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武侠 > 大秦:我是唯一仙 > 第65章 整个计谋虽看似精巧,实则步步险招。

他微微有些感慨,又略感欣慰地扫视一圈众亲卫,他们中既有他的亲卫,也有公子扶苏的亲卫。

然而,无论是公子扶苏的亲卫,还是他的亲卫,都是他长城军中的勇猛战士,是生死与共的袍泽!

“可惜没有酒,不然定要与你们痛饮一番!”他颇为感慨地说道。

蒙喜也有些遗憾,蒙恬治军严谨,秦军军纪中虽未明确规定饮酒事项,但在蒙恬的军队中,一年仅允许饮一次酒,平日里私自饮酒都会受到鞭笞惩罚。

所以,大家身上都不会携带酒水。

这时,一名亲卫突然羞涩地开口:“上将军,末将有一壶酒!”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集中在他身上,只听他尴尬地解释道:“只是酒太少,不够大家分饮。并且……没有下酒菜。”说着,他从腰后取出一个瘪瘪的皮囊。

蒙恬凝视着他,对方也毫不畏惧地回望着他,蒙恬突然放声大笑,“甚好!这样便足够了!何况,怎会没有下酒菜呢?”

说着,蒙恬接过皮囊,拔掉塞子在鼻尖闻了闻,“好酒啊!”

先秦时期的酒文化灿烂辉煌,那时的酒还称为醴,由粮食经过浅层发酵制成,酒精度较低,且含有大量杂质,类似于后世的甜酒,饮用时还需过滤。

秦国最初便是通过向周天子进贡包茅(滤酒用的茅草)发迹,到了秦代,已经开始采用酒曲发酵技术酿造,酒中杂质大大减少,变得清澈透明,酒字也因此诞生。

那位亲卫拿出的,正是上品美酒,名为白薄。

白薄乃秦酒中的代表品类,它是真正

割股侍君的故事,在历史上赫赫有名,如同《二十四孝》中的典范,无论文化水平高低,都被视为侍奉君主的最高礼节,深入人心。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至卫国边境时,头须盗走了重耳的所有粮食,躲进了深山。

重耳陷入粮荒,难以维生,这时介子推果敢地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以滋养重耳的生命力。

重耳后来成为威震天下的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备受秦朝尊崇的贤明君主,而介子推也因此被誉为介子,因其“割股侍君”的事迹深受后世敬仰,逝后安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深感愧疚,将绵山更名为介山,并建立祠庙以示纪念。

这段故事发生在两位贤者之间,秦汉时期对此类行为尤为推崇,以至于出现了猎户杀害妻子、割肉款待曹操的事例。

尽管如此,割股侍君本质上仍是下位者对上位者的极高敬意表现,其根源可以追溯至上古时期的人殉仪式。

另外,在周代,血液被视为神圣之物,缔结盟约时需歃血为誓,即在唇边涂抹鲜血,象征盟约的神圣不可侵犯。

而身为国朝九卿、上将军的蒙恬,竟要向自己的亲卫行此大礼,令人难以置信。

秦时的等级观念极为严格,高位者对低位者拥有生杀予夺的大权,毫无平等可言。蒙恬虽无意挑战这套制度,但他认为,在生死关头,与其区分九卿与亲卫的身份,不如共同赴死。

他豪情满怀地道:“往昔你们这些英勇的战士在战场上为我、为大秦抛洒热血,铁骨铮铮,从未玷污秦人勇士的英名!今日,我愿以我的血肉,为诸位壮行助威!”

众亲卫面露犹豫,一时难以接受。

蒙恬身为上将军,国家重臣,竟要割破自己的血脉以激励下属,实属罕见!

蒙喜率先打破沉寂,他放声大笑,抓起酒囊,眼神炽热如火,环视众人,充满豪情地说:“我曾听说,昔日齐国有两位勇士在路上偶遇,交谈甚欢,于是各自割下自身肉块佐酒。”

“酒尽之时,两位勇士亦随之去世。世人称他们愚蠢,但我对他们那份胆识和豪情深感钦佩,渴望效仿。如今有上将军的示范在前,我终于有机会实现愿望,做一个‘愚蠢’之人。”

蒙喜话音刚落,他也毫不犹豫地割破了自己的手腕。

鲜血汩汩流出,他将伤口靠近酒囊口,让血液流入其中,发出细微的声响。随后,他用战袍袖子紧紧绑住伤口,庄重地向蒙恬与其他亲卫行礼示意,然后猛地喝下一大口混有自己血液的酒!

