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郑在许途 > 第197章 正如许三多的父亲

郑在许途 第197章 正如许三多的父亲

作者:艾良人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1-23 11:04:22 来源:书海阁

在我的印象里,老爸简直就是电视剧《士兵突击》中许三多父亲许百顺的翻版!他永远都是那么好胜,无论什么事情都要争个高下,凡事都非得抢着出风头不可。

早在他二十岁结婚之前,他的任性和孩子气似乎还未完全褪去。那时的他初中尚未毕业,便开始四处游荡,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留着时髦的卷发烫发,戴着炫酷的蛤蟆镜,身着当年流行的的确良衬衫,整个人显得潇洒不羁。

他曾经漂泊到许多地方,比如东莞和杭州等地,靠打些零工勉强度日。不仅如此,他还曾前往遥远的大东北,投奔大姑奶奶家学习木工手艺;也曾在广袤的草原上追逐野兔,在高耸的高原上辛苦挖煤,甚至跑到泰州去张贴壁纸谋生。而最令人咋舌的经历,莫过于在东莞街头,仅仅因为两百元钱,他竟敢充当起打架场面中的一员。

然而,自从结婚之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要强成为了他心中无法割舍的执念,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紧紧束缚住。从此以后,他不再有婚前那种无拘无束的自由,也失去了那段多姿多彩的时光。取而代之的,是对家庭责任的执着坚守以及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老爸总是感慨地说:“面朝黄土背朝天啊,这就是咱们老一辈人怎么也逃脱不掉的宿命呐!”他回忆起自己年轻时,内心深处充满了对那望不到尽头的大平原田地的抗拒和渴望逃离的冲动。

然而,命运似乎早已注定,他最终还是选择默默地埋头操持家里那仅有的八亩田地。

不得不承认,老爸确实是村里种地种菜的行家能手。

他精心呵护着每一寸土地,播种、施肥、除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发现这个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尽管辛勤耕耘,但仅仅依靠种地所得,也只能让一家四口勉强度日,勉强填饱肚子而已。

更别提支付孩子们昂贵的教育学费,翻盖崭新的房屋,甚至连生病了去医院做几项必要的检查都要犹豫再三,生怕花费过多而不敢轻易踏进医院的大门。

尤其是家中有两个男孩子,这份沉甸甸的压力更是让老爸整日忧心忡忡。自从孩子们呱呱坠地,计划生育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便时常找上门来,各种麻烦和困扰接踵而至。孩子们偶尔的头疼脑热就能把家里搅得天翻地覆,不得安宁。

那时的我还年幼无知,却也能清晰地感受到父母之间频繁的争吵与冷战。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蝇头小利、鸡毛蒜皮之事,都会成为引发他们激烈争执的导火索,谁也不肯退让半步。

那个时候,父母一直在苦苦挣扎,拼命寻求一种能够让一家人过上好日子的方法——吃得饱、穿得暖,还要有能力将孩子们抚养成才。

但残酷的现实却如同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横亘在他们面前,让人感到无比艰难和无奈。

由于家境贫寒,底子实在太过薄弱,根本无法承受任何较大的风险与波折。所以,只能如履薄冰般地进行一些几乎不可能失败的小小尝试。

曾经在那片土地上,既种植过大葱这种家常蔬菜,也曾满怀希望地种下过甘甜多汁的西瓜。待到西瓜成熟时,便驾驶着那辆老旧的拖拉机,一路颠簸前往城镇售卖这些劳动成果。

家中还特意加盖了两间宽敞的大猪圈,精心饲养过肥壮的肉猪;同时,也养过勤劳温顺的大黄牛和活泼好动的山羊。此外,院子里还曾有一群咯咯叫的母鸡,以及优雅踱步的大白鹅。

不仅如此,田地里还播种过辛辣的大蒜、金黄灿烂的油菜花……所有这些,不过都是家里和田地里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又饱含辛勤汗水的折腾之事罢了。

