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武侠 > 大秦:我是唯一仙 > 第24章 雅言,乃周礼中的至高礼节

大秦:我是唯一仙 第24章 雅言,乃周礼中的至高礼节

作者:满满哈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4-06-06 14:20:15 来源:书海阁

小篆作为大秦帝国的官方文字,始于始皇帝统一六国之时推行的“书同文”,所同化的便是小篆。而隶书的产生,则源自始皇帝建造四宫收纳天下典籍,役使六国士人沦为奴隶,负责抄录整理这些典籍。

由于典籍数量庞大,加之小篆书写繁复,不易刻于竹简之上,所以四宫内的奴隶们创新出一种字体,将篆书的圆润笔画改为方折形态。因其便于镌刻,且字体另有一番美感,逐渐流行开来。

尽管如此,朝廷公文及朝堂议事,仍沿用小篆。

显然,这块刻石必然是天人所遗留,而天人舍弃天书符文而选用篆书,是否意味着这块刻石是专为他们所留?

“这石碑上的文字,可是天人传授给我们的吗?”扶苏同样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庄重地发问。

“叽叽!”青猿毫不犹豫地回应。

扶苏与蒙恬互望一眼,眼中均流露出疑惑之意。

青猿竟能理解人言,虽然令人惊讶,但考虑到它已得天人传授,能够听懂人语倒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亡秦者胡也”这句话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呢?

胡,是否指的是胡人?

秦人久居西北边陲,与众多异族多有交往。再者,秦、赵两国同源,而赵氏先祖中亦有白狄血统。

所以在秦代,“胡人”通常特指北方的犬戎、山戎等部族,即所谓的匈奴。

匈奴虽与炎黄同源,但孔子曾言,“夷狄进华夏,则变华夏;华夏入夷狄,则化夷狄”。

匈奴虽本属炎黄后代,但因长期游离在外,礼仪习俗已然迥异,近乎忘宗背德,犹如禽兽一般。

自华夏文明诞生以来,华夏与匈奴便势不两立,双方皆意图灭掉对方而后快。

如此看来,若说匈奴企图覆灭秦国,倒也说得过去。

然而,始皇帝一统六国之后,派遣蒙恬、扶苏率领无敌之师北征河套,将匈奴驱逐七百里之外。

现今河套地区仍有三十万大军镇守,匈奴人别说攻打秦国,连靠近秦境都不敢,只能蜷缩在沙漠边缘,食沙啃草,闻风丧胆,一听马蹄声响便误以为是秦军铁骑杀至,仓皇逃入沙漠深处。

这样一群狼狈逃窜的鼠辈,真的能颠覆我们强大的大秦帝国吗?

然而,倘若这里的“胡”并非指匈奴,那又会是什么呢?

难道是赵氏的近亲,白狄一类?

不过,白狄各部与赵人世代联姻,如今即便还有自称狄人者,也都已被视为秦人。

尽管如此,鉴于这句谶语出自天人之手,他们必须审慎对待。

况且今日登上天门台,收获颇丰。

蒙恬与扶苏相视一眼,两人同时举起了手。"

“我是大秦内史九卿,蒙恬!”

“我是大秦公子,扶苏!”

蒙恬接着言道:“天下归一,莫非王土;疆域之内,莫非王臣。群臣不均,唯我蒙恬敬业奉公。”

扶苏随声附和:“仰观日月星辰,思绪悠远。道路漫长遥远,何时才能到来?诸位君子,为何不知修身养性?不嫉妒不贪求,何愁不能有所成就?”

二人一边挥舞衣袖,一边像歌唱般陈述完毕,继而大袖轻轻一摆,恭敬地俯伏于地,齐声道:“我们深感愧疚,承蒙天人恩赐!”

“我们感激天人的馈赠!”

一线天内,蒙喜等人同样虔诚地跪拜。

场面宏大,震动山野之间。

……

“都尉,已找到上将军和公子的位置了!”

与此同时,山坡上忽然传来一声报告,发声者是一名斥候,他报告的对象正是王平。

“我已经看到了。”王平此时正端坐于马背上,双目扫过对面景象,目光炯炯有神。

他此刻正站在蒙恬当日遭遇异人之处,山谷中以及对面平台上发生的一切,尽在他的视线范围内。

无需斥候汇报,他已经发现扶苏和蒙恬的身影,以及他们对面站立的那只猿猴。

“令伍,”他冷漠地开口,“这里就是楚人所说的仙人之地吗?”

