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其他 > 穿越必备:白话明季北略那点事 > 第20章 移宫一案

穿越必备:白话明季北略那点事 第20章 移宫一案

作者:明溪漱石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06-06 14:11:53 来源:书海阁

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八月初一日,光宗皇帝朱常洛登基成为皇帝。当时杨涟在兵科任职,曾近距离觐见先帝,发现皇帝并无病态。然而,八月初四日便传出皇帝身体不适的消息,到初八日病情又加重。八月十一日,皇帝坚持要接见群臣,但其面色和精神状态已经明显令人骇然。当时京城中流传着某日郑贵妃进献八名美女侍奉皇帝,导致皇帝病情加重的说法。郑贵妃经常常伴皇帝左右,还命宫内太医崔文升为皇帝进献药物,而这药实际上是一种腹泻药剂。皇帝服药后,一昼夜内腹泻近三、四十次,身体极度虚弱,只能躺在床上。郑贵妃(已故万历皇帝的妃子)和皇帝妃子李选侍每天以探视为名,伺机接近皇帝,并谋取了一道封为太后的诏令,命内阁首辅方从哲前往礼部传旨,礼部侍郎孙如游上疏皇帝请求收回成命。当时杨涟代理礼科印务,本打算就此上疏论事,但门人徐养量劝止了他。

到了八月十四日,郭、王两位外戚皇亲遍访朝廷各部门,哭诉宫中的危急情况,认为皇帝生命垂危,而郑贵妃与李选侍每日围在皇帝身边,一个图谋成为太后,一个图谋成为皇后,并企图说服光宗皇帝的儿子熹宗皇帝依附她们,还想逼迫光宗皇帝下旨封郑贵妃为太后。

此时,这两名妇人几乎将两朝皇帝玩弄于股掌之间,其他宫人侍女均无法接近皇帝。同时有传言熹宗皇帝时常向人哭泣,说他的父亲光宗皇帝原本身体健壮,如今却被这些下人摆布成这样,不知该如何是好。八月十五日,御史左光斗召集会议,提议各位大臣与郑贵妃侄子郑养性商议,恭请郑贵妃搬离乾清宫。

八月十七日,皇帝召见内阁、六部、科道官员入宫,说自己多日无法入睡,每日只能吃下一小碗粥。八月十九日,杨涟与其他大臣再次入宫问安,得知皇帝头晕目眩,身体虚弱,已无法行走。八月二十二日,大臣们再次入宫,皇帝说他在东宫时饮食失调,直到四、五月份才痊愈,登基后政务繁忙,又未能好好休养,如今病情加重,服药无效。阁臣刘一燝、孙宗伯提到封李选侍为皇后的问题。皇帝说:“这件事我考虑很久了,李选侍给我生了不少孩子,也服侍我许久。”八月二十六日再次召见群臣时,皇帝的声音仍然洪亮。八月二十九日甲戌那天,皇帝又召见群臣,说:“我难以处理好国家的诸多事务,希望你们能尽心尽力为我分忧,替我辅佐皇长子成为像尧舜那样的明君。我的陵寝非常重要。”大臣们一起回应说:“皇帝您万寿无疆,不必这么早就考虑这些事情。”

这时,帷幔内一个小宦官悄悄靠近皇帝耳边说话,皇帝挥手示意他不要出声,忽然一个穿着红衣服的妇女伸出手,从光宗皇帝前面夹持熹宗皇帝离开,两人之间发生了一阵短暂的争执。熹宗皇帝被留在帷幔之间一会,仿佛又被人推了出来,脸色苍白。熹宗皇帝愤怒地对光宗皇帝说:“皇爷爷(光宗皇帝的父亲万历皇帝)当时想要封郑贵妃皇后时,我们当时替您着急,也许是错了。”当天皇帝一共召见了大臣三次,并赐给他们酒饭。李可灼随后想皇帝进献了药物。

九月初一乙亥五更时分,皇帝驾崩。杨涟跟随大臣们急忙赶到干清宫,守门的人用力阻挡,坚决不允许他们进入。杨涟大声呵斥:“你们这些奴才,皇帝召见我们来,现在他已经去世了,皇长子年纪还小,你们却堵住门不让宰相辅臣进来,到底有什么企图?”守门的人这才让开,他们得以进入宫中哀悼皇帝。他们请求觐见熹宗皇帝,但熹宗皇帝迟迟没有出现,反复请求后才得以见到。大臣们看到后就齐声高呼万岁,并请求在初六这天吉利的日子举行登基大典。他们先按照熹宗皇帝的旨意来到干清宫门口,又请求熹宗皇帝前往文华殿。熹宗皇帝在那里接受了群臣的三呼之礼,然后群臣引导他来到了慈庆宫。群臣很快向熹宗皇帝奏报完毕,宫中的内侍便拥簇着熹宗皇帝前行,并由刘一燝捧着熹宗皇帝的左手,英国公张惟贤捧着熹宗皇帝的右手。刚走到中宫,魏忠贤及阉党等人从寝阁内出来大声喊道:“你们要把小爷带到哪里去?”,并急忙请求熹宗皇帝回宫。熹宗皇帝有些害怕,他们就试图夺走熹宗皇帝。