然而,尽管父亲如此这般辛苦地折腾来折腾去,但所赚取的钱财并没有明显增多。渐渐地,他感到心灰意冷,最终选择放弃在家中的这番折腾,转而全心全意外出打工赚钱养家糊口。

从最初进入电子厂担任操作工人,到后来学习机械厂里的焊接技术成为一名焊工;再从从事装修行业的泥瓦匠工作,到建筑工地负责钢筋切割任务,甚至连水管道的安装活儿都接过不少。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亲一直奔波忙碌于各种不同的工作岗位之间。

即便当他年过五旬,身体逐渐衰老,不再像年轻时那般精力充沛,但仍然跟随村里的儿时伙伴——那位包工头,时不时地前往各个工地继续劳作。

这种生活状态一直持续着,直到爷爷不幸患上了令人揪心的老年痴呆症,且病情日益严重,身边一刻也离不开人的悉心照料之后,父亲才迫不得已被束缚在了家中,从此告别了四处漂泊打工的日子。

如今的我愈发深刻地认识到,所谓的“勤劳致富”简直就是一则充满讽刺意味的冷笑话。与此同时,我也越发认同网络上流传的那句至理名言:实现阶级跃迁最行之有效的途径并非依靠自身不懈的努力,而在于投胎时是否投得了好胎。毕竟,努力所带来的结局并非仅仅指向成功这一唯一答案,它充其量只是给予人们一个迈向成功的可能性而已。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无论是他人还是我自己,都未曾真正领悟这个道理,或者说,大家其实是心知肚明,但却不愿去正视和接受这残酷的事实,甚至是不敢去深入思考。

因为一旦人们清醒地意识到努力的最终归宿未必是成功,那这样冰冷无情的现实将会给无数人的心灵带来怎样沉重且无法承受的绝望打击啊!

老人们总是喋喋不休地指责我们这一代人属于躺平、佛系的群体。

可他们又何曾设身处地地想过,即便我们竭尽全力、不辞辛劳地拼搏奋斗,到头来依然背负着如山般沉重的房贷和车贷,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而且,在当今社会,二十岁左右步入婚姻殿堂所需比拼的关键要素压根儿就不是个人能力的高低,反倒是各自家庭背景的优劣。

曾经在网络上留意过那些选择不婚不育的人群,他们内心深处最大的愿望便是在妥善送别了上一辈的双亲之后,可以随心所欲地过上一种独居生活,或是四处旅行,或是漂泊流浪,亦或是尽情享受美食美酒,一切皆听从内心真实的声音。

对于独自一人而言,哪怕每个月仅有区区两千块钱的收入,那也是足够开销,根本无需担忧花费超支的问题。

当电视剧《士兵突击》开播之际,其精彩的剧情瞬间抓住了观众们的心。尤其是开篇时,那颗郁郁葱葱的大槐树下,许三多一家人的生动场景令人难以忘怀。那时的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投射在了那个略显木讷、不善言辞的许三多身上。

许三多自幼便饱受成才及其小团伙的捉弄和取笑,而我呢?由于天生一对小小的耳朵,也曾遭遇过无数的嘲笑与贬低。那些刺耳的话语如同寒风般刮过我的心头:“看他那傻样儿!” “这呆子怎么连话都说不利索!” 还有更过分的——“他就是个聋子,根本听不懂咱们说啥!”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我,渐渐地变得沉默寡言,做任何事情都小心翼翼,生怕再招来别人的讥讽。

然而,我的二弟却截然不同。他恰似许三多的二哥一般,能说会道,深谙人情世故。无论走到哪里,总能迅速地与人打成一片,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看着二弟如此受欢迎,我心中满是羡慕之情,渴望自己也能拥有像他那样的口才和社交能力。

至于我们的父亲,更是如出一辙。他就像是许三多那位一辈子都要强好胜、一心想要争口气的父亲许百顺。为了家庭的荣誉和尊严,不辞辛劳地努力奋斗着,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孩子们的身上。

许百顺这个人啊,那可是出了名的要强!他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自己的三个儿子都能混出个名堂来,让他脸上有光。想当年,许三多刚出生的时候,那可真是把许百顺给乐坏啦!

