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其他 > 穿越必备:白话明季北略那点事 > 第88章 李如灿直言下狱、杨光先参陈启新、

李如灿直言下狱

四月,皇帝下令要求官员们直言进谏,给事中李如灿上奏说:“我朝自古传承下来的祖制,历来被誉为良好。然而现今的问题是,军队并未切实发挥作用,却设立了众多兵员编制,百姓因此无法安居乐业;屯田不耕种而军饷开支庞大,百姓因此无法保证自己的粮食供应。军队训练不够,兵力增加的同时军饷越发短缺;军饷发放未经核实,发了很多却滋生士兵冒领军饷的现象。近期到处派出核实军饷的官员,却不断传来他们搜刮民脂民膏的传闻,假冒假占领问题并未减少,这样的情况还能算得上有良好的政事吗?魏呈润、詹尔选、李化龙、刘宗周等人都是因为一开口说出真实情况就被贬黜,如今陛下发布了征求直言的诏令,如果能宽恕这些人的前次‘愚行’,把他们召回身边,那么直言之士不用求自然会纷纷涌现。辅助君王治理国家,尤其依靠宰相大臣,现今朝中官员瞻前顾后,结党营私,又怎能不会水旱灾害频发和盗贼蜂起呢?”

皇帝听后大怒,下令将李如灿投入监狱。左谕德黄道周接着进言说:“陛下发布了求取直言的诏令,但说实话的人却遭到排斥,清理刑狱的过程中反而很快传出官员入狱的消息。即便大臣们清廉刚强,如果这样的局面持续下去,对于国家的安定和混乱又有何裨益呢?”

皇上对此很不高兴,严厉地斥责了黄道周。

杨光先参陈启新

四月,新安卫千户杨光先上疏弹劾陈启新,并牵扯到温体仁,他还亲自抬着棺材出行,以示决心。

杨光先指出:“陈启新深受皇帝信赖,从低微地位拔擢至言官之首,本应成为辅佐皇帝成就商周盛世,就像商周时期的傅说一样。然而,陈启新这个卑鄙小人在得势之后,产生了患得患失的心理,言行不一,只顾个人利益,正如世俗常说的那种表面上提供真方子,实际上却卖假药的小人。原本陈启新在疏文中所指出的国家几大弊病根源,现在应当首先着手解决,以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但自陈启新任职以来,却从未提及这些问题,他当初还在局外时,自称旁观者清,但一旦进入朝堂之中,就陷入困惑之中。

我现在所提出的清查屯田、核实军饷等问题,都是陈启新应当处理却没有解决的事务,也是他的份内之事。如果陈启新不了解这些弊端所在,那是他的无知;了解而不言说,那就是他的不忠。身为臣子而不忠,按律当处死刑。若以花言巧语欺骗皇上以获取高位,同样该死。陈启新原本是太仓州的军人,还做过漕运司的书办。在他的五千多字原疏中,处处透露出对人情世故的妥协,例如他曾特别推荐原任山西布政使樊良枢,而此人是他以前在刑司部门服务时的上司,专门在奏章中推荐,这难道不是出于人情吗?

最令人惊骇的是,原本与国家大局并无直接关联,也跟谏官的名誉和节操似乎没有太大关系,然而陈启新却以申明赏罚为由,为胡尔仪等人请求抚恤,难道不是为了胡尔仪等人每年四十两银子的贿赂?现胡尔仪仍在关臣衙门供职,陈启新却谎称他已经去世,这与混淆视听、颠倒黑白有何区别?陈启新的罪行足以判处死刑。

至于首辅温体仁,则与陈启新有所不同,治理国家、平定天下是他的责任,稳固国家、安抚危难是他的使命,包容宽厚应该是他的品德。然而温体仁主持国政以来,边境战事频发,京城两次遭袭,流贼在全国蔓延,他稳定国家和安抚百姓的策略何在?对国家面临的危机置若罔闻,对民间的怨言和苦难漠不关心,他扶持危难的责任何在?对于有益的劝谏之言不予接受,哪怕小小的怨恨也牢记在心,他宽宏大度的气量又体现在哪里呢?这三个方面他都没有做到,实在危险。作为一个臣子,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引咎辞职,以免耽误国家大事,但温体仁却浑浑噩噩,毫无作为,一点也不兴利除弊,只知厚着脸皮恋栈权位,简直是要断送天下苍生的生机。”

皇帝责备他胡乱干涉政务。陈启新上疏为自己辩护,皇上认为他在处理军国大事时没有提出任何有效建议,下令将他降两级官职但仍留任原职。杨光先多次弹劾陈启新,皇上因他擅自插手政事而大怒,对他处以廷杖并流放辽东。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壬午八月,当时陈启新已是刑科右给事中,因隐瞒丧事被弹劾,下放到巡抚和巡按那里审讯。随后他逃走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