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其他 > 穿越必备:白话明季北略那点事 > 第207章 吴三桂请兵始末

吴三桂,字长白,祖籍高邮,户籍属辽东中后所,天生神力,无人能及。他的父亲吴襄,字两环,凭借武科举出身,官至都指挥使,镇守宁远,麾下有精兵四万,以及辽东民众七八万人,个个能征善战。其中,由彝族丁壮组成的突击骑兵数千人,更是勇猛无比,敌人往往望风而逃。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正月,朝廷调派吴襄进京,担任提督京营的职务。当初,朝廷商议撤除宁远守军,移防山海关,吴三桂与蓟辽总督王永吉、辽东巡抚黎玉田等人认为,由于辽东前后卫已经失守,宁远孤立无援难以坚守,建议将宁远的兵力和百姓撤回,进驻山海关,如此一旦京师遭遇紧急情况,支援部队可在短时间内抵达。皇帝将这个建议交给群臣商议,给事中吴麟征赞同撤离的便利性。然而,朝中对此意见不一,诸位内阁大臣尤其反对,认为无故放弃三百里防线,他们不敢承担由此产生的责任,于是此事暂时搁置。直到敌寇威胁加剧,朝廷才后悔未采纳原议,多次下旨要王永吉执行撤离。三月,朝廷封吴三桂为平南伯,征召其率兵入京救援。但吴三桂并未立即行动,直到三月初旬才率军离开宁远,带领宁远约五十万军民每日行军数十里。

十六日,吴三桂军进入关内,二十日抵达丰润,此时京师已被攻陷。得知变故,吴三桂在山海关驻军不动。此前,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春天,田贵妃之父田宏遇在南京游玩时,携带着着名歌妓陈圆圆、顾寿前往北方,田宏遇回京后不久病逝,吴三桂派人携带千金将陈圆圆赎回。李自成攻入北京后,刘宗敏拘捕了吴襄,并因搜寻陈圆圆不得,对其施以严酷刑讯。吴三桂闻讯后,更加积极招募士兵,兵力增加了七千人。三月二十七日,吴三桂率军全歼李自成守边的两万兵马,仅剩三十二人生还,贼军将领身负重伤逃回。此后,吴三桂占据山海关。消息传至李自成处,后者派遣降将唐通率军抵御吴三桂,并另派降将白广恩率军前往永平进行增援。

二十九日,李自成派唐通与文武官员四人,携带四万两银子犒赏吴三桂的军队,并带来吴襄的手书,劝说吴三桂投降。信中写道:“你凭借恩荫获得专阃之任,而非依靠多年征战立功,如今强敌当前,若无特别的恩宠激励,不足以吸引你归附。这正是管仲推行素赏之计,而汉高祖一见韩信、彭越便给予重任的原因。现在你整顿军容,按兵不动,让李自成的军队长驱直入,既无‘批吭捣虚’的智谋,又缺乏‘形格势禁’的力量,战机已失,天命难回,先帝已逝,你父又危在旦夕。唉!懂得时务的人,应当明白适时变计的道理。昔日徐庶离开汉朝归顺魏国,不能说他不忠;伍子胥背楚投吴,也不能说他不孝。但以两者相比较,做伍子胥难,做徐庶容易。我为你考虑,不如放下武器,背负棺材,现在就投降,不仅可以获得封侯的赏赐,还能保全孝子之名。万一你一味放纵怒火、轻视他人,毫无节制,以客军对抗主军、兵力少对抗兵力多的形势,固守坚城,一旦被全歼,你父无辜被杀,你也身败名裂,忠孝两失,岂不令人痛心疾首!古人云:知子莫若父,我不像赵奢那样,但恐怕你会步赵括的后尘。因此,为你着想,千万要慎重考虑。”这封信原本由牛金星所作,派代表吴襄的使者唐通送达。

唐通抵达吴三桂营中,说李自成对老总兵吴襄十分礼遇,期待将军你一同开创大业,成为开国元勋,并称前朝东宫太子安然无恙。吴三桂收到书信后勃然大怒,说:“逆贼如此无礼,我吴三桂堂堂男儿,岂肯降服这逆贼,受万世唾骂,忠孝不能两全。”吴三桂准备命令左右将来使唐通斩首,又说:“我忠不成忠,孝不成孝,有何面目立于天地之间?他欲拔剑自刎,被属下阻止。参将冯有威建议说:我们愿意拼死杀敌,现在不如先收下金银财字物,分赐给士卒,然后再起兵,使敌人措手不及,现在何必杀掉这个伪官?”

