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其他 > 穿越必备:白话明季北略那点事 > 第217章 刘理顺(十九日缢)

刘理顺,字复礼,号湛六,是河南开封杞县人。万历三十一年癸卯(公元1603年),他在乡试中中举,但此后十次参加会试均未中进士。人们为他命运多舛而惋惜,但刘理顺本人却泰然处之。直到崇祯甲戌年(公元1634年),刘理顺终于在会试中脱颖而出,考中进士,并在廷试中名列第一。起初,主考官拟定李某为状元,但崇祯皇帝亲自审阅刘理顺的试卷后,认为符合自己的心意,于是将他拔为状元,而李某则被列为第二甲第一名。人们都为刘理顺的成就而感到荣耀,刘理顺却说:“科举功名本就是读书人分内之事。过去宋朝的王曾(北宋名臣,曾任宰相)中状元,有人跟他开玩笑。王曾说:我平生志向不在于温饱。这次中举,我担心这只是开始,有什么值得荣耀的呢?”人们都佩服他的志向,认为他将来一定会有杰出的成就。

刘理顺初任翰林院修撰,丙子年(公元1636年)负责记录皇帝言行。己卯年(公元1639年)他担任福建乡试主考官,所选拔的士子大多是精通理学、道德修养深厚的人。过了一年,他升任谕德。癸未年(公元1643年)负责会试分考,录取了许多文才出众、品格高尚的士子。甲申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九日黎明,刘理顺入朝,宫门还未开启,大理卿凌义渠、侍郎吴履中赶到,告诉他贼兵已经攻入京城,他们面面相觑,惊愕不已。不久传来消息说皇帝已经驾崩。刘理顺抚胸痛哭说:“我刘理顺蒙受皇帝特恩选拔,却未能报效国家。国家走到今天这一步,我万死也不能赎罪。”他回到寓所,亲手在墙壁上书写:“成仁取义,孔孟所传。文信践之,我为什么不能吗?既然已经得到了朝廷的科举功名,现在怎么能苟且偷生呢?三忠祠内,我将无愧前贤。”他面朝北拜了两拜,自缢而死。他的妻子万氏、妾李氏以及儿子孝廉以及四个仆人都自杀殉节。还有一种说法是,他们家包括婢女仆人在内,全家十八人一同自缢而死。

刘理顺平素在家乡德高望重,当他高中状元时,乡亲们在门上贴出告示:“天从人愿。”当时,贼军中有许多来自中州(今河南一带)的人,有数百名贼军骑兵来到刘理顺的寓所,说:“这是我们的同乡杞县的刘状元,他在家乡做了很多好事,乡亲们都受到过他的恩惠。我们奉李将军(可能是李岩,同为杞县人)之命,特来保护刘状元,报答他的厚恩,他为什么要自杀呢?”他们下马痛哭,向刘理顺叩拜后离去。当时,为国殉难的臣子、为丈夫殉节的妻子、为父亲殉难的儿子、为主人殉节的仆人中,以刘理顺一家最为悲壮。南明朝廷追赠刘理顺为詹事府正詹事,谥号“文正”,追赠其妻万氏为淑人(朝廷对三品官员妻子的品级封号),他的妾李氏也一同被祀于旌忠祠。

我考察自宋、元以来,以状元身份死节的共有十人。其中,宋朝有何禀、文天祥、陈文龙三人,元朝有李黼、泰不华、李齐三人,明朝则有黄观、曹鼐、刘理顺、余煌、刘同升五人。侍中黄观在逊国(指靖难之役时,朱棣夺位)时自尽,曹鼐(谥号文忠)在土木堡之变中战死,刘理顺在甲申之变中自缢,浙江人左庶子余煌和江西人中允刘同升,也先后死于国事。这也是科举人才之盛,超越前代的现象。

余煌,字武贞,是浙江绍兴会稽人,天启乙丑年(公元1625年)高中状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起居注官。当时,魏忠贤正值权势巅峰,主持编纂《三朝要典》一书,余煌作为史官参与署名。崇祯年间,余煌历任中允、谕德直至左庶子。因早年与魏忠贤有关联的事迹,被当时舆论所诟病,未能得到重用。鲁王在浙东建立监国政权时,余煌被起用,任命为兵部尚书。后来清军南下,余煌不愿降清,投水自尽。

刘同升,字晋卿,江西吉安吉水人,崇祯丁丑年(公元1637年)科举高中状元及第,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之职。当时,内阁大臣杨嗣昌因父丧未满三年而被朝廷强行起用,崇祯皇帝决心消灭叛乱。刘同升与编修赵士春一道上疏弹劾杨嗣昌,结果双双遭到贬谪,刘同升被外放到福建任按察司知事,后官复原职,升任右中允,但其请求起兵抗击清军未被批准,最终在峡江自尽。余公煌与刘公同升二人的死,均发生在崇祯皇帝去世之后,由于他们皆是科举状元,所以在史书中连续记载。

在鲁王监国时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后来跳水自杀,在崇祯年间被任命为右中允,因上疏弹劾杨嗣昌夺情,被贬为福建按察司知事,后因抗清失败,在峡江自杀。这两位刘公都在崇祯以后为国殉难,因他们是状元出身,所以特别列出。

我的评论是:刘理顺可以说是自靖难之役黄观(字伯澜)之后的又一位杰出人物!如果不是因为他们同为状元,又恰逢国家巨变,他们一门忠烈,又怎么会如此相似!他们前后相距近三百年,取义成仁,如同出自同一道路。古人说:“非常之时,必有忠贞贤明之人。”这不正是说他们吗?臣子为国君而死,是忠;儿子为父亲而死,是孝;妻子为丈夫而死,是节;仆人为主人而死,是义。忠孝节义,汇聚于一门,可以说是盛大!也可以说十分难得!刘理顺又以状元及第的身份,集忠、孝、节、义于一身,尤其显得盛中之盛、难中之难。他的光辉事迹,将永载青史,万古流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