鲜红的面色映衬下,不知是激动所致还是酒劲太烈,蒙喜满脸通红,大声赞叹:“痛快!”

“我在边疆征战多年,饮过无数敌人的鲜血,但从没想到今日竟能有幸品尝到华夏第一勇士的热血,其烈如火,一饮之下,犹如吞炭一般!”

蒙喜的话引发了众人的热烈响应,纷纷不再迟疑。

“原来如此神奇,快让我也饮一口,沾染上将军的虎胆!”

“上将军乃我大秦第一猛将,华夏第一勇士,其血怎能与匈奴之血相提并论?”"

“今日之后,上将军必将名垂青史,独闯卫尉军中军,英勇事迹必定传遍天下!”

“我们决不让上将军的热血白流!”

一阵阵豪言壮语此起彼伏,直至蒙喜再次振臂高呼,彻底点燃了众人的激情。“你们说得对极了!”蒙喜一面抱拳向蒙恬致意,一面朝众人怒吼。

“上将军固然是勇士,我们亦是勇士!”

“真正的勇士敢于他人所不敢为!”

“或许世人不解我们此举,卫尉军,乃至李斯赵高等人,此刻正嘲笑我们的愚蠢!”

“可是,就算真是愚蠢,那又如何?”

“只要有上将军在,有公子扶苏在,有我在,更有你们在!我们并不孤单!”

所有人都心潮澎湃。

他们明知,攻打卫尉军,不论任何情况,都意味着死刑判决。

蒙恬必死无疑,其余百名亲卫即便能在战场上幸存,也将被剥夺贵族身份,沦为军奴,全家受累。

当然,最好的结局无疑是战死沙场,那样家族虽会被贬为平民,但也相对较好。

毕竟秦法虽严酷,对贵族仍有一定程度的优待,且对勇士极度崇尚。即使是小贵族,只要勇猛战死,甚至是犯错战死,都不会祸及家人。

然而无论如何,从他们跟随蒙恬冲向卫尉军大营那一刻起,他们就已经踏上了一条无法回头的道路。

他们已是叛逆,已是举世皆敌!

齐国有两位勇士的故事,他们以血佐酒,看似愚蠢,却流传千古。齐国曾是春秋首霸,却因五公子争夺王位,导致国力衰败。

但得益于管仲推行的重商政策,齐国财富冠绝各诸侯国。

因此,当时的齐君认为,只要广纳勇士,凭借充足的资源,霸业唾手可得。

因此,齐国人普遍崇尚勇武,以勇猛为荣。

这两位齐国勇士的故事,被记录在《吕氏春秋》中,作为秦朝贵族,大家都熟知这个故事。

琅琊原是齐地,齐国勇士或许鲁莽,但现在他们所做的,又何尝不是一件傻事?

不过,那些齐国勇士至死无悔,他们又何曾后悔?

蒙喜将手中的酒囊传递给下一位,同时高喊:“岂曰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

谁说我们缺衣少穿?与你同披战袍。君王号召出征,修理戈矛,与你共享敌忾之情!

谁说我们缺衣少穿?与你同穿内衣。君王号召出征,修理矛戟,与你并肩作战!

谁说我们缺衣少穿?与你同穿战裙。君王号召出征,整顿铠甲兵器,与你一同冲锋陷阵!

亲卫们高歌《无衣》,酒囊在他们手中依次传递,每个人都割腕放血入囊,一口饮下混血的烈酒,酒烈血甘,无不显现出男儿的勇气与决心。

身为秦人,身为男儿,谁人没有胆量?谁人畏惧死亡?

滔滔江水,滚滚黄河,秦军能统一六国,驱逐匈奴,死而后已!

能遇到这样的将领,参与这样一场进攻,对于一名士兵而言,足矣!

酒囊传了一圈后,再度回到蒙恬手中,尚余小半。

他一饮而尽,环视身边的亲卫,这才是真正的生死与共的兄弟。

蒙恬满意地点点头,“天下勇士的热血果然能够振奋人心!”