令伍此时正躺在由树枝搭建而成的简易担架上,他此前原本与蒙恬等人同行,但在兽潮袭来时,不慎被猛兽惊吓,跌落下山石,又被野猪冲撞。

由于行动不便,更无法攀登山谷一线天,因此蒙恬与扶苏便将他托付给斥候,留在了山石之上。

听见王平的询问,令伍勉强撑起身体,瞥了一眼,吞吞吐吐地回道:“都尉,这里正是天门台。”

他小心翼翼地回避了关于仙人的说法,而王平对此并未在意。

他眯起眼睛再度审视天门台上的情形,冷淡地开口:

“雅言,在周朝灭亡后,已经很久未出现在世间了!”

“谁能料想,我大秦始皇帝的长子,以及内史九卿,身居上将军高位者,竟然会对一只楚地的猴子施以如此隆重的大礼!”

“你们将始皇帝置于何地?”

令伍面色苍白,噤若寒蝉,不敢言语。

王平其实也无意令伍回答。他冷漠地说:“裨将何在?”“末将在!”一位年轻的将军挺身而出。

“前往天门台,传达始皇帝的谕旨。”王平冷漠地下达命令。

“始皇帝诏曰:蒙恬、扶苏举止怪诞,用心难测!”

“现命都尉王平接替蒙恬职务,统帅全军!”

“蒙恬,投入囚车!”

“扶苏,软禁于轻便马车内!”

“命都尉王平率大军押送二人迅速赶往琅琊郡!”

“朕将于琅琊亲自审讯此二逆贼!”

王平的声音平淡无波,充满无情,但裨将却如同遭到雷霆一击。

坦白说,他也认为蒙恬与扶苏对一只猿猴行此大礼,并采用雅言唱和,确实有些过分。

雅言,乃周礼中的至高礼节。

周朝时期盛行礼乐制度,周公将礼乐融入法制,从饮食起居、言行举止等方面严格规定,将天下人的所有行为都纳入礼制范畴。

此举深受天下敬重,并影响深远,以至于后世,周礼仍在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

比如子女在父亲去世后需在灵前行守孝之礼,以及每逢年节祭奠祖先,都是周礼遗留的传统。

而在正式庄重的场合,贵族须使用雅言。

即引用《诗经》等古籍中的诗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如蒙恬吟诵《北山》,意指普天之下皆为王土,表明自己身为王臣,不得不尽忠王室,并非有意悖逆,实乃职责所在。

而扶苏吟唱《雄雉》,则是将对方比喻为贤人,自己渴望贤才,无奈贤人未知何处,内心迷茫不安,或许自身过于贪求,期盼能见到贤人,寻找贤人。

这种相互唱和的方式,又称唱酬,是最高的礼节,非品德高尚者不足以接受。

在裨将看来,蒙恬身为大秦上将军,扶苏身为公子,向一只猿猴行此大礼并以雅言唱和,确实令人费解。

然而,这样的行为不至于直接导致两人沦为囚犯!

“二叔,这是为何?”他忍不住问道。

“只是谈论些有关仙人的事情,就要治罪,总得经过廷尉斯裁决吧!”他低声反驳。

王平冷峻的目光扫过那位年轻的副将身影。

这位副将是他在受始皇帝提拔之际,特意引入军队的核心。

正是胞兄王贲的儿子,王离!

自王离十岁起,他就随父亲、祖父在沙场拼杀,整个王家对他寄予极大的期待。

当时王翦被誉为举国闻名的将领,人们将他与武安侯白起相较,称“各有所长,各有千秋”。

白起名声显赫,能与其相提并论的武将,无疑是极高的赞誉。

然而,在名将光环的背后,王氏家族却面临着困局。王翦因年老退隐后,世人评论王氏“再无杰出人才”。

这一方面是由于王贲在消灭六国后,也随之王翦一同归隐,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蒙恬的声势太过强盛。

毕竟华夏与匈奴是千年宿敌,蒙恬戍守北方多年,驱逐败寇,使北疆安宁,深受北地百姓敬仰。

蒙恬荣归朝廷,誉满天下,而王氏虽同为将门之后,相比之下却显得格外落寞。

王翦、王贲父子相继归隐,王氏仅剩王平一人在朝堂,只担任一个微不足道的都尉职务,尚未建立军功,与蒙恬掌控三十万雄师的威势简直无法比拟。

幸亏还有王离的存在。

王离“少年英勇”,且“机敏聪慧”,比起王平凭借“静若处子”的形象赢得的名将美誉,显然更为可靠。

唯一的问题是,王离尽管勇敢聪明,却缺乏宏观视野!

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缺乏政治智慧!