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向全村人宣告这个好消息,于是便通过村里的大喇叭大声宣扬起来。那个兴奋劲儿啊,简直没法形容!

不仅如此,他还兴高采烈地下到地里去捉泥鳅,而且一捉就是整整十斤呢!那一刻的许百顺,心中充满了自豪和骄傲,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许三多飞黄腾达、光宗耀祖的模样。

许百顺的妻子在生下许三多后没多久,便被病魔无情地夺去了生命。

在离世之前,她那憔悴不堪却又满含期望的目光始终停留在年幼的许三多身上,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一定要让咱们的儿子去当兵啊……”这最后的遗言仿佛成为了一道深深的烙印,刻在了许百顺的心头。

许百顺年轻的时候曾担任过民兵,那段经历对于他来说无疑是人生中的一抹亮色。每当回忆起那些身着军装、英姿飒爽的日子,他心中都会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正因如此,军人这个职业在他心目中始终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是一份无比光荣且神圣的使命。

尤其是在他们所处的那个特殊时代,当兵不仅仅意味着可以吃上香喷喷的国家粮,更是一种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象征。

只要谁家的孩子能顺利入伍参军,那整个家庭都会因此而倍感荣耀,在村子里也能够昂首挺胸、扬眉吐气。

而下榕树村便是许百顺一生扎根的地方,这里的一草一木、邻里乡亲对他而言再熟悉不过。

然而,尽管岁月流转,但他内心深处那份渴望儿子们成才的心愿从未改变。至少在那时,他最大的梦想便是看到自己的三个儿子都能穿上笔挺的军装,投身军旅生涯,成为一名堂堂正正的军人。

每次想到此处,许百顺总会不自觉地挺起胸膛,脸上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之色——毕竟,曾经身为民兵的他深知这份荣誉背后所承载的责任与担当。

对于这一点,想必大多数农村人都能够深有体会。遥想当年,当我父亲正值青春年华之时,那个年代人们甚至难以填饱肚子。他亲身经历了大锅饭时期、艰难的逃荒岁月以及激烈的挖河抢水大战。尽管辛勤耕耘土地一生,但饥饿的阴影始终如影随形,随时都有可能面临生命的威胁。

我的姥姥曾经回忆起她与姥爷新婚燕尔之际,那时的日子异常艰苦,一天竟然连两顿饱饭都无法保证。尤其是在姥姥刚刚诞下大舅之后,由于身体虚弱未能参与劳作,也就意味着无法获得工分。

有一次,姥姥在大锅饭那里苦苦站立了半天之久,然而最终却连一碗稀粥或是一个小小的馍馍都未曾分到。等到三舅降生时,家中的情形依旧窘迫不堪。

因为无人照看孩子,只能由年幼的大舅留在家里照顾小孩。每当姥姥结束一天的繁重工作返回家中时,总会听到小三舅因饥饿而发出的哇哇啼哭之声。

时光荏苒,终于迎来了排行老五的我的母亲降临人世。或许是上天眷顾,自那以后,家庭状况总算稍有改善。虽然粮食依然稀缺,但通过四处挖掘野菜、采摘槐花等方式,一家人总算勉强能够填饱肚子,不至于再像从前那般饥肠辘辘。

我的父母恰好诞生于那个物质匮乏、人们常常食不果腹的年代。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能够接受教育并完成初中学业已然算得上是极为难得之事。

实际上,那一辈人中绝大多数人的学历仅停留在小学三年级而已。

对于他们来说,学会基本的数字运算如加减乘除,以及掌握汉语拼音从而具备读写能力便已足够应付日常生活所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