随后他翻身跃上马背,单手拽紧缰绳,疾驰而去,头也不回地道:“诸位,我们走吧!”

目送蒙恬远去的背影,亲卫们齐齐跪倒在地,声音悲壮而又哽咽,“恭送,上将军!”

待蒙恬身影消失在视线之外,蒙喜站了起来。

他遥望远方,目光逐渐转向南方,那里隐约可见一支军队正向这边开来。

蒙喜深吸一口气,“兄弟们,上马!”

一场激烈的战斗即将展开,优秀的战士内心激昂,但此刻却多了几分沉重。

时间正好,料想公子扶苏已带领奴兵到达要塞,那是左军救援后军的必经之路

尽管如此,此事颇为蹊跷,两位智慧卓绝之人,缘何选择次子胡亥继承秦二世之位?

此刻,他们无暇深入思索,因为觐见始皇帝已是燃眉之急。

蒙恬与卫尉羯素无交情,擅自闯入卫尉大营必遭卫尉军重重包围乃至诛杀,此乃难以回避的事实。

然而,蒙恬对此坦然接受死亡。

对他而言,真正紧要的并非自身生死,而是卫尉羯无法离开始皇帝身边。即使自己受左军右军阻挠,卫尉羯也无法迅速前来救援。

而这,恰恰符合蒙恬的意图所在。

唯有看到卫尉羯无论如何都不愿离开始皇帝,才能确证其忠诚之心。卫尉羯必须寸步不离始皇帝,始皇帝的安全才有保障。

因此,蒙恬并不需要卫尉羯下令让卫尉军放行,只需让卫尉羯得知,蒙恬手中握有长生不老之药,且该药已送达中军大营。

届时,卫尉羯定会心生动摇,但回忆起以往诸多方士的欺诈,他必定存有疑虑。

这时,蒙恬沿途的浴血奋战,其英勇无敌的形象恰好成为一种验证——他是试药之人,那超凡的表现足以让卫尉羯信服。

卫尉羯极有可能冒险一搏,将长生不老之药呈献给始皇帝御览!

整个计谋虽看似精巧,实则步步险招。其中另一关键人物,正是公子扶苏。

亲卫骑兵必须吸引所有人的注意,牵制防线,实质是为了在局势无法逆转之际,能让公子扶苏逃离琅琊,奔赴河套地区。

河套地区尚有三十万长城军,足以对抗卫尉军。

在制定计划时,上将军蒙恬仿佛预见到自己没有退路,他并未为自己留有任何退路,但他为公子扶苏铺垫了一条出路。

蒙喜深深吸了一口气,眺望着要塞方向。他们不能随上将军一同前行,因为他们肩负着更为重要的使命。

即便战死也不能单纯作为将军的护卫,心中难免失落,但面对的却是公子扶苏,如此看来,这样的牺牲也算值得!

此刻,他们行动的速度至关重要,必须尽快将所有兵力引向自己。

所有人都可以赴死,唯有公子扶苏,绝对不能死!

蒙喜一行人策马疾驰自山岭之巅,呼啸的风刃在他们身上掠过。每个人都挺直腰板,目光坚毅地注视前方。

真正的勇士,必如上将军一般,即使深知前方是一条绝路,也要勇往直前,锐不可当!

蒙喜粗糙的肌肤感受不到风的猛烈,此刻他的内心却如同风一般自由无拘。

马儿奔驰愈急,风就愈烈,但这对于久经沙场的长城军来说不过是家常便饭。

长城军长期驻守河套地区,军中将士大多豁达豪放,鲜有勾心斗角之事。

而在军中,更是远离朝廷各方势力的权力争夺。比如李斯当年的《谏逐客书》,在整个军中几乎无人知晓。

军中将士不在乎当今丞相是谁,也不关心三公九卿的具体人选。

更别提刚刚走出囹圄不久,少子胡亥的老师赵高。

长城军所需做的就是每日刻苦训练,一旦接到命令,即刻冲向战场,扞卫秦国疆土,将北方匈奴逐出境外;倘若君王下令,甚至可以进一步收复北方领土。

长城军以守护国家、保护民众为荣耀,哪怕整日与大漠风沙相伴,也毫无怨言。

河套地区的恶劣气候,早已使得琅琊的风都无法穿透他们的皮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