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其他 > 穿越必备:白话明季北略那点事 > 第137章 李自成决河灌汴梁

开封,古称大梁,地处九州交通要冲,地域位于华夏腹地,是水上与陆地的重要交汇点。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五子初封吴王,封地在钱塘,不久改封至此,成为周王。之前,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二月十二日戊午,李自成集合众多贼寇围攻开封,挖地道猛烈进攻,连续七昼夜不停歇,巡按高名衡带领司道官员坚守城池,但由于军饷短缺,形势十分危急。此时周王毅然拿出库中五十万两银子,购买米麦供应守城官兵,并悬赏重金招募勇士,每击杀一名贼寇者,赏赐五十两银子。官兵和民众奋起反击,贼军被迫后撤。此时河南巡抚李仙风率领军将抵达,成功击退开封的贼寇,开封之围得以解除。然而,之后李仙风与高名衡之间互相指责,朝廷下令逮捕李仙风,李仙风自缢身亡,随后任命高名衡为河南巡抚。

同年十二月,李自成再次围攻开封,高名衡与推官黄澍、总兵陈永福、游击将军左明国等人协力防守。周王在城头上储备大量银子,悬赏丰厚,捉住一名贼寇者赏百两银子,斩杀一名贼寇者赏五十两银子,对战死者的家属给予抚恤,受伤者根据伤势轻重分级补偿。李自成连日攻城,并亲自率众在承明门炫耀武力,陈永福号称神射手,从城上射中李自成左眼,差点使其丧命,自此贼军停止进攻,转而屯兵朱仙镇,并与丁启睿、左良玉等明军交战。

崇祯十五年壬午(公元1642年)四月二十四日癸亥,李自成再次进攻开封,鉴于此前两次未能攻下且损失惨重,他改变策略,围而不攻,意图困死城中守军。五月,李自成攻陷了开封县和亳州。六月,朝廷任命侯恂以兵部侍郎的身份总督援军,对贼军发起讨伐,并与孙传廷一道援助开封。七月,因开封长时间被围困无法解救,朝廷暂停了河南的乡试。至八月,开封城内粮食耗尽,出现人相食的惨状。与此同时,另一股起义军领袖罗汝才同样粮草殆尽,谋划迁移,李自成分粮资助他,并约定破城后将开封东部区域划归罗汝才,罗汝才因此留在了开封附近。

九月,李自成将黄河挖决堤水淹开封城,水势如同山岳般屹立,河水骤然上涨一丈之高,城内几十万军民因此溺毙,周王府邸也已被淹没,周王及其眷属和儿子诸王在城头上露天栖息七日夜,督师侯恂率水军前来迎接周王。二十三日庚寅,总兵卜从善率水师来到开封城,推官黄澍用木材扎成木排,陪同周王趁夜渡过堤口,成功避开洪水,才避免淹死。开封城美丽富饶,在中原地区首屈一指,引来贼寇觊觎。他们曾三次攻打开封,损失兵马无数,对这座城市怀恨在心,一直策划用水灌城。但考虑到城中堆积如山的财物和无数女子,贼寇始终犹豫不决。直到这次决堤黄河,城中百姓大多溺水而亡,沦为水下冤魂。黄澍因守城有功,被朝廷授予御史之职。传闻称,李自成决堤灌城时,城中官员也曾试图自行开凿堤坝引水自救,导致开封城最终陷落。高名衡等人乘船突围,皇帝念其防守辛苦,未加深究,仅罢免了他们的官职。

高名衡,字平仲,号鹭矶,山东兖州府沂州人,崇祯辛未年(公元1631年)进士,曾任如皋知县,后调至兴化,又考选为云南道御史,巡按河南。崇祯辛巳年(公元1641年),李自成攻破洛阳,占领汝郏,乘胜进军开封。自二月十二日至十八日,李自成率军连续七天七夜权力进攻开封,高名衡多方抵御,成功逼退贼军,皇帝赞赏其才能,任命他为佥都御史,巡抚河南。同年冬天,贼军再次围困开封,高名衡坚守一年多,直至开封沦陷,他才渡河北逃,贼军撤离后,他获准回乡。

崇祯癸未年(公元1643年),北方清兵攻陷沂州,高名衡与其妻不屈反抗,最终壮烈牺牲。虞山的钱谦益为他们写下《三良诗》以示哀悼,诗中所说的“三良”,即汪乔年、段增辉和高名衡三人,他们都是钱谦益的学生。

黄澍,字仲霖,浙江钱塘籍,南直徽州休宁人,崇祯丁丑年(公元1637年)进士,被授予开封推官。当贼军围攻开封,大水涌入城中时,黄澍正在衙署中,忽然接到报告城内发大水,他看到时水势已逼近办公桌下。他大惊之下急忙登上高地,眼看城池即将被淹没,便告知周王必须扎木筏方可脱险,周王因此得以逃生。周王对此深感感激,黄澍也因此得以晋升为御史。

