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其他 > 岁月沉淀的七彩花 > 第208章 读《惠崇春江晚景》,学习写作方法

阅读的好处

首先简单讲一讲,阅读的好处。

阅读,最直观的说法就是读书,是人们追求知识的行为。古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在古代,读书成为人们追求功名利禄的最直接途径,很多人从孩童起就开始读书,然后参加科考,走向功名之路。为了追求这条路,很多读书人甚至会读书到终老。

在书海的沉浮中,读书让许多人获取高官厚禄,荣耀一时。有更多的读书人,以长期积淀的文学功底和不断增长的见识,写下了不朽的名篇,如《道德经》《论语》《诗经》《史记》《洛神赋》《藤王阁序》《红楼梦》等等,我就不一一列举了,也是我说不完的。这些不朽的名篇灿如星河,成为我国光辉灿烂文化中的一颗颗闪亮恒星,照亮着后人的道路。

所以,读书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行为,会让人受益无穷。它能拓宽我们的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增强语言能力、扩展人生经验、帮我们树立远大理想、提高个人素质,熏陶人格、培养想象能力、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这些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而对于同学们,如何通过阅读来提高写作能力,更是大家想要达到的。

我们要寻求写作方法,其实古人一直是我们的好老师。他们读过大量的书籍,称得上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以,我们向古人学习写作,是一条很好的途径。今天咱们就来一起学习《惠崇春江晚景》,通过对诗的解读和分析,学习写作方法。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宋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作者简介

这首诗是由宋朝着名诗人苏轼所作。对于苏轼,同学们应该比较了解,他是北宋有名的文学家,不管在诗、词、赋、文,还是书画方面都是绝顶高手。我们耳熟能详的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是出自他的手笔。这首诗是他为北宋着名僧人惠崇的画作《春江晚景》所题,下面就来一起学习首诗。

解析

下面,我要把这首诗写在黑板上,然后,我会画出几个关键的字词,请同学们想一想,我画出的这几个关键字词在诗中有什么意义?

“外”:“竹外桃花三两枝”一个“外”字就把竹子与桃花的位置表达清楚了,桃花在哪呢?在竹林的外面。但作者为什么不说在里面呢?大家可以想想,如果是在里面,那么三两枝桃花就被竹林隐没了,又如何看得见?所以“外”字固定了桃花与竹林的位置,让它们有了清晰的轮廓。而且“外”字不但固定了桃花与竹林的位置,也让它们拉开了距离,而距离使它们之间有了层次感。

同学们在习作时,如果要描写一个地方或一个场面,应按空间的顺序进行。就比如说你要写一条小河,你可以先写岸边的事物,然后再写水里的事物;也可以先写水里的事物,再写岸边的事物。但如果你写着岸边却又写到水里,写着水里却又把笔触落到了岸边,那样就使文章变得紊乱了,让读者不知道你在写什么。

但如果你能做到按空间的顺序对事物一一描写,就能把你介绍的事物绘成一条清晰的视线,读者就可以跟着你的这条视线走,你所介绍的事物,也能在读者眼里清晰、明了地呈现出来。文章就会显得思路清晰,结构合理有序。

“三两”在我看来,“三两”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方面,作者应该想突出疏密有致的景致。我们前面说了,桃花在竹林的外面,轮廓非常清晰。可是它们的状态是什么样子呢?有了“三两枝”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这样想象:浓郁的竹林边,伸出两三枝开得正艳的桃花?竹林浓密、青翠,桃花稀疏、红艳,那该是多么色彩鲜明、层次有序、疏密有致啊。

我们在平时习作时,突出文字的层次性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你要写桃花。我们知道,桃花有香味、有色彩、有形状等,你在介绍它们时,是突出香味,还是色彩呢?或是想把它的形状更加完整地表现出来?这一目的一定要明确,不把它们都写的非常详尽,要做到详略得当,突出重点,使文章有层次感。这也让你笔下的桃花显得与众不同。

另一方面要从诗的格律上来理解“三两”。大家可以想想,作者为什么不说“两三枝”,而是“三两枝”呢?这就牵扯到律诗的格律问题了。这是一首仄起平收的七言绝句,我把它的平仄格式也写在黑板上。