吴三桂采纳了这个建议,回复唐通时假装非常高兴,说愿意面见东宫太子后立即投降,并回复书信。李自成决定派定王前往,当日就派贼将带定王去唐通营。

此时洪承畴与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都已投降清国,吴三桂于是前往清国请求援军,清国皇帝同意了。四月初四辛酉,吴三桂攻破山海关,唐通投降。定王已抵达吴三桂军中,吴三桂给李自成发檄文,称必须见到太子后才会停止进攻,并给父亲吴襄写信断绝父子关系,信中写道:“不肖男吴三桂,泣血百拜上书。父亲大人膝下,儿承父荫,熟闻义训,得以侍奉军旅,日夜励志,希望能有机会报答圣恩。近期边疆形势紧急,宁远作为国家门户,几乎全部沦陷,儿子我正在努力恢复。我当时认为李贼虽然猖獗,不久就会被朝廷消灭,担心往返路途徒耗力气,结果两次错过重大时机,也因此导致父亲您被暂时羁押一段时间。没想到我国无人,众人望风披靡。父亲您身为御营督理,实力并不弱小,巍峨的京师城墙,怎么能在一二日内就失陷?致使儿卷甲奔赴关隘时,已经错过了时机,可悲可恨。听说圣上驾崩,臣民遭受侮辱,我不胜悲痛。还以为父亲您一向忠义,即使大势已去,也应该奋力一搏,誓不与贼共存,否则就应在宫阙前自刎,以身殉国,让儿身穿孝服,号啕痛哭,披甲复仇,即使失败也要以死相拼,这样岂不是我们父子忠孝两全?没想到父亲竟然忍辱偷生,甘心与贼为伍,既没有孝宽御寇的才能,又愧对平原骂贼的勇气。徐庶虽然软弱,但至少是为母亲而背弃汉朝,王陵、赵苞两位公卿,都是英烈之士。我父身为英勇的老将,赫赫有名的王臣,反而不如巾帼女子;父亲既然不能做忠臣,儿又怎能做孝子?儿与父诀别,就从今日开始。父亲你不能早日对付贼人,现在 即使贼人将父亲置于砧板之上,以此引诱我吴三桂,儿也不会顾惜。儿吴三桂再百拜。”初九丙寅日,李自成收到吴三桂的信,大怒,立即处决吴襄全家三十余口,并下令亲自征讨吴三桂。十三日庚午,李自成与刘宗敏、贼军九大将领等率领四十万大军,号称八十万,出京前往山海关,一路上行军七百里。吴三桂闻讯后,痛哭誓师,决心消灭贼军,军队士气大振。

当时李自成的前锋四万人率先抵达山海关,与吴三桂进行了十三次交战,双方互有胜负。十五日壬戌,李自成到达密云。十七日甲戌,李自成主力抵达永平,吴三桂兵力较少,与李自成对峙,从早到晚忙于战斗,无暇吃饭,于是他在关外布置了空营,让百姓装扮成士兵,手持旗帜和鼓守卫,自己则秘密带着士卒入城用餐。不久,李自成逼近吴三桂的外营,将营中的老弱全部杀死,长驱直入城下,包围数圈。接着从门西的一片石,出关东突外城,逼近关内。吴三桂见李自成势大,感觉难以抵挡。他之前已经向满洲请求援兵,此时援兵终于赶到。

清国的九王爷多尔衮(在九大贝勒中排行第九,时称九王爷),也是摄政王,已经与英亲王阿济格、裕亲王多铎率领十万大军,准备进入关内,途中遇到吴三桂的使者,顿时心生疑虑。他们商量说:“难道吴三桂知道我们要南下,故意设下这个陷阱吗?况且我们曾经三次围攻他,都不能轻易攻克,李自成一举就破了他,其智勇必定大大超过我们。如今李自成亲自率大军前来,志向不小,莫非是乘胜准备攻占辽东吗?不如分兵固守,观察动静。”于是停止前进,驻扎在欢喜岭,高举旗帜,让士兵休息,同时派遣使者前往吴三桂营中探查情况。

吴三桂再次派遣使者前往清军请求援助,多尔衮仍然不信。吴三桂请求了三次,多尔衮才相信,但援兵仍未立即出发。吴三桂先后派遣使者在路上相望,往返八次,援兵才全部到达,共有十四万骑兵。吴三桂知道清兵已经在关外,于是突围出外城,疾驰进入清军兵营,拜见多尔衮,自称臣子,并向多尔衮跪拜。双方以白马祭祀上天,建立盟约并许下誓言,率大军入关。

