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武侠 > 大秦:我是唯一仙 > 第137章 惊骇之间渐入局

大秦:我是唯一仙 第137章 惊骇之间渐入局

作者:满满哈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4-06-06 14:20:15 来源:书海阁

秦天走入帐中,迎接上了诸葛亮热情的目光。

“我就知道,一定是你回来了!”

诸葛亮颇感欣慰与感慨:“自上次分别,已然过去整整一年多的时间啊!”

“秦兄近况可安好?”

诸葛亮与秦天重逢,内心情绪复杂。

一方面对秦天当年预见的实现深感震撼,他承认秦天的话的确无误。

另一方面,如今对秦天的态度,诸葛亮感到无所适从,考虑到对方那些神奇的事迹及近日魏延的讲述,诸葛亮难以保持平静如初的态度对待秦天。

秦天自己也为这一连串的变化感到有趣。

没想到,仅仅是由于自己,长坂坡竟有了这么大的转折。

魏延加入了刘备一方,刘备在此战中得以逃出生天,没有陷入狼狈的境地,也不再有关云长的“七进七出”救主传奇,就连张飞在长坂坡的那一声吼也变得与原史书截然不同。

如今的刘备力量明显超过历史记载,未来的命运演变令人难以捉摸。"这次北行,去看了几处旧地。"秦天笑着说:“军师你的事务进展如何?”

“秦兄莫取笑我。"诸葛亮深深叹了口气,“若是进展顺利,也不会陷入如今的困局。"

秦天哑然一笑:“当日我那些预兆,一一应验了吧?”

“那么,我再来问一次孔明,今 会不会觉得有所后悔?”

诸葛亮凝视着秦天,眼神中的坚定渐渐增强。

"我亮,我无悔!"

"在这个世界,亟需刘备这样的仁德明君!"

秦天轻轻摇头:"看来我询问这个问题并非明智之举!"

帐篷中陷入长时间的沉默。

诸葛亮几次想要启齿,却又有所保留,仿佛在犹豫那个问题是否应该问出来。

他不了解秦天的身份,更不知道他有多么伟大的力量。

在大秦国抓捕方士之事中,我们炼气士能插上什么手正文卷第223章秦天的迟疑,揭示世界之变!

诸葛亮预见,自己若真提出那个问题,可能二人间的微妙平衡会荡然无存。

然而,那股强烈的好奇犹如瘙痒无法平息,让诸葛亮百爪挠心。

他内心存满了未解的疑惑。

秦天究竟是何人?他的真实身份为何?那位驾驭白龙的人与秦天有何牵扯?

人间是否有神仙的存在?地下阴间,苍穹法则,报应循环皆在其中吗?

他的未来会怎样?汉朝的前景又将导向何方?

面对一位疑似可预知未来的仙人,想必无人能够保持冷静,诸葛亮也不例外。

他也深知,自己非圣人,对此无需掩饰。

秦天似已洞察诸葛亮心事,淡笑道:

"当对与否的答案摇摆时,那答案就不应脱口而出。"

秦天徐徐道:"明知答案无望,又何必多问呢?倒不如聊聊孔明贤兄的下一步计划如何?"

秦天一拂手,一个沙盘出现在诸葛亮眼前,各种势力的格局清晰可见于其上。

看着眼前的景象,诸葛亮苦笑一声。

罢了,还问什么呢?