古人写律诗、填词用韵所依为《平水韵》(在此不作重点讲述,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从网上查查)。在平水韵中,“两”为仄音,“三”为平音。 “竹外桃花三两枝”的平仄格式为“仄仄平平平仄平”,如果把“三”和“两”位置互换,就成了“仄仄平平仄平平”,大家可以看到“三”和“两”位置互换后,句式的第四字和第六字都是平音了。而在一句诗句中,判断平仄是否出律,就要看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的平音和仄音是否交替。互换后句式的第四字和第六字都成了平音,所以就出律了,有一个专有的名词形容就是“失替”。(古人用字是不是挺恰当?平仄交替为合律,但如果交替出现错误,就成了失替了,这个“失”显而易见,就是错误的意思,用得多恰当啊)

“暖” “知”。“暖”这个字,在此用得非常巧妙。春天来了,江水的水温随着气温的升高也在不断升高,江面变得朗润、开阔了。这样作者用一个“暖”字,把柔波汤汤、粼粼而闪的江水呈现到了读者的眼前。

而这种温度,并不仅让你看到,还要有感知,那是谁感知呢?就是先入水的鸭子,它们感受到了江水的暖意。有了暖意,鸭子不再因为寒冷而被江水排斥,可以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畅,是多么惬意啊。

我们知道,人能“知”是因为人有思维,所以能感知。而动物和植物没有思维,又该如何感知呢?这是作者赋予鸭能“知”,鸭子有了感知,思维就活了,变得有灵性和情感了,从而使文章变得更富有色彩了。作者让鸭“知”,应该是拟人化的手法。

由此可见,我们在习作中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对比等,往往就能向文章里注入色彩,让你的文字富有生趣。比如说你要写《我的植物朋友》,如果总以平淡的文字介绍你的这位“朋友”,说它的花什么颜色,叶子如何,就显得平淡无奇,如喝白开水一般。但如果你说它盛开的花朵,像一位小姑娘,还带着可人的微笑;舒张的叶子像一枚枚碧玉,用心装扮着花朵。是不是顿时让你的文字有了美感和灵气呢?所以运用好修辞方法,对于写作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当然,我们在运用这些手法的时候,一定要用到恰如其分。你说花朵像小姑娘,那当然是很美丽的,但如果说是花朵像老婆婆,它还美吗?是不是就没有美感了?所以用修辞手法,一定要用到位,用到恰当,否则就会带来不好的效果。

“满”“短”。这是两个形容词性的字词,一个是形容爬满地的蒌蒿,一个是形容才刚刚冒尖的芦芽。这两个字用得非常精确,作者仅仅用两个字就把两种植物的状态,非常饱满、形象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我们可以任意想象,满地的蒌蒿会是什么样子,是葱茏碧绿,还是茵茵苍苍?那短短的芦芽,又是多么招人喜爱!

“欲上”,猛的一看字眼,我们可能不好理解,但在这一句中作者提到了河豚,河豚是生长在江中的一类鱼,它们有洄游的习性。

画中所绘桃花盛开的季节应该是四月份左右,也就是现在这个季节,河豚从海洋里回游到江中繁殖。海洋距江甚远,在这一过程中,它们该经历多少千辛万苦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里面又该包含着多少艰辛啊!(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从网上查一查,鱼类的这种习性非常有趣,尤其是大马哈鱼,会冒着随时丢掉生命的危险洄游,而最终的归宿也是生命到尽头)

我想在画里,人们应该看不到河豚,应是作者的神来之笔,由想象而发。而这就是想象思维,能在文中能起到妙笔生花的作用。想象思维应该是一种比较抽象的东西,不太好描述。但它并不是不存在的,应该存在我们每个人的脑海中,每个人都有想象思维。

但是如何把它运用到咱们的文章中,那就是一个长期练习的过程。就比如说,一朵桃花在你眼前开放,你的眼里应该不仅仅应该是一朵美丽的桃花,你可以任意想象它以后会结什么样的果子,是甜还是酸;或是桃花有过什么样的美丽传说,人们为什么老说“桃花运”等。

一般情况下,想象思维是发散性的,当它散开时,就像有了乘风的翅膀,给你带来无限的惊喜。希望同学们以后,多发掘自己的想象思维,让你的文章能处处开花。

这样,一首诗咱们学习完了。通过学习,同学们是不是有这样的体会:读诗不仅要看到诗表面的字眼,更应该从深层次里进行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有什么样的技巧,采用什么样的手法等。你能从中挖掘到的东西越多,你的收获就越多,更能提高你的写作能力。

通过我们共同的学习,不知道是否对同学们有些启发。还是希望同学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多读、多思考,或许在不经意间,你会在书海中采撷到一朵美丽的小花,一只多彩的贝壳……或许有更多的惊喜等着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