八位大臣大声喝斥说:“简直是胡说八道!殿下是我们所有人的主人,我们都是殿下的臣子,四海九州的臣民都是殿下的臣子,殿下有什么好害怕的!”大臣们簇拥着熹宗皇帝走过干清宫大门,让他面朝西坐下。诸位大臣纷纷叩头安慰熹宗皇帝,接着请求熹宗皇帝登上车驾,众人簇拥着来到文华殿,仍旧让他面朝西坐下,诸位大臣行五拜三叩头之礼。欢呼完毕后,众人护送熹宗皇帝进入慈庆宫。

刘一燝此时奏道:“干清宫尚未清理干净,请殿下暂时居住于此。待李选侍出宫后,殿下再返回干清宫。”杨涟走出与左光斗、太宰周嘉谟交谈,认为李选侍无恩无德,绝对不能让她与皇帝同居一宫,周嘉谟于是同意了移宫的提议。九月初四日得到皇帝要求移宫的旨意后,李选侍听从李进忠的谋划,执意要挟持皇帝、母子同住一宫,并且还想垂帘听政。此时一个内侍过来,杨涟忙问道:“选侍是否要移宫?”那人回答说:“别提移宫了。母子同住一宫好得很,为什么要分开住呢?李娘娘为此非常生气,今天请求小爷明确说明要同住,并且想要询问左御史,有人提到武则天是什么意思?”杨涟回答:“殿下在东宫时是皇长子,如今是皇帝。选侍并非太后,怎么能够命令皇帝呢?选侍应该顺应旨意移宫,日后我们会为她奏请封号。如果她抗拒不移,那就怒目相视吧。”那人回去后,传言说要到初九、十二日李选侍才会移宫。杨涟急忙催促内阁首付方从哲:“皇帝明日就要登基了,不能再住在东宫了,您应当立刻上书催促李选侍尽快移宫。”方从哲说:“等到初九、十二日也行。”杨涟说:“皇帝没有住处,如果现在入住干清宫,前日就因为李选侍在而被迫出宫,今日李选侍仍在而皇帝又入此宫,这和前日有何区别?”方从哲说:“就在东宫暂住一段时间也没关系。”杨涟说:“前日皇帝以皇长子身份入住太子宫,明日就要成为天子了,世间哪有天子逊让宫妃的道理?而且这干清宫自祖宗以来就是天子的居所,即使皇帝生母在,也应当居住坤宁宫,太后应居慈宁宫。李选侍是什么人,竟然占据干清宫不移?”

当时宫中太监有人说先帝曾经宠爱李选侍,应该宽容一些。杨涟反驳道:“诸位大臣都是受先帝顾命的,先帝自然是先顾及儿子,岂有先顾及宠妾的道理?就请李选侍到皇室宗庙前去说清楚,你是吃先帝饭的,还是吃李、郑两家饭的,现在把我抬去杀了算了。否则今日不移宫,我死也不出去。听说李进忠几乎把承应库的银子全部盗走了,看来他是打算把干清宫的所有宝藏都洗劫一空才肯罢休!”争论声传到皇帝耳中,皇帝派内侍传旨移宫,李选侍随即移宫,李进忠、刘逊、刘朝等人因盗窃藏宝被缉拿。第二天皇帝才正式入住干清宫登基,陕西巡抚奏报黄河连续五日清澈。

我考察过郑贵妃,她是个聪明之人,神宗皇帝非常宠爱她,她生下了福王。李选侍是郑贵妃一党,光宗皇帝也非常宠爱她。当光宗皇帝即位时,郑贵妃和李选侍向他进献了许多美女,导致光宗皇帝身体状况不佳。光宗皇帝去世后,李选侍依然居住在干清宫,想要与熹宗皇帝一同居住,并要求封为太后,垂帘听政。然而,杨涟、左光斗等人认为李选侍品德不佳,既不是熹宗皇帝的生母、嫡母,也不是养母,担心她会像武则天那样篡夺皇位,因此坚决要求李选侍离开干清宫,不能与熹宗皇帝一同居住。这个主张非常正确,但也显得有些激进,因此被朝廷中的一群小人所忌恨,他的祸端也由此开始。

译者注:1.移宫案是明朝末期的一次宫廷政治事件,发生于万历、泰昌两朝交替之际,围绕着李选侍(明光宗朱常洛的宠妃)是否应当迁出干清宫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此案在历史上备受瞩目,它不仅体现了当时明朝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也反映了明朝末期政治体制的深层矛盾与危机。

移宫案实质上是一次权力交接过程中遵循礼仪与法律规则的考验。李选侍拒绝搬离乾清宫,阻碍了皇太子朱由校(即后来的熹宗)顺利即位,这就涉及到国家最高权力的合法过渡问题。杨涟、左光斗等为代表的东林党官员积极介入宫廷事务,迫使李选侍移宫,显示出文官集团在维护皇权传承秩序方面的决心和行动力,但此举预示了未来阉党和东林党两大政治势力的尖锐对立。虽然此案本身并不是直接由党争引起的,但它在事后成为了党争的触发点之一,加剧了明朝朝廷内部的政治分裂。

移宫案暴露出明朝末期皇权衰弱,宫廷女性干政以及朝臣党争激烈等深层次问题,这些都反映了明朝政治体制的严重缺陷,为其后续的崩溃埋下了伏笔。它揭示了明朝晚期政治体制内部的深刻矛盾和危机,对于研究明朝晚期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