟宁安嘀嘀咕咕:“要不说母鸡屁股是老百姓的银行呢,哎呀,咱们之前不应该吃那么多鸡蛋,应该攒起来卖了,能多攒不少钱。”

宁安看着钻进钱眼里的老妈,无语道:“那你闺女我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水灵灵的模样,该长成瘦干狼了。”

赵凤霞看了看宁安饱满莹润的小脸,再看看闺女明亮清澈的大眼睛,心都快化了,赶紧说道:“对对对,你说的对,妈想岔了,哈哈哈。攒钱也是为了过好日子,可别为了攒钱再把我闺女的营养给落下了。”

这会,赵凤霞同志也不考虑什么存栏量的问题了,一门心思靠鸡屁股银行发家致富。她自己又孵了一批小鸡。公鸡养大了卖肉,母鸡养大了下蛋。

她还自己给自己找理由:“政策没说不让养,也没说让少养。我看大家都是被前些年的形势给吓坏了,有点放不开手脚。关键是,别人家粮食不够吃,没有多余的拿来喂猪喂鸡,但是咱们家没有这个问题啊。你爸一人就有60斤粮票呢。”

“妈说的对。”

“都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咱们还是得努力拼搏一下。”

赵凤霞有一点冒险精神,但整体上还是挺谨慎的,她从不让人来家串门,也从来不散养鸡,都是关在笼子里,还分了两个大笼子,一个笼子六只母鸡养在前院,剩下的都养在后院。

她自己也不去供销社卖鸡蛋,都是让宁安捎带着去卖。

宁安让小桔子分神看顾着点她,确保她不会出什么事。

虽然没有违反政策,怕的就是有人使坏,故意找茬。

宁安写的是论文,有数据、有实例。供销社开门的时间到了以后,她就把文章带到门市去写了。

今天门市没什么人来买东西,供销社要下乡的消息前几天就贴出去了,前两年,供销社全员下乡,一个人都没留,直接关门了。可能大家看到下乡俩字,就认为今年也会关门,根本没细看具体内容。

一个上午,宁安就接待了一个来打酱油的大娘,还是家里确实没酱油了,来碰碰运气的。一看到供销社门开着,便笑起来:“今年没关门嘿!”

宁安也笑:“大娘,您要点啥?我们主任说了,既要给乡亲们行方便,也不能忘了咱们老邻居啊。所以今年留下我看门,让大家买东西方便点。”

“这样好,这样好!今天你们要是没开门,我家里中午做菜就没酱油了,没有酱油做菜不好吃。”

大娘拿出5分钱,酱油八分钱一斤,按理只能给6两2钱5,宁安多给了一点点,给她打了六两半,大娘眉开眼笑的走了。

一个上午,门市安安静静,宁安的文章写的相当顺利。

写完了猪,她还打算写写鸡和兔子。

现在供销社卖的肉,日常就只有猪肉,其他肉类是没有的。什么鸡肉、鸭肉、兔肉,想都别想。虽然宁安不喜欢吃兔肉,嫌它有点柴,但是不能否认,对于老百姓来讲,这是非常好的肉食来源,喜欢吃的人也不少。

他们家养的兔子,赵凤霞也杀过一只自己吃,宁安吃的不多,但是她爸妈都很爱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