一位上将军,以及始皇帝的长子,竟然同时被囚禁在华丽的囚车中,表面上看似待遇较好,实则与囚禁无异。

这样的事情,自然容易令人震惊不已。

但既然这是始皇帝的命令,那么即使感到惊讶也是一种对始皇帝的冒犯!

更不必提质疑了!

李斯,这位廷尉?

所谓廷尉斯,即当前执掌廷尉一职的李斯,他负责审理贵族案件。按职责划分,判定一位内史九卿及一位公族公子的罪责,的确要经过李斯的手笔。

然而在始皇帝的绝对权威下,李斯又能算什么呢?

“王副将,你是否相信这世上存在仙人之类的存在?”王平冷漠地使用王离的官职称呼他。

“不知都尉如何看待呢?”王离并未直答,反而反问。

年轻人的些许傲气可以理解,何况自己的侄子还在随父辈积累了军功,王平对此并不在意。

他平淡地说:“我当然不信。”

“无论是神仙、天人、奇人,还是方士,我都一概不信!”

“可是……”王离欲言又止,毕竟今日的兽潮众目睽睽,加上此前异人踏虹的事情,令伍已经汇报,更有楚人以及先前的一百秦兵作证。

然而王平不给他开口的机会,直接挥手打断了他。

“这些都是荒诞不经的说法!”他不容分说地宣称。

“因为始皇帝认为这一切都是荒谬的!”他意味深长地看向王离。王离顿时恍然大悟,明白了自己的二叔的意思。

王平的意思很明确,他个人是否相信神仙方士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始皇帝不信!

始皇帝认定神仙方士都是欺诈之徒,那就是欺诈之徒!

始皇帝断定蒙恬、扶苏有罪,那就必定是有罪!

这天下,乃始皇帝之天下!

“诺!”王离低头领教,迅速奔向山谷对面。

而王平眯起了眼睛,眸中闪烁着异样的光芒。

他刚才有一丝想法,因周围人多未能对王离明言。

王氏家族,与幼子胡亥,本质上是天然的盟友!

其原因在于公子扶苏具有楚人血统,而王翦,正是覆灭楚国的关键人物!

扶苏的外祖父,即楚国最后一任国王昌平君,正是死于王翦之手!

谁能担保,倘若始皇帝不能永生不死,扶苏继位后,是否会清算旧账?

始皇帝忧虑,王氏同样忧虑!

而始皇帝也深知王氏的忧虑,这次让王氏重掌军权,首要任务就是监控扶苏与蒙恬,甚至将他们暂时羁押,这无疑是对扶苏的一种压制,同时也是为胡亥增强实力的深远布局!

这才是王平内心真正的意图。

在这天下,没有什么比始皇帝的想法更重要。

“都尉!”

一声呼唤将王平从思绪中拉回现实。

他抬头望去,只见王离已经重新回到他面前跪拜,却不见了蒙恬和扶苏的身影。

“都尉,”王离还未待王平询问,便主动开口禀报,“当某到达一线天之时,上将军与公子已自行捆绑,声称已知罪悔过!”

“除此之外,上将军与公子尚有两个请求交由都尉转达。”王离继续说道。

“何事?”王平语调中透出一丝意外。

“其一,恳请都尉准许上将军与公子亲自保管在天人居所中获得的物品!”

“其二,”王离抬起头,望着王平,“请都尉尽量轻装简行,尽快赶往琅琊,如果可能的话,最好直接用轻车押送二人!”

“为何?”王平脸色微变。

“上将军与公子表示,”王离的眼中流露出钦佩之色,“天人将前往琅琊,而始皇帝也在琅琊等待!”

“若耽误时间,恐怕会引起始皇帝与天人间的冲突!”

琅琊郡。

古老的琅琊台依旧屹立在海滨,历经近五百载风雨洗礼,原本规整的琅琊台已经出现了崩塌,中央部分已被雨水冲刷凹陷,并被植被覆盖。

从远处看,它不再像一座高台,更像是两座相邻的普通土山。

琅琊台三面临海,仅一侧与陆地相连。相传琅琊台乃上古神只所筑,后经越王勾践修缮,刻石铭记功绩。再后来,太公望曾在此祭拜四季之神。

如今,越王勾践刻石记功之处已无迹可寻,太公望祭祀四季之神时留下的青铜旗帜也不知所踪。

只留下东海的波涛,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永恒不变。

这里被誉为神圣之地,非祭祀天地,不得登临。

若要在琅琊台上颂扬战功,非得有灭国以上的功绩,否则便不够资格。

因此,自太公望祭祀之后,琅琊台已荒废数百年。

然而此刻,在这座已有数百年无人涉足的琅琊台上,站立着一位身披宽大衣袍的年轻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