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娱乐:开局全网黑,老千拯救内娱 > 第315章 李沧东、贾科长和毕干

和马修·麦康纳见了一面,吃了一顿饭,廖东就不担心了。

马修·麦康纳提起场刊,白眼都要翻到天上去了,“场刊和评委的口味基本不一致,不用担心。”

戛纳的场刊比柏林的评选人数多一点,一共十人,依然是每人四颗星,满分四分。

让人比较意外的是李沧东的《燃烧》,这部电影拿到了3.8分,只有两个影评人给了三星,其余都是满分。

这也刷新了戛纳场刊纪录,比两年前3.7分的《托尼·厄德曼》还要高。

《燃烧》非常符合影评人的口味,不管是台词、镜头语言还是电影整体气质,都很文学化,电影充满了象征和隐喻。

比如片名《燃烧》,既代表了电影中角色的愤怒,还代表了导演和社会的愤怒,这个比喻很巧妙。

还有海美、猫和手表的消失,也代表了“存在”却又像是“没有存在过”的绝望,暗示底层人民对于社会来说可有可无……

李沧东的人脉也不是盖的,算是韩国国宝级导演了。

就连人品稀烂,但是才华横溢,拿过金狮和银熊的金基德都自认不如李沧东。他的原话是,“在韩国,我只排名第三,姜帝圭第二,李沧东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姜帝圭就是《生死谍变》和《太极旗飘扬》的导演,算是韩国商业电影的扛鼎人物。

不过马修·麦康纳公关重点根本不是金棕榈,就算是,其实也没事,因为《燃烧》有个致命弱点——歧视女性。

“令女性角色消隐,以此作为剧情驱动力,李沧东的老毛病又犯了。”

这是韩国影评人朴宇成针对《燃烧》的评论,早在2002年的时候,另一个影评人郑圣一也批判过李沧东,“如果没有女性的牺牲,男性的灵魂就无法完成净化。”

最可怕的是当时李沧东还默认了……

戛纳是欧洲三大电影节中,受到好莱坞影响最深的一个,今年的评审团主席还是凯特·布兰切特,她是有名的女权斗士。

评审里面还有克里斯汀·斯图尔特和蕾雅·赛杜,她俩在好莱坞混得风生水起,肯定会找准定位的。

一共十个评委,三个强烈反对的话,《燃烧》不可能问鼎金棕榈,别说金棕榈了,搞不好一个奖都拿不到。

排名第二的是吕克·戈达尔的《影像之书》,评分3.0。

模糊的影像、变幻的画幅、诡异的声道……

这是一部影评人看不懂又不好意思说不好的电影,这电影完全是戈达尔拍给自己看的。

不过也无所谓了,老爷子都快九十了,任性一回怎么了?

今年主竞赛单元还有一部中国电影入围,是贾科长的《江湖儿女》,场刊对他的评价也还可以,给了2.9分,排名第三。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只拿到了2.8分,排名第四。

影评人普遍觉得导演让-马克·瓦雷的水平配不上马修·麦康纳和廖东的精彩表演,换言之就是这俩演员有点过于突出了。

还有一些影评人批评编剧,觉得编剧为了戏剧冲突故意夸大了事实,比如实际上罗恩经营的俱乐部并没有被官方查封,这对于现实主义题材来说是大忌。

这时候又不考虑电影不是纪录片了?

马修·麦康纳没有什么反应,他反而觉得是好事,反正他只要影帝,让-马克·瓦雷能不能拿最佳导演,电影能不能拿金棕榈?

关他屁事……

事实上,让-马克·瓦雷也不太关心。

当然,主要是他没那么多钱公关……

剩下的电影就没什么好说的了,比如斯派克·李的《黑色党徒》,投机的意思非常明显,尤其是结尾,就差把我想凭借肤色拿奖直接写出来了,美国版王晓帅了属于是。

排名最低的是伊娃·于颂执导的《太阳之女》,她可能和斯派克·李的想法一样,想要借用女权、战争和肤色来争取一个奖项。

但是伊娃·于颂没什么名气,而且太明显了,斯派克·李都没这么明显,被影评人一顿狠批,《太阳子女》的场刊分数只有1分……

从餐厅回来,廖东准备洗个澡,然后倒倒时差,结果刚洗完澡,头发都没来得及吹干,贾科长带着一个年轻的导演又找上门了。

一番介绍之后,廖东才知道,这个年轻导演就是毕干。

其实毕干也不算年轻了,起码没有廖东年轻,他比廖东大了三岁。

不过在导演这一行里,一般不看年龄,要么看奖项,要么看票房,这两点廖东都碾压毕干,当他的前辈也未尝不可。

贾科长和毕干是来邀请廖东晚上去参加毕干新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首映的,毕竟廖东现在知名度高,贾科长想让廖东帮忙,撑撑场子。

《地球最后的夜晚》入围的不是主竞赛单元,而是一种关注单元,关注度本身就低。

廖东没有理由拒绝,只要在国外,中国电影人都会互相捧场,这是不成文的规矩,况且廖东对毕干也比较好奇。三年前,毕干就像孙猴子一样横空出世,一部《路边野餐》给所有人都看傻了。

不是说《路边野餐》的故事有多么好,毕干的导演技法有多么牛逼,而是想法。

就像墨镜王说的,电影比的就是想法。

这是指文艺电影,毕干的《路边野餐》就有点这个意思。他的作品无拘无束,天马行空,自然生长。

而且《路边野餐》证明了一个问题,我们也可以用很少的钱,拍出很有趣的电影。

当然,也不是说毕干的导演技法就很业余,恰恰相反,《路边野餐》有一个42分钟的长镜头,让人眼前一亮。

借用法国《电影手册》的评价,“导演毕干创造了一种强而有力的新魔幻现实主义,有时令人费解,却每时每刻都让人着迷。”

廖东也有差不多的评价,尤其是当了导演之后,他对42分钟长镜头的调度和拍摄方法都很有兴趣。

听说《地球最后的夜晚》毕干又搞了一个60分钟的长镜头,为此还写了两万字论文,廖东就更有兴趣了。

廖东本来想和毕干好好聊聊,奈何毕干对廖东有些不感冒。

廖东也能理解,文艺片导演嘛,大多眼高于顶,尤其毕干还很年轻,不到三十岁,自然瞧不起廖东这种小鲜肉出身的导演。

既然人家不愿意多聊,廖东也不会用热脸去贴毕干的冷屁股,等晚上看了以后再说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