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其他 > 穿越必备:白话明季北略那点事 > 第85章 杨尔铭救史可法(桐城人述)、志异、孝子家爇火不燃

杨尔铭救史可法(桐城人述)

流寇侵犯安徽桐城及其周边地区时,时任安庐道的史可法率领军队前往抵御,当他们行至距离桐城三十多里的鹿耳城时,不幸被流寇重重包围,情势十分危急。史可法对其部下说:“事态紧急,我深知桐城县令杨尔铭年纪虽轻但很有才能,如果能得到他的支援,包围或许就能解除。谁敢冒险去送信求援?”随即有一名将领挺身而出,他突破包围,连夜赶至桐城,通过绳索缒进城内,将求救信交给杨尔铭,并警告说:“如果等到天亮,恐怕一切都晚了。”那时候形势紧迫,而史可法的兵力又十分有限,杨尔铭在短暂思考后,立刻召集当地的绅士们商量对策。商议完毕,杨尔铭立即脱下官服,换上战袍,带领全城的乡兵前去救援史可法。他并没有让士兵们携带长剑大戟,而是让他们每人手持两只火把,组成疏散而宽大的阵型,整齐有序地行进。当流寇远远看见火光映红了天际,误以为大军压境,便解除了对鹿耳城的包围,史可法因此得以脱险。

后来,当杨尔铭听说流寇又要侵犯桐城边界时,他亲自前往庐州,迎接黄得功的军队来守城,流寇只好在焚烧抢掠郊区后撤退。不久,杨尔铭因功升迁为兵宪,最终官至广东道御史。据记载,杨尔铭是四川叙州府筠连县人,他在崇祯甲戌年(公元1634年)考中进士,14岁时就开始担任桐城县令。他头上戴的大帽子后面用丝绢做了衬垫,座位也被特意垫高以便他能跷着脚坐着,当地的胥吏一开始觉得他年纪轻轻,就瞧不起他。有一次,年轻的杨尔铭帽子戴着过大以至于帽子偏斜,有个差役笑话他说“老爷您的纱帽歪了”,杨尔铭一听大怒,回应道:“你说我歪,那就从今天开始歪给你看!”说着把签筒中的竹签全都扔在地上,并命令鞭打那个笑话他的差役,从此以后,差役们都对他敬畏有加。

志异

正月时,孝陵附近发生雷击树木引起火灾。二月,山西地区发生严重饥荒,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唐王朱聿键奏报南阳地区连续饥荒,甚至有母亲烹煮自己女儿充饥的情况发生。六月初三丙子日夜,一颗如同斗大的红色流星划过天空,光芒耀眼,长约十丈,从西南方向流向东方,声音如同雷鸣。在此之前记载了子女烤食父母的事情,现在则是母亲烹煮自己的女儿,真是人间道德沦丧至极。

孝子家爇火不燃

郭亮,湖北孝感人,家境贫穷。虽然不通诗书,却有着极其深厚的孝道。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他的母亲李氏生病,郭亮向上天祈求愿以自己代替母亲受苦,于是割下右臂的肉炖煮给母亲吃,母亲因此康复。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父亲郭维志又病重,他又割下左臂肉献给父亲,父亲的病情也随之好转。几年后,父母相继去世,郭亮独自承担起祭奠和安葬的责任,不给兄弟增添负担。有人因同情他的贫穷且孝顺而赠送财物,但他坚决不接受。他在父母墓旁搭建简易住所,用柳条编织篱笆,用土堆砌床榻,穿着粗麻布衣,枕着土块,守孝六年,期间从未更换衣服或剃发修剪,每次祭祀都会痛哭不已,因此双眼视力逐渐衰退。有一次流寇路过他的临时住处,几次点火都无法燃烧,惊讶之下询问原因,得知这是孝子的居所,于是纷纷下马叩拜后离开。

法律规定,割下自己身上的肉的行为是被禁止的。然而从孝道的角度看,儿女的身体源于父母,爱护自己的身体本质上就是在爱护父母赋予的生命。古人曾强调,要做到真正的孝顺,就是要竭尽所能地去照顾父母,不伤害自己身体的人,实际上是不对他人造成伤害。但对于父母而言,如果这样做能救助父母,又何来伤害之说呢?

侍御李凤翔曾说过这样的话:我们也清楚割下自己的肉不是正常情感下的常规做法,但如果此举是为了救治亲人而造成的身体损伤,又怎么能说是虚假做作呢?威宁伯王越曾在舍身崖题字:“身体怎么能够轻易舍弃,除非是为了对君主和父母尽忠尽孝。”这两番言论都说明,割股尽孝的行为是可以用来评价一个人是否具有孝子品质的。

译者注:1.原文中的“李凤翔”,可能是曾任司礼秉笔太监的李凤翔,后来与闯军战斗中战死。

2.原文中的“王越”,初名王悦,字世昌,大名府浚县(今河南浚县)人,明朝中期官员,曾三次出塞,收取河套地区,因军功获封威宁伯,成为明代因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另两位为王骥、王守仁)之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