多尔衮率领重兵居于后队,英亲王阿济格负责左翼,统领二万骑兵从西水关进入;裕亲王多铎负责右翼,也统领二万骑兵从东水关进入。于是,吴三桂再次进入关内,抛弃了百姓,打开城门迎接清军。但由于战期紧迫,吴三桂的士兵们还没有剃发,担心无法辨认,半夜时分,秘密命令军士将白布撕成三片,宽如三指,缠绕在身上作为暗号,但因布料不易分辨,于是改用裹脚布(可能为蓝色)撕成三条,作为标记。清兵见到三指布条的,就知道是己方士兵,就不会杀掉。之所以用三数和白色,取意于吴三桂和长白山士兵的丧服装束。然而多尔衮很有谋略,不愿先与李自成轻率交战。十九日丙子,多尔衮让吴三桂作为前锋,与李自成在关内的一片石展开大战,一来观察吴三桂的忠诚与否,一来试探李自成的强弱,想要坐收渔翁之利。直到日暮时分,多尔衮才相信吴三桂的诚意。

二十日丁丑,吴三桂、李自成两军再次交战,战况激烈,多尔衮派遣数万铁骑,以白标为标识,绕至吴三桂军的右侧,势不可挡。当时李自成随同数十骑,挟持明朝太子登上庙冈观战,有僧人进言:“这不是吴三桂的军队,一定是清兵。”建议李自成军队赶快躲避。不久,李自成看到白标清军如风发潮涌般席卷而来,所到之处,闯军无不溃败。闯军大败后,李自成狼狈逃窜,尽管刘宗敏勇冠三军,也身中流箭,身负重伤返回。

当时闯军攻入京城后,任意奸淫抢掠,人人怀揣大量财物,丧失斗志,因此大败。战场上尸体遍布八十余里,马无立足之地,丢弃的辎重不计其数。吴三桂军检查贼兵尸体,发现其中藏有数十两银子,还可以私自取走,但超过百两银子就不敢私藏,必须上交给军队。这是因为怕士兵怀里藏金过多,就不愿意拼死作战,而只想着逃跑。

二十一日戊寅,李自成在永平驻军,吴三桂派人议和,并请求交还明朝太子。李自成命令张若麒带着明朝太子前往吴三桂军中,双方约定停战。吴三桂同意议和,约定李自成撤军,迅速离开京城,吴三桂将拥戴太子即位。李自成要求对方按照约定行事,双方盟誓后,李自成率军返回,吴三桂则按兵不动,因此李自成得以顺利撤退。

二十六日癸未,李自成回到京城,吴三桂将定王留在永平,专程护送太子整军前行,一路上发布檄文,秘密告知远近各地城池相关情况。李自成听到消息后,将崇文、宣武门外的百姓赶出,拆毁民房,牵走牛马。

二十七日,吴三桂派人将檄文送到京城,声称反抗贼寇的义军即将进城,所有臣民应先为先帝服丧,准备好迎接太子。三十日丁亥,李自成向西逃走。五月戊子日初一,皇太子身处吴三桂的军中,向京城中的官员和百姓传达谕令,要求他们各自保持整肃,平静等待。京城百姓得知后,非常欢喜,相互庆祝。吴三桂军队抵达榆河后,清**队命令他们西行继续追击贼军,吴三桂请求护送太子入城,清军主帅不许,吴三桂便连夜将太子送到太监高起潜处。有人说太子潜逃到民间,从小道被送到皇姑寺。西江米巷的商人共同出资为吴三桂家举办了丧事,每副棺材、寿衣各花费百两银子。

初二日己丑,吴三桂军队追击至定州、清水河下岸,斩杀贼将谷大成,贼将祖光先坠马摔断脚,李自成屡战屡败。京城百姓翘首期盼太子的到来。初三日庚寅,京城官员在朝阳门外迎接太子,有传言说太子已到,官员们纷纷俯伏在地,等到车驾出现,才知道并非太子,人们惊愕不已,纷纷退去。

快到达城门时,吴三桂军队前方开路的人看到京城城头上已经插满了白标。原来清国的摄政王多尔衮已经进入京城,住在武英殿。侍郎王鳌永进宫觐见,看到摄政王多尔衮与众人一同坐在地上,王鳌永悄悄退出。初五日壬辰,沈维炳、王鳌永、金之俊被授予官职,进入内宫,摄政王多尔衮命令官员们按照原职继续任职。大臣们又准备了劝进表,摄政王闭门不出,清国内院大学士范文程接待众臣。范文程笑着说:“这不是皇帝,我国的皇帝去年已经登基了,何来劝进之说。”于是传出摄政王多尔衮的命令,从初六日癸巳开始,为先皇崇祯帝在帝王庙设立灵位,举行哀悼仪式三天。随后讨论谥号和安葬事宜,商议采用隧道式安葬方式安葬崇祯帝,待丧事完毕后众臣削发以示哀思。礼部侍郎杨汝成说礼仪繁多,无法独自完成。摄政王多尔衮询问汉官中谁最贤能,沈维炳等人推荐李明睿,摄政王多尔衮立刻任命他为礼部左侍郎。李明睿以病为由推辞。摄政王多尔衮说:“你们的皇帝尚未安葬,明日就要让京城官民哭灵,没有神主牌怎么哭灵,没有谥号怎么书写神主牌。”李明睿听后悲痛万分。

