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其他 > 穿越必备:白话明季北略那点事 > 第77章 陈启新疏三大病根、

陈启新疏三大病根

正月,皇帝特别选拔淮安卫出身的三科武举陈启新担任吏科给事中。在此之前,陈启新曾上书朝廷,其主要内容如下:“当前朝廷存在三大弊端,第一,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是一大弊端。虽然科举考生的文章中充满了孝悌伦理和仁义道德,似乎与古代圣贤的理念一致,但在实际政务处理中,这些科举出身的官员往往贪婪残酷,此前他们在文章中阐述的理论不过是纸上谈兵。究其原因,在他们少年学习时,老师和父亲教导他们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富贵荣耀,因此他们只知道提升自我地位和光宗耀祖,很少有人真正思考如何实践为国为民的宗旨。我之所以效仿贾谊痛哭,正是为此忧虑。

第二,按照资历晋升官员也是一大弊端。参照建国初年的例子,如典史出身的冯坚升至佥都御史,贡生出身的彭友信做到布政使,秀才出身的曾大官至尚书,那时并不完全受资历限制。到了嘉靖年间,仍实行多种途径选拔官员,而现在却过于依赖科学晋升这一途径,并且在这一途径内部还划定了严格的界限。贡生所能达到的最高职位只是贡生本身,举人也只能停留在举人层面,贡生知道自己仕途有限,便不再追求更高的修养,而举人也知道自己的升迁空间有限,贪腐也罢,廉洁也罢,不如选择贪求更多。至于进士,他们认为天下官爵尽在掌握之中,与其他进士形成一体,相互勾结,同气连枝,打成一片,无人敢于追究,放纵不羁,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这样一来,官员怎能不贪,胥吏怎能不污?偶有清廉自律的官员,大家反而认为他们是做作,对他们的行为感到惊奇,进而排挤他们。我之所以再次效仿贾谊痛哭,也是为此痛心疾首。

第三,从知县和推官中选拔科道官员同样是一大弊端。知县作为百姓的父母官,最初上任时还敬畏法规,但一旦被选为知府或推官,便不再顾及仁爱与正义,滥用刑罚,贪婪残酷并行。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在于科道官员的选拔制度。在他们还未担任科道官时,就以未来能够弹劾他人、影响他人命运的心态自居,而一旦他们担任了守巡司或府一级的官职,其他人也会因为他们可能成为科道官而对他们格外恭维和结交,希望日后能得到他们的提携和庇护。在这种情况下,官员们哪还敢违背他们的心意,制约他们的行为?因此,他们虐待、剥削、颠倒黑白对待百姓,无所不用其极。可怜无辜的老百姓投诉无门,求助无路,无奈之下难免走上犯罪的道路。我之所以再次效仿贾谊痛哭,也是因为这个问题。

国家正遭受这三大病症的折磨,导致文章华而不实,朋党势力日益壮大,人们只追求私利,无视道义,整个社会陷入了迷局,所有人都沉醉其中,不知觉醒。看看那些读书人,早年生活困顿,一旦考中举人,就有了无尽的优越感,等到考中进士,就过上了豪华奢侈的生活,财富多达几十万乃至几百万。试想一下,这些财富是如何一夜之间得来的呢?真是可悲!古人说,财富要么在百姓手里,要么在朝廷手里。倘若财富在百姓手里,他们今天交纳赋税,明天交纳额外征收,至少还有流入朝廷的时候;即便是财富在朝廷手里,朝廷今天从内帑发放,明天从国库支出,也有流出的机会。然而,不幸的是,如今所有的财富都被中间的官员士绅剥夺了,何时才能重新流入社会、流通起来呢?不仅仅是财富不流入社会,这些官员自己无需承担赋税、徭役,他们的田产和出产的作物也没有赋税,而且还庇护那些逃避赋税徭役的奸猾之民,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入他们手中。就算财富偶尔流出,也只是用于购买科举功名、地方官职或是寻求升迁,往往是流出一两,又会流入十倍。国家有限的财政资源怎能经得起这样的消耗?上行下效,风气日渐败坏,现在已经到了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如果不根除这些弊端,盗贼必定不会平息,皇帝的天下很可能会在空谈学问、崇尚虚名的迂腐儒生手中走向衰败。

因此,我在大明门外铺纸下跪,随时准备以死进谏,提出了四个解决方法:一是应当尽快废除科举考试,去除空洞无物的文风;二是应尽快恢复孝廉选举,推崇实实在在的德行;三是应尽快废除知府、推官直接选拔为科道官员的做法,去除多年以来形成的骄横放纵的不良习俗;四是应尽快减免受灾地区的钱粮负担,救助连年遭受灾害、无处申诉的百姓。只有这样,真正的人才会脱颖而出,社会风气回归淳朴,国家才能实现良好的治理。”

这篇洋洋洒洒五千余字的上书深刻揭示了当时的弊病,皇帝对此颇为赞赏,因此特意作出了这次任命。当时朝廷中的执政大臣察觉到皇帝有意改革,预料会有特殊的提拔机制,所以让陈启新上书,借此打击善良正直的官员。陈启新上任后,只专注于用简陋车马等事务迎合皇帝简朴的喜好,但却不响应执政大臣的种种要求,因为他痛恨得不到朝中大臣的信任。

译者注:1.在明朝科举制度中,贡生是指各地选拔出来送往京师国子监读书的生员,地位高于秀才,但低于举人,有机会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但其社会地位和晋升空间受到一定限制。

2.陈启新此人颇有争议。虽然疏三大病根说的有理有据,让人信服,但是他本人人品似乎不佳,幸进之后一味阿谀逢迎皇帝,没有什么实干的记载。另外他是武举人转文官,文化水平有限,谈迁所着的明代笔记《枣林杂俎》曾记一事:陈启新有一次奉命出使经过南京,当时的南京兵部尚书李邦华发布了一项禁令,其中提到某个地点的问题,原文表述为“如此窒碍难通矣”。但是陈启新误将“窒碍”读作“窰碍”。后来陈启新到了京城,向上级汇报时,提到了靠近京城的陵墓区域窑户挖掘活动造成了损害,他还引用了李邦华之前发布的禁令作为证据。然而,李邦华发现陈启新误读了文件内容,并为此专门上疏辩解指出陈启新的误解,此事在当时成为了一个笑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