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大宋医相:开局和李清照私定终身 > 第三百六十四章 不为良相,当为良医

“神医奖!”

神医奖一出,无论在医家还是民间皆为之哄动。

无他!

单单神医这两个字所代表的意义,都足以让无数医者为之不惜一切去争取,这是医者的至高荣誉。

以往的医者都是被后人所尊称为神医,而如今医家主动设立神医奖,足以造就当世神医。

而且医家推出的神医奖,虽然四年一评,足以造就数个神医同时并列的奇景,这对医家来说,可是难得的盛况。

而对于民间来说,千贯巨财以及太医之位的奖励,更是让人艳羡不已。

一时之间,天下医者为之心动,开始主动研究疑难杂症,医家这架马车的速度开始渐渐加速。

…………………………

天下医者纷纷行动,然而刚刚提议设立的神医奖的范正也并没有闲着,开始配合神医奖的热度,进行第二步变法医家。

“启禀官家,臣等申请扩建太医局!”

朝堂之上,太医丞范正郑重出列,上奏道。

“扩建太医局!”

百官顿时复杂的看着范正,太医局原本仅仅是朝中不起眼的小部门,如今经过范正变法之后,其规模和学院不逊色于太学。

然而即便如此,医家还不满足,竟然还要扩建太医局。

“范太丞,太医局不是已经增加了三倍学员了么,为何还要扩建!”赵煦好奇的问道。

医家如此火爆的表现,自然也引起了赵煦的注意,尤其是神医奖的出现,更是让他拍案叫绝。

范正解释道:“启禀官家,如今的太医局虽然增加了三倍人员,而实际上却将医者的学医时间同样提高了三倍,也是说每年太医局为医家提供的医者并没有增多,根本不足以供应医家。”

“不够?”

赵煦这才恍然大悟。

如今医家在各地开办医院,急需医学人才,单单太医局培养的医者根本不够用。

范正郑重道:“如今医家总共分为三类,最常见是行医!也就是我等常说的坐诊郎中,负责给病人开药诊治、救死扶伤。”

百官微微点头,这类郎中是他们最常接触的,也是广为人知。

范正继续道:“除了负责行医的医者之外,天下还有很多病症没有攻克,因此医家还需要一批研究疑难杂症的医者,如今医者还开发了中成药,需要一批研究中成药的医者,负责制药的医者,除了这些,医家还需要一批女护作为辅助,可以说急需人才。”

百官眉头一皱,曾经的医家极为精简,只有一批郎中负责行医即可,如今经过范正变法医家,医家的规模急剧膨胀,人员也成倍的增加,恐怕要不了多久,医家将会走向朝堂的老路,那就是冗医。

范正环视四周,哪里不知众人的担心,当下朗声道:“医家想要发展,人才才是第一位,唯有更多的人才加入医家,医家方可攻克更多的顽疾,研制出更高效的药物,让患者享受更多的医疗资源,甚至还要为日后瘟疫爆发而进行医疗资源储备,所以医家不同于官场,不怕冗医,甚至是医者越多越好。”

一众百官纷纷点头,按照范正的规划,医家的确是不惧冗医。

“那不知范太丞计划如何扩建太医局。”赵煦问道。

范正郑重道:“启禀官家,按照医家的对医者的需求,每年至少需要上千医者。”

“上千医者!”

百官不由一片哗然,太医局原本仅仅有生源三百人左右,而范正变法太医局让太医生改为三年制,整个太医局已经有九百太医生。

如果按照每年上千毕业的医者来算,太医局足足要容纳三千人,要知道这个时代可没有高楼大厦,要容纳三千人生活学习,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杨畏当下出列反对道:“范太丞未免太过于异想天开了,当初的太医局是容纳三百太医生而修建,范太丞变法太医局已经让太医生的名额增加了三倍,若是按照三千太医生来算,足足增加了十倍之多,根本容纳不下。

蔡京接话道:“不错,唯一的方法那就是让太医局扩建,范太丞可知开封城的地价寸土寸金,且不说没有合适土地,就是容纳三千人的场地也是一笔天文数字。”

其他官员也纷纷点头,范正提议扩建太医局单单其代价就让朝堂望而却步。

如今朝堂也是发行国债度日,情况并不好过,根本不可能花费如此多的钱财,供应太医局。

赵煦也是眉头一皱,他虽然对范正颇为信任,然而此刻范正的要求却让他很是为难,大宋如今正在执行南下大迂回战略,正是急需钱财之时,根本不可能将钱财用到太医局扩建之上。

范正却摇了摇头道:“官家误会了,微臣所说的太医局扩建,并非是太医局在开封城扩建。而是在其他诸城开设太医分局,如此一来,其地皮价格大减,只需增加一些建筑房屋的费用,这点费用医家就可以承担!”

“其他诸城开设太医分局!”

“医家自行承担费用!”……………………

百官不由复杂的看向范正,短短几年,医家已经成长到自力更生,不再依靠朝堂的扶持了。

范正郑重道:“医家准备在西京洛阳,南京应天府!北京大名府!筹办三个太医局分局,用来培养医学人才!”

“医家大兴!”

此刻整个朝堂百官都深刻的感受到医家大兴的趋势。

在大宋交通同样不便,开封城虽然是大宋的都城,大部分人一辈子都没有到达过开封城,毕竟太远了。

一旦医家筹办三个太医分局成功,大宋四京皆有医家太医局,天下医学生可以就近入学,大大增加其学医的便利。

要不了多久,天下医家人才定然层出不穷,再加上遍布天下的医院,让无数医者为之心动的神医奖。

医家大兴计日可待,无人能挡!

“准!”

赵煦郑重点头道。

他任用范正的邪方变法大宋,并非是赵煦对范正无条件的信任,在大宋变法屡次失败的情况下,范正变法医家却屡出奇效,到底如何选择,他相信是谁都会知道如何选择。

如今范正再一次变法医家,让医家大兴之势无人质疑,再一次证明范正变法的成功,相信朝堂上下再无人质