张民表,字林宗,是河南中牟人,其父为张孟男(万历朝名臣、清官,死后朝廷追赠为太子太保)。他在万历辛卯(公元1602年)参加科举考试,成为举人,但多次参加进士考试均未能及第。张民表家中藏书数万卷,亲手校订整理。他喜好诗歌和草书书法,乐善好施,广结朋友,因此家庭逐渐衰落。他常常前往中牟,在城郊南陂泛舟,每当有宾客来访,总会热情邀请一同游乐,每天都沉浸于饮酒作诗的欢乐之中。他头戴高高的帽子,腰系两条飘带,带上绣有苏东坡诗句“半升仅漉渊叨酒,三寸才容子夏冠”,每天都在陂头的老杏树下畅饮至醉。崇祯壬午年(公元1642年)壬午年,贼寇围攻开封,张民表劝导当时官员,秘密传令左良玉迅速赶往开封,在北城之外布阵,开通黄河一线作为运粮通道,并主张让总兵陈永福在城外布兵,严禁进入城内,以免城中粮饷耗尽,导致军民力量都一同枯竭,但这些建议均未被采纳。开封城被围困五个月,张民表日夜守城,当洪水灌城时,他背着祖先的牌位,怀抱三尺多高的诗文稿件,登上木筏,由于求筏者众多,他不忍拒绝,不断调整木筏位置。木筏下沉后,他又转移到屋顶避难,依靠绳索与其他人相连。然而,张民表年事已高且缺粮,经过长时间挣扎,最终在洪水泛滥中不幸遇难,享年七十三岁。他的次子张允隼与其他弟子、文士一同遭遇了这场灾难。长子张允售游泳至西城,请求救助父亲,不幸遇到贼军,在骂贼中英勇牺牲。幼子张允隹依靠一块浮木,在老仆妇的帮助下在屋顶度过两日两夜。老妇因饥饿欲吃掉他,紧急时刻,他抓住浮木顺流而下,最终被人搭救上船。张民表的学生周亮工找到了他,并把他带回家照顾。张民表的遗骸由高名衡找到,葬于了柳园。中牟县隶属开封府管辖。

周王慷慨解囊,以金银奖赏士兵,成功凝聚力量保住了城池,验证了“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道理,这一点比那些拥有千万财富却拱手送给贼寇的秦、楚二王明智得多。而周王之所以这样做,并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他具有明智的洞察力和决断力罢了。城墙一旦陷落,自身生命都无法保证,更别说家中财富了。城池若能保住,何愁没有财富?这比那些在守卫库房时却行偷盗之事的人(只顾眼前利益)高明多了。

自贼寇作乱以来,无数百姓惨遭杀害,其中最为惨烈的莫过于张献忠屠戮武昌以及李自成导致的汴梁水灾。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最重要的基础是得到人心。然而,张献忠和李自成的所作所为,只不过与历史上的黄巢、赤眉之乱类似,他们的行为已经完全失去了天意和民心的支持。这样的暴行之下,怎能不迅速走向灭亡呢?据说李自成眼部曾被箭矢射中,箭头牢固嵌入,几乎不可拔,每逢阴雨天气就疼痛三天不止,而且每与女子同床,就会出血不止。李自成眼部受伤与张献忠眉心中总是流出脓液,这些都似乎是上天对他们嗜杀行为的惩罚,他们的生存已是岌岌可危!

有一位来自开封的客人告诉我:开封城周长四十里,规模堪比南京城,而周王的王府在府城东南十余里处设有外罗城,内部则有两座紫金城。王府宫殿的屋顶都铺有琉璃瓦,后面有座牟山,形似皇家宫殿。清朝初年,这里被废弃改建为贡院,原来的殿宇砖块被拆除用于建设新城,王府门前曾有一对高达八尺左右的石狮,现已埋没在泥土中,仅能看到部分狮耳。开封旧城四周被泥沙淤积,城墙轮廓变得低矮。清朝时期在原有城墙的基础上加筑了新城,显得更为高峻。然而,自从流寇决堤黄河以来,开封一带变得荒凉萧条。城内房屋一半为茅草屋,一半为瓦房,而在乡野地区,瓦房则是寥寥无几。

也有人说,开封城陷落后,几乎成了空城,有旅人路过汝宁府固始县,走了六天也没见到一个人,路上杂草丛生,行人担忧的不再是盗贼,而是狼群袭击。行人们每人携带一根柳木棍防身,据说在河流对面曾有数百只狼,人们虽害怕,但狼群也畏惧木棍,不敢过河。

有一位来自无锡的戏曲演员曾在周王府中演唱戏剧,亲身经历过水患,他逃回家后描述,当洪水涌进城内时,很多百姓不幸丧生,只能挤在城墙顶部求生。由于长时间断粮,城墙上甚至出现了贩卖人肉的现象,连续持续了三十天,周王下令禁止这种残忍行为。有一人腰间藏着一些如铜钱大小的炊饼,私下售卖每饼可换银一钱二分,甚至连水面漂来的苔藓植物都被饥饿的人们争抢食用,有的人因此存活了下来,有的人嚼食布料活命,而吃了纸张的人则必死无疑。当时,有一位富有人家,眼见洪水汹涌而来,急中生智,用两根巨大的房梁以及粗厚的绳索紧紧捆绑结实做成筏字,将轻便值钱的宝物系在筏子下方,自己则携带干粮,爬到筏子之上,随波逐流,历经一千多里的路程,终于幸存下来。李自成决堤黄河,导致八百里范围内生灵涂炭,死亡人数不计其数。如此残暴的行为,还能指望成就什么大业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