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其他 > 我是另一个自己的替身 > 第24章 南中国

我是另一个自己的替身 第24章 南中国

作者:海中竹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06-06 14:12:44 来源:书海阁

百越,是指我国古代沿海一带很多民族的统称,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其分布范围大致在吴楚以南的山区,包括现在的浙江、江西、安徽、福建、广东和广西等地。

具体来说,有浙江北部的于越(春秋时期的越国)、浙江南部山区的瓯越国(东瓯越,大致在现在的温州一带)、江西安徽一带的干越国、福建一带的闽越国、广东一带的南越国,以及广西一带的西瓯越国等。

百越的范围随着历史的发展、民族的迁徙和融合而有所变化。

中国历史上的百越国存在的时间为公元前203年至公元前111年,共存在了92年。百越国消失的原因主要是秦朝的军队占领岭南,实行军事统治和郡县制,还有就是内部战乱。

百越,是指古代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古越族人分布的地区。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也就是从今江苏南部沿着东南沿海的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及越南北部这一长达七八千里的半月圈内,是古越族人最集中的分布地区;局部零散分布还包括湖南、江西及安徽等地。

西周时期,中国的政治中心位于黄河流域,即今天的陕西省和河南省一带。而长江以南地区在当时的政治和文化影响相对较小,因此,西周时期在长江以南并没有形成国家。

需要注意的是,长江以南地区在西周时期虽然未形成国家,但可能存在一些部落或方国。这些部落或方国与西周王朝的关系可能较为松散,但并未形成独立的政治实体。

此外,随着历史的发展,长江以南地区逐渐得到了开发和发展,形成了多个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苗是中国上古传说中黄帝至尧舜禹时代的古族名。又被称为“苗民”、“有苗”,主要分布在洞庭湖(今湖南北部)和彭蠡湖(今江西鄱阳湖)之间,即长江中游以南一带。梁启超认为,三苗的“苗”就是“蛮”,系一音之转,尧舜时期称三苗,而春秋时则称为蛮。

当禹的夏部落联盟跨入奴隶社会时,三苗已有“君子”、“小人”之分,开始有了阶级分化。有的文献记载三苗“惟作五虐之刑”,即最早发明了刑罚。此外,三苗还有“髽首”的习俗,即将麻和头发合编成。文明古国之南,主要指的是位于中国西南部的古代王国——南诏和大理。

南诏,是一个由乌蛮族蒙舍部落首领皮罗阁在唐朝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建立的古代王国。皮罗阁统一了洱海地区的六个部落,称为六诏,而蒙舍诏位于最南,因此被称为南诏。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南诏逐渐征服了西洱河地区的各个部落,统一了洱海地区。

南诏王皮罗阁被封为云南王,南诏国的疆域扩展到了今天的云南全境、四川南部和贵州西部等地。南诏的政治体制是一个军事行政的联合体,王下设清平官六人,相当于宰相,大军将十二人,掌管军事。南诏经济以农业为主,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有较大的发展。

大理,是南诏国在748年从巍山迁都后的新都城,位于今天的云南大理。在大理期间,南诏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地方政权,其疆域一度扩展到了今天的越南、缅甸等地。大理不仅是一个政治中心,也是一个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大理期间,南诏国的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商业贸易繁荣,手工业技艺精湛,特别是纺织业和制盐业等产业得到了大力发展。

总的来说,南诏和大理是中国西南部古代文明的重要代表,它们在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大理国是中国历史上在西南一带建立的多民族政权,存在于937年~1254年,先后历经了215年的时间。

南诏大明七年(937年),大义宁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合洱海地区贵族高方、董伽罗灭大义宁国,定都羊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国号“大理”,史称“前理”。1095年,宰相高升泰篡位,改国号“大中”,翌年薨逝归政于段正淳,史称“后理”。

1254年,大理国被大蒙古国所灭,大理国君段兴智被任命为大理世袭总管。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元朝在大理原境置云南行省,加强了中国对西南边陲的统治。

两宋时期的大理国是中国历史上在西南地区存在的一个多民族政权,主要活动年代为公元937年至1253年,持续了316年。

大理国以白族为主体民族,全国尊崇佛教,历代国君多于暮年禅位为僧。其政治制度完备,已经像是文明开化的中原封建制国家。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而最高行政长官则称为“相国”,负责辅政。值得一提的是,南诏时期的宰相职务“布燮”在大理国时期虽然仍有,但已经转变为虚职和荣誉称号。大理国在政治上实行中央集权制,但在军事上则采取分封制,即把全国划分为若干区域,分别由不同的家族或部族统治。这种军事分封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大理国的统一和稳定。

大理国与两宋王朝之间保持着长期的和平友好关系,双方经常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同时,大理国也积极发展与周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外交关系,如与吐蕃、占城、真腊等国进行互市和通婚等。

总之,两宋时期的大理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并存的政权,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土司又称土官,是由中国古代中央王朝任命和分封的地方官,其级别相当于朝廷的品官,但土司的职位可以由子孙世袭,不须朝廷任命。土司的辖区称为“土司领地”或“土司管辖地”,通常由多个县或乡村组成,土司对领地内的百姓具有行政、司法、军事等权力。

在清朝时期,土司制度已经存在很长时间,并且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广泛实施。土司作为地方官员,需要向朝廷纳贡,并接受朝廷的监管和调遣。同时,土司也需要维护自己领地的稳定和安全,对抗外来侵略和内部叛乱。

土司在领地内拥有广泛的权力,包括征税、招募军队、审理案件等。同时,土司也需要承担一定的义务,例如维护领地的稳定和安全、保障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等。在土司的统治下,领地内的百姓需要向土司缴纳赋税、服从土司的管理和调遣,同时也享有土司提供的保护和福利。

总的来说,土司在清朝时期是一种具有特殊地位和权力的地方官员,他们在维护地方稳定和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土司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例如土司的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司的治理效果和领地百姓的福祉。

改革开放后的云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显着的进步。

在经济方面,云南积极推动对外开放和经济结构调整,与东南亚国家开展经贸合作,促进了与周边地区的经济交流。同时,云南还积极发展旅游业,丰富了地方经济的多样性,使得云南逐渐成为中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都显着提升。

在社会领域,改革开放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使得云南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家庭财富成倍增加,居住条件大为改善,绝对贫困人口不断减少,就业水平不断提高。

在文化方面,云南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加强了对历史遗址、古建筑的修复和保护。同时,云南也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文化旅游为主线,挖掘和开发了大量的文化资源。

云南的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数量居全国前列,成为了中外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在生态方面,云南推进生态建设,全面启动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加大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力度,森林覆盖率恢复到50%以上,为云南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后的云南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显着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着提高,成为了中国西南地区一颗璀璨的明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