摄政王多尔衮命令群臣在朝房讨论谥号,最终决定将先帝追谥为怀宗端皇帝,周皇后追谥为烈皇后,将他们神主牌位安奉在历代帝王庙。初六日至初八日三天,京城百姓痛哭流涕,如同失去父母。随后命令修建陵墓,众人认为田皇妃的坟墓宏伟壮观,李明睿将先帝安葬在中台,周皇后位于左侧,田皇妃位于右侧。《甲乙史》记载:初五日,庶吉士高珩、李呈祥拜访王鳌永讨论谥号,王鳌永说:“今日该做的事情已经做了。”高、李出城后就被劫持,滞留在通湾。范文程召集词林官,只有高尔俨应召,负责编纂崇祯史。高尔俨说:“詹翰一体,请他来。”第二天,何瑞征等人全部入宫,杨昌祚、林增志以自己受重伤请假,范文程表示同意。

范文程是上虞人,沈阳卫籍,他的祖父范鏓曾任兵部尚书。自沈阳陷落后,范文程历任官职至此。他每天坐在午门右侧处理政务,已经逝去的前朝学士倪元璐的家人,呈上请求扶柩回籍的文书,范文程派官员拿着令箭护送他们到了通湾,倪夫人乘坐轿子出城,如同在旷野上见到亲人般激动。

吴三桂追击李自成至保定,大败贼军,次日追至定州,夺取了贼军的大量驼马。又过了三天追到真定,将贼军赶出关外。李自成出关后,整顿队伍向西行进。

初六日癸巳,北京开始举行为先帝哀悼的仪式,五城御史监督各项礼仪。曹溶等五人因为摄政王有“照旧”的命令,此时如同真正履职的官员。朱朝铄是宗室子弟,他此时收到的书信上称 ,顺治元年,根据清国圣旨,像熊文举、杨枝起、朱徽等已经投降李自成贼寇的人,都应按照规定参加对崇祯皇帝的哭吊仪式。

五月初七日甲午,清国封吴三桂为平西王。杨仕聪的家眷逃出京城北城,他的门生方大猷派家丁护送。方大猷是蓟州监军,随吴三桂投降大清,现驻守通州。十一日戊戌,清国命令清空京城的一半用来驻扎军队,并将百姓全部驱赶出城。从此以后,京城内外的官员百姓都剃发易服。自洪武戊申年()至此,明朝共延续了二百七十八年。

钱士馨(又名钱甹只,明末文人,着有《甲申传信录》)说:“陈沅(陈圆圆)身价千金,都是官府敲诈勒索百姓的血汗钱。”清军是凭借李自成杀害吴襄全家的后果,才不费吹灰之力就轻易夺取了明朝江山。陈圆圆难道真的这么倾城倾国吗,竟然只是区区一个妇人的缘故,就使得吴三桂忠孝之道两度丧失?”

我考察吴襄被杀的情况,有的史料记载为李自成得到一封书信后,杀掉了吴襄的家人并将吴襄押往东方,等到李自成战败后,李自成砍下吴襄的首级,悬挂在高高的旗帜上,然后率军撤退。如此看来,吴襄在战争开始时尚未被杀。然而,如果李自成刚刚战败就杀害了吴襄,吴三桂又怎么会忍心派人与李自成议和,这是不可信的第一个理由。另一种说法是,李自成回到京城后,听说吴三桂向四方发布檄文,才杀掉吴襄,也就是说吴襄被杀是在议和之后。那么,在议和期间,吴襄还在李自成手中,吴三桂为何对此毫不提及,而且也没有听说有关人质交换的任何消息,这是不可信的第二个理由。史书及流传的传闻都记载李自成最初出兵时就杀害了吴襄,这似乎更接近事实。

译者注:1.原文中的“韦孝宽”,字敬远,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南北朝时期着名将领,一生征战,屡立战功,尤其善于守城,被誉为“北朝第一名将”。

2.原文中的“祢衡”,字正平,东汉末年平原郡般县(今属山东乐陵西南)人,机智过人,能言善辩,性情刚毅耿直,曾经将全身衣服脱光,痛骂曹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