秦天有这样通天之能,如果说他是常人,诸葛亮 都不会信。

秦天素来不善掩饰,若他要保密之事,世人很难察觉其存在。

他的手法从未隐瞒,只是凡夫难以觉察。

诸葛亮也不过如是。

在这沙盘之上,整个中华大地上的一山一水,皆纤毫不差地展示其中。

诸葛亮一眼便认出了各色势力的标识:曹军是蓝色,刘备为赤色,江东孙家为黄。

目前沙盘几乎被蓝海覆盖,而黄颜色的部分寥寥无几,至于赤色,仅剩诸葛亮立足的那一块而已。

诸葛亮看到箭头指向江陵,表明曹操正沿江推进,势在必得江陵。

眼下的情况,无人能阻曹军之势。

眼前的景象令诸葛亮一时失神,但他迅速恢复了冷静。

这样的良机可遇不可求,在这个世上,还没有哪一份地图能比眼前所示的更为详细精确,清晰展现出全局面貌。

红色的刘备旗帜靠近于长江畔的长坂坡附近。

一旦过了明日,随着刘备大军度过汉水,他们会沿江而下直到抵达江夏。

对于唇亡齿寒的道理,孙权想必也能明白,诸葛亮正在计划前去江夏与他会师,共同抵御曹军可能发起的攻击。

然而成功与否,还得看天命如何决定。

不过,诸葛亮坚信,联吴共事不会有太大难题。

只要孙权理智,并非傻瓜,必会答应联盟的提议。

详加观察沙盘后,诸葛亮注意到曹操的动作不出自己的料想。

看来,他们的目标将是对准江陵,攻占江陵能让他们无论进犯或是防守都能游刃有余。

如果刘备能固守江陵,曹操的所有行动都将落空。

可问题的关键在于,江陵易守难攻的战略点显然已不再稳固。

刘备势必要节节败退,如果曹操在此后稳固地驻守,战局恐怕将不可挽回。

掌握江陵的险峻之处,无论是对刘备还是江东的孙权来说,都有可能使他们面临降服的选择。对此,诸葛亮内心忧虑不已。

"怎么样?情况看来危急吗?"

看到诸葛亮忧心忡忡的模样,秦天不由得叹了口气问。

诸葛亮沉吟道:"确实如是。

如果曹操善于把握战机,我担心我们将犹如秋后的蚱蜢,时日不多了。"

但秦天对诸葛亮的担忧不以为然:“曹操性格暴躁傲慢,若他能耐心布局,那他也就不是曹操了!”

诸葛亮好奇地注视着秦天:“兄长似乎很了解曹操啊。"

秦天点头确认:“北方的经历使我和曹操有过一面之缘。"

“能说服曹操回心转意,这世上仅郭嘉一人而已。"他继续说道,“而去年春天,他已经因病辞世在北方。

这样,就连束缚曹操的最后一根线也没了。"

“在此之前,无人能阻挠曹操。"说到这里,他显得沉重。

"郭嘉去世了?"

诸葛亮听闻此事大吃一惊,显然他是首次获知此信息。

为了稳军心,关于郭嘉逝世的消息,曹操并未广为传播,所以至今了解详情的人还相当稀少。

这也意味着诸葛亮一直视为重要对手的郭嘉之死,并未被他知晓。

一直以来,有郭嘉在场,诸葛亮对于对抗形势难以抉择。

然而得知郭嘉已离世,不知为何诸葛亮竟感到某种解脱。

接着他涌出无尽的哀思。

或许是同病相怜,或许是因为同类忧虑。

随着郭奉孝的离世,自己又能支撑多久呢?

人生无常,不知道自己是否有幸亲眼见证天下的统一。

一时感伤秋景,但诸葛亮迅速调整心态。

"南下攻占江陵应是易如反掌,且占据江陵地利后,就连长坂、华容这些战略重地也会落入曹操的掌控之中。"

曹操此刻攻势迅猛,照眼下的局势发展,恐怕曹军势如破竹,迅速侵占蜀地之势已成。

因此,

诸葛亮的目光悄然转向。

在为自己预留整兵及与孙权商谈的时间之余,还要考虑到重重关隘和形势。

诸葛亮目光最终聚焦在一处地点。

"赤壁!或是乌林之地……我们务必阻截曹操于此,这是决战之地!"

诸葛亮语气坚决地说:"一旦赤壁防线失守,天下再没有人能够挡住他。"

目睹诸葛亮深思熟虑的场景,秦天感叹,历史终究回归原点。

一直以来,他旁观历史,很少亲自介入以改天换地。

当然,遇到不尽如人意之事,他也乐于出手扭转局面。

但大多数时候,细微的历史变化难以逆转大势,根本不足以撼动历史的整体走向。

因为历史非由单个个体所左右。

一个朝代的更迭有偶然的因素,更有无法违背的宿命。

无论一个王朝如何破损,都不可能因一二人之干预而彻底改变,他们充其量延缓王朝消亡的时间,而无法改变最终的命运结局。

秦天能更改部分历史细节,但无法决定历史的方向。

长久的纷争后,华夏终将统一,不过是统一的人选不同而已。

至于国事颓败的深层次原因,一个人的到来或者离去都不会轻易扭转。

秦天不愿干涉大局,但也乐意参与些微的变动。

就好比他当初与汉武帝相遇,现今与诸葛亮共话时势,同样。

诚实地讲,曹操算是一个好的皇帝吗?

