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其他 > 穿越必备:白话明季北略那点事 > 第209章 殉难文臣

穿越必备:白话明季北略那点事 第209章 殉难文臣

作者:明溪漱石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06-06 14:11:53 来源:书海阁

殉难文臣

范景文(十九投井)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甲申三月十九日丁未,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祯皇帝(谥号为烈皇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身亡,殉国的文臣共有二十一人。其中,内阁中仅有范景文(谥号文贞)一人。

范景文,字梦章,号质公,出生于河间府吴桥县。其父范永年曾任南宁太守,在乡里以仁德着称,被称为“佛子”。范景文自幼端庄稳重,品行醇厚谨慎,读书时便以天下为己任,于万历四十一年癸丑科(公元1613年)考中进士,刚开始任东昌府推官。他在衙门前悬挂“不接受请托、不收受贿赂”的匾额,广受赞誉,被誉为“不二公”。他任职期间审理案件公正无私,多有冤狱得以平反。当时正值大饥荒,他提出救灾政策,亲自参与赈济灾民,救助了成千上万的百姓。

己未年(公元1619年),他升任吏部稽勋司主事,庚申年(公元1620年)代理选事,历任文选员外、验封郎等职。明光宗即位后,短短十日内,他所推荐提拔的官员均为先朝老臣,被世人视为“威凤祥麟”。天启四年甲子(),魏忠贤窃取朝政大权,他上疏请求清理仕途小人、培养士人节气,强调天地所孕育的人才,应当被天地所珍视,朝廷所授予的官职与荣誉,应当被朝廷所守护,对于天下万世的是非评判,应当由天下万世共同承担并遵循。他言辞恳切,却遭到当时他人的忌恨。

内阁大臣魏广微(南乐县人)以乡里关系企图拉拢范景文,但始终未能成功。当朝廷按例推荐官员时,魏忠贤先授意各部堂大臣,想要铲除清流派的周忠毅、李忠毅等人,范景文坚决反对,毫不妥协。魏忠贤因此大为愤怒。不久,范景文借口生病辞官归乡,闭门谢客,视世间荣耀如浮云,但每当对时事感到愤慨时,便会怒目握拳击打案桌,痛心疾首。当时周忠介被捕关押在锦衣卫北镇抚司监狱,被诬陷贪污数千两银子,范景文倾囊而出,多方筹集资金为其偿还,希望能救他一命。虽然最后仍未能避免祸患,但范景文救人于危难、急公好义的事迹由此可见一斑。

崇祯初年,范景文被起用为太常寺少卿,不久出任中州巡抚。己巳(公元1629年)之变时,他不待朝廷诏令,主动率领军队勤王,解除了京师之围,升任兵部侍郎,镇守昌平。后来因事请假回乡,久居家中,直至升任南京兵部尚书,参与中枢机要事务。当时贼寇盘踞在英山、庐山一带,南京城局势危急,南京驻军虽有八万人,但真正能投入战斗的不足万人。他整顿军制,挑选家丁训练水军,操练火器,使部队面貌焕然一新。于是有了救援池州、救援滁州、救援庐州的能战之师。在江浦之战中,敌军夜间燃起烽火照亮江面,但终因畏惧他的军事部署,未能成功渡江。

范景文认为,不主动出击则无法有效防守,不守长江则无法保卫京师和皇陵,不守江北则无法保卫江南。他接连上疏数十篇,对战局的分析判断清晰明了。当时内阁大臣杨嗣昌(武陵人)因丧事未满三年而被皇帝强行起用,翰林院黄道周等人秉持道义,在朝堂上据理力争,结果遭到杖责贬谪。他上疏极力救援,称黄道周等人是国家难得的人才,启用尚恐太晚,弃之不用更是损失,推开树上的硕果,却只是叹息地抱住树木蔓藤,实在是令人惋惜。奏疏呈上后,皇帝大怒,将他削去官职,贬为平民。不久,皇帝又想起他,将他起用为东阁大学士。

甲申年(公元1644年),范景文被任命为内阁大学士。此时贼寇势力日益壮大,他忧心忡忡,夜晚时常痛哭。他认为,身为大臣,不能挥剑为天子抗击贼寇,即使死去也于事无补,但不这样做也无法报答皇帝万分之一的知遇之恩。三月十七日皇帝召见他询问对策,当时他已经绝食三天,泣不成声。等到京城沦陷时,众人都传说皇帝已经南下,他写下绝命诗,其中有“翠华迷草露,淮水涨烟澌”的诗句,随后在妻子陆氏灵前自缢身亡。家人赵兰芳就下了他,他又写下两首诗,其中一首写道:“谁言信国非男子,延息移时何所为。”他大声痛哭,向着皇宫的方向跪拜,悄悄来到龙泉巷一口古井旁自杀身亡。当时共有二十余名大臣以身殉国,他是最早自尽的一位,至死也不知皇帝已遇难的消息。他的妾室也随之自缢。南明朝廷追赠他为太傅,赐谥号为“文贞”,并将其的牌位供奉于旌忠祠的首位。他的诗歌风格古朴刚健,豪迈激昂,由于身处国家多难之际,诗中充满悲凉激愤之辞。他的诗集有《冰坚堂草》《列朝诗选本录》等几部。

有评论说:京城沦陷之时,位居内阁高位的大臣纷纷降敌,如陈演(四川井研人)那样的卑鄙小人无需多言,甚至有人(魏德藻)在殿试中被先帝钦点为第一名(状元),不到四年便升任宰相,理应感动朝廷的国士对待之恩百倍报答君主,然而在贼寇压境时却立刻屈膝投降,最终死于贼手。这种人对天子知人之明的损害实在太大了。若非范景文一人坚持不屈,以身殉国,岂不是让后世嘲笑崇祯皇帝在位时竟无贤良宰相辅佐朝政吗!

还有评论说:当时范景文并未得知皇帝驾崩的消息,却依然决定走上艰难的绝路。此时他如果以护驾为名逃走,或许还可以不死,但范景文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赴死,毫不犹豫。这是因为他早有以身许国的坚定信念。那些苟且偷生的人,有的原本也有以死明志的决心,但在关键时刻稍微犹豫了一下,结果后续就一直未能再下决心自尽,最终难免身败名裂。由此可知,那些决然赴死的人心中是没有遗憾的。成仁取义,原本就不是那些心存软弱、心怀私欲之人所能做到的。范景文以身殉国,其壮烈之举可与南宋的文天祥媲美,永载史册,流芳千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