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其他 > 穿越必备:白话明季北略那点事 > 第220章 汪伟

穿越必备:白话明季北略那点事 第220章 汪伟

作者:明溪漱石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06-06 14:11:53 来源:书海阁

简讨汪伟,字叔度,号源长,是徽州休宁人。其祖先移居应天,是上元人。汪伟自幼才智出众,崇祯戊辰年(公元1628年)考中进士,被授予慈溪县知县之职。慈溪县地处山区,汪伟以廉洁公正、休息民力治理该县,政绩显着。当时,崇祯皇帝忧虑国家多难,而朝廷中可用之臣太少,应当储备文武兼备、能应对国内外安危的人才,为未来选拔高级官员做准备。于是,他下诏挑选政绩卓着的县令和司理,通过考核将其提升至中央任职。汪伟名列前茅,被补授翰林院简讨一职。当时有人羡慕他如同登仙一般快速提拔,汪伟却心存感激,决心报答崇祯皇帝的拔擢之恩和为国家破格用人的深意,更加刻苦磨砺自身能力,关心关注国家大事。

不久,汪伟被任命为东宫讲官。每当收到四方警报,他都抚胸痛哭。壬午年(公元1642年),流寇攻破荆襄地区,南京每天担忧受到波及。汪伟既忧虑国家命运,又挂念家乡安危,上书提出加强长江防务的建议。他指出,南京城周长百二十里,难以防守,只能依靠防守长江。敌人从北方来犯,淮河是屏障;敌人从上游而下,九江是屏障。因此,防御淮河就是防御长江,而防守九江就是防守南京。现在,淮河上有督抚史可法坐镇,是稳固的防线;九江一地地处长江汉江交汇处,他曾经考察过地形,发现武昌如同屏障般守护着九江,九江又如同屏障般守护着太平,而太平则如同屏障般守护着金陵,应当派遣重臣驻扎于武昌,同时在九江设置督抚级别的官员镇守。同时,应该在太平、采石两地各设置兵部侍郎一人再次镇守,以作为支援和巩固防御工事。负责军事的操江官员应在新江口驻军,负责文正的操江官员应该往来巡视江北。浦口江面狭窄,易于通行,应加强防守,也应该按照采石的安排,以兵部侍郎镇守。南京城内的守军虽有一定规模,但空有其名,难以倚仗。南京兵部尚书主要负责的是大政方针,百姓们虽然尊敬他但与他并不亲近,应该尽快补充府尹、府丞等下级官员,赋予其实权,延长他们的任期,以团结百万士民之心。御史詹尔选、叶树声、郭维经、成勇以及巡抚袁继咸、方孔昭等清廉正直、忠心不二大臣,建议朝廷提升他们职级,以备选为长江督抚。此外,还应酌情增加官员的俸禄待遇,供府尹、府丞们使用。这样众人必定能够切实履行职责,逐渐取得成效。奏疏呈上,得到朝廷批准。

癸未年(公元1643年),汪伟参与会试阅卷,被分配到顾咸建所在的考房。甲申年(公元1644年),听说贼军逐渐逼近京城,他写信给友人说:“京城兵力单薄,不仅不能抵抗,也无法防守。除了以死明志,别无他法。”贼军进攻京城时,汪伟多日未进食。他对继室妻子耿氏说:“我已经决定以死明志。”耿氏答道:“如果有不测,我愿随你一起赴死。”京城陷落后,汪伟四处打听皇帝的下落,饶了宫门三圈,发现宫女们皆已逃走。他来到给事中吴甘来的住所,约定一同殉难。返回寓所后,汪伟给儿子孝廉汪观生留下遗书:“哎!我生不逢时,遭遇国难。作为讲读官,既无实权可施展,即便有些才能,也未被重用。唯有以死明志,以求内心安宁。继室耿氏年轻贞烈,矢志不渝,城陷之日,平静地随我而死,让后世知道我朝也有赵昂发(南宋官员,元兵攻破池州城时,与妻子共同自尽)这样的忠烈之士。你们要研读圣贤之书,秉持忠孝之志,不要辱没先人。老母亲未能得到终养,幼子晋生年仅四岁,未能抚养成人,这些将来都是你们的责任。棺木无法运回家乡,就将我和耿氏的衣物和牌位运回华山张家岗,让我们的魂魄得以安息在父母身边。我所有的亲友,都要为我致哀,天下之事无论可为与否,都不能忘记忠孝之念。”写完遗书后,汪伟与耿氏饮酒,将前人诗句“志不可屈,身不可降”写在墙上。夫妇二人分别在梁上系好绳索,汪伟在右侧,耿氏在左侧,一同自缢而死。耿氏临终前对汪伟说:“停下!我们虽然身处逆境,但夫妻间的礼仪不可废。”她解开绳索,调整左右顺序再次自缢。当时人们称赞他们夫妇如同春秋时期结缨易箦的季孙行父一样。

当时,他的长子汪观生是壬午年(公元1642年)举人,幼子汪晋生是耿氏所生,耿氏当时年仅二十三岁,将汪晋生托付给了弟弟耿元吉,藏匿在随从的家中,后来得以归家。南明朝廷追赠汪伟为詹事府少詹事,谥号“文烈”,耿氏追赠为恭人(朝廷对四品官员的妻子封号),一并祭祀于旌忠祠。崇祯皇帝时期,朝廷特别选拔进入翰林院并最终为国捐躯的官员,只有汪伟一人。此外,进士孟章明、钱塘人顾咸建、南昌人刘曙三人作为汪伟的学生,也都是殉节而死。汪伟的长子汪观生清正廉洁,继承了他父亲的遗志。

我的评论是:唐宋时期选拔官员,首先看重制科考试(又称特科,是为选拔非常之才而举行的不定期非常规科举考试),如果不通过制科考试,即使担任一州郡守乃至将相,也不能算作荣耀,明代的庶吉士的选拔与此类似。但制科考试的好处是在官员任职一段时间后才进行,因此官员的文学才能和实务政绩都能得到充分展现。庶吉士刚步入仕途就担任职务,但在翰林院任职,但难免被人视为只会舞文弄墨之辈。这一制度空缺了三百年,直到崇祯皇帝时期才得以恢复。汪伟有幸入选,可谓殊荣。等到京城沦陷,翰林院官员在外来的贼寇面前,争先恐后地匍匐屈膝,无暇他顾。如果不是汪伟以身殉国,人们会嘲笑崇祯皇帝恢复这一制度是多此一举。汪伟以一人之力使这一制度得到重视,令人信重。

汪伟曾在寓所墙壁上题字:“看世不破,为世所弄。”他的取义之志,真能超脱生死吗?野史记载他的长子名字叫汪观,而《启祯录》则记载为汪观生,我认为汪观可能是正确的,姑且记载以待后来人考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