秦天对此点头认可,这位豪杰无疑是开疆拓土的理想人选,具备统治天下的能力。

然而秦天并不欣赏曹操。

相较秦始皇的正气凛然,曹操少了几分霸气;与刘邦比较,则略显不够世故;比起汉武帝,则缺乏坦荡自然。

他的不足之处甚多,但这并未阻止他成其雄杰,只是秦天对其并无好感。

在这个时代里,又有谁能引起秦天的关注呢?

说实话,无人。

曹操手段过甚狡猾,刘备过于妇人之仁;孙权虽然看似无可指摘,甚至被誉为应如孙权一般,可秦天同样不喜此人。

他实在过于优柔寡断,并且深深沉醉于神魔鬼怪奇异的故事中。

自古以来,许多痴迷于此的皇帝往往结局凄凉。

这样的皇帝秦天是不会认同的,更不用说他们无能的后嗣了。

对于随后统一天下的两晋……秦天并非完全厌恶,但他确实没有太多的赞赏。

尽管晋朝在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和文化科技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如为后续朝代打下基础,进行过革新。

然而,与之相比,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对华夏文明带来的破坏和民族流离失所,简直是微不足道。

魏晋南北朝那三百年,对百姓来说,满是苦难与血泪交织的岁月。

短短八个字——“五胡乱华,八王之乱”背后,实际充斥着数不清的家庭破裂、流离失所,文化的流失与宝贵典籍遭受损毁的悲剧。

漫长的混乱里,不知有多少华夏子民无声消逝,历史与科技遗产在这片混乱中受损惨重。虽然常提"魏晋风度",但秦天对这个时代,尤其是这段时期的历史,没有任何的好感。

尽管他是修仙的高手,但在浩渺历史长河中,他也无计可施,无法改变什么。

...

“秦兄?秦兄?”诸葛亮的声音唤回了他的注意力。

这是罕见的现象,最近他已经很少这样沉思。

刚才,他可能想到了一些事情。

“嗯?孔明,你怎么突然这么问?”他回答,眼睛里的困惑逐渐退去,仿佛做了某个重要的决定。

“罢了,今天的讨论就到这儿吧。"秦天挥手收入那沙盘,说道:“等孔明确立大捷,我会有一个特别的赠礼给作为奖励。"

“什么样的大礼?”诸葛亮一脸惊讶。

秦天轻轻一笑,神秘地说:“到时候你会明白的。"

说完,他便突然离开了帐篷,仿佛从未出现一般。

诸葛亮若非注意到帐内摆设的变化,几乎以为那是自己的梦境。

“他真的就像神仙一般,令人琢磨不透。"诸葛亮苦笑了下,心中多了一份底气。

有了秦天的支持,他对战役的把握更为从容了。

既然确定曹操可能会急功冒进,那就意味着他有着广阔的操作空间。

诸葛亮对自己的作战策略充满信心。

这一战,必然获胜!

从诸葛亮处告别后,秦天漫步江边,静静凝视星空。

关于时代的兴衰,答案何在?

这无疑是一个宏大的议题,无数人或许都感到困惑。

但结合前世的知识以及对“天道”的理解,秦天发现了一个颇感兴趣的洞察。

众所周知,整个世界的气候变迁是有着周期性的。

每隔数百年,全球温度会有微小的降温期。

有趣的是,无论是东方的帝国还是西方,历史上的各个朝代都与气温变动有着紧密的联系。

气温升高的时期往往伴随着前所未有的盛世。

气温下降则会同步或相继触发各地区的衰败期,使朝代走向尽头。

当东汉西汉交替之际,那个几乎跨越百年,恰逢全球气温轻微降温的时代。

现在,我们正处于东汉末年的相似境地。

回顾数十年前,气温呈现出逐渐回升的趋势,三国鼎立时期就出现在了这个时刻。

接着进入魏晋南北朝,特别是南北朝,那是一个历史上的最低温度时期。

也正是华夏,广袤的中原大地最为动荡的时候!

随着气温回升,隋唐相继出现。

当气候到达最高点时,唐朝的实力达到巅峰。

同一时期,西方出现了拜占庭帝国和东罗马帝国这两个强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