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其他 > 穿越必备:白话明季北略那点事 > 第10章 沈阳陷、辽阳陷

穿越必备:白话明季北略那点事 第10章 沈阳陷、辽阳陷

作者:明溪漱石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06-06 14:11:53 来源:书海阁

沈阳陷

明朝总兵贺世贤驻守沈阳。正月时,后金军队数万骑兵抵达浑河,黄昏时分传来报告,敌军已接近渡河,即将靠近沈阳城池。贺世贤闻讯大惊,急忙在城墙垛口间储备火药,登上城楼查看敌情,发现敌军距离城池四里之遥。他下令发射火炮,然而,尽管火炮轰鸣,却未能伤及敌军一兵一骑,火药就已经耗尽。片刻之间,敌军已经将城池团团围住。次日,副总兵尤世功率领一万兵马出城迎战,虽然杀伤了敌军大半,但最终还是被迫撤回。此后,贺世贤坚守城池,不再出战。

此时,辽东经略袁应泰接到战况报告,派遣参将王世科率领五千人马前往支援。然而,敌将哈都率军击杀了王世科,导致其所率部队全部投降。敌军围城十日后,成功攻破沈阳北门。贺世贤见状,打开西门,单骑逃离。他逃至双溪时,遇到李永芳率领的五百哨骑侦察兵,最终选择投降。贺世贤与李永芳共乘一马,一同进入已被敌军占领的沈阳城。敌军任命贺世贤为后金副总兵。

沈阳陷落之后,后金将此城设为都城,并称之为“沈京”。

辽阳陷

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三月二十日,辽阳陷落。在此之前,辽东经略袁应泰得知沈阳陷落的消息后,便与巡按御史张铨、分守道官员何廷魁、监军道官员崔儒秀等人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应对。这时突然传来后金军自四里铺逼近的报告,袁应泰立刻命令总兵侯世禄率军迎敌,他遭遇了哈都、哈真两名敌将的联合进攻。双方从中午激战至傍晚,胜负未分,侯世禄决定收兵,撤至东山驻扎。敌军趁夜色攻击小西门,袁应泰命令发射火器抵抗直至天亮。敌军虽伤亡众多,但明军火器也已耗尽。袁应泰又令监军牛维曜从小南门出辽阳城援助侯世禄再次出击,牛维曜在战斗中中箭,导致部队溃败。侯世禄抵挡不住,也只好撤退。

袁应泰、张铨、何廷魁、崔儒秀在城楼上目睹战况,深知事态危急,袁应泰说:“我奉朝廷之命专征辽东,本想恢复失去的疆土,报效朝廷,安抚百姓,无奈天意如此,使得谋臣无法定策,勇将不能建功,辽阳城危在旦夕。如果退守河西,我不仅无颜面对皇上,也愧对诸位将士。我愿交还皇帝赐予的尚方宝剑,以身殉国。诸位没有在外统兵作战的责任,应当迅速离开城池,尽快采取行动收拾残局,退守至河西地区,制定长远防守计划。”张铨等人表示:“我们皆受国家厚恩,如今正是国家危难之时,理应舍身报国。愿追随大人,死后化为厉鬼也要继续抗击敌人。”

话音未落,四面传来敌军攻城的消息,众人分别坚守各城门。不久,小西门起火,后金军已经登上城楼。小南门内有叛军接应打开城门,敌军大批涌入。袁应泰在东城楼上向皇宫方向拜别,然后拔剑自刎。崔儒秀也自缢身亡。张铨坚守北门,看见李永芳攻城,大声斥责其背叛国家、忘记君恩的逆贼行径。李永芳假装听不见,厉声催促后金士卒加紧攻城,很快城门被攻破,张铨在城楼上仍骂声不绝,直至被敌军杀死。全城大火四起,哭声震天。何廷魁回到官署,与妻子、两个女儿一起跳入花园井中自尽。

附记:

辽阳生员杨某于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任松江总督,一次与无锡进士刘果远宴饮,观赏戏曲表演。酒酣之时杨某拍案叫道:“这拍板唱错了。”刘果远问:“大人也精通音律吗?”杨某回答:“我的命也是因此才得以保全。当初辽东陷落时,敌人担心百姓因贫困而生乱,先将贫民尽数杀害;两年后又担心富人聚集造反,于是再次将富人全部杀掉。只有四类人未被杀。一是皮工,能快速做鞋子的不杀;二是木工,能制作家具器物的不杀;三是针工,能缝制皮衣帽子的不杀;四是优伶,能演唱汉曲的不杀。唯独想要杀掉读书人。那时我为了在科举考试中获取功名,整日闭门苦读,故而面色白皙。后金军捉住我后问我是不是读书人,我回答说不是,我是唱戏之人。对方说那你一定会唱戏,让我唱一首听听。于是我唱了一曲四平腔,才得以被释放。”杨某说完这段往事,就在宴席间亲自敲板唱了一曲。

译者注:1.原文记载的明将贺世贤叛变后金,系作者计六奇根据当时的一些史料记录。按照后世编撰的《明史》列传第一百五十九卷记载,贺世贤、尤世功皆在沈阳之战中战死。

2.沈阳与辽阳的相继陷落,是中国明朝末期东北地区局势剧变的重要节点,标志着后金势力崛起并逐步蚕食明朝领土,影响了整个明清交替的历史进程。

沈阳之战中,贺世贤虽然顽强抵抗,但由于火器短缺、援军失利等因素,最终不得不弃城而去,反映出当时明朝边防力量在面对新兴的满洲骑兵冲击时,既有战术层面的被动,也有战略资源配置的不足。而贺世贤的投降,揭示了个人意志与忠诚在生死存亡关头的脆弱性,同时也折射出晚明士绅阶层在民族大义和个人命运之间的挣扎。辽阳的陷落则尤为惨烈,袁应泰等一众官员誓死抵抗,表现出了忠贞不屈的精神风貌。袁应泰以身殉国,体现了古代士大夫“杀身成仁”的高尚品格,而张铨等人壮烈牺牲,更是突显了明朝官员在国破家亡之际的悲壮情怀。

然而,从军事角度来看,袁应泰的指挥调度和决策过程中存在问题,如未能有效利用火器优势,未能合理调度兵力,以及面对突发战况时的应对乏力,最终导致了辽阳失守。

这两座城市的陷落,不仅是军事斗争的结果,更是明朝内部制度弊端、军队战斗力下滑、财政困境以及民族政策失误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的集中体现。假设明朝能够在当时及时调整国防战略、强化边防力量、改革军事体系、提振士气民心,或许能避免或延缓这一系列的失败,进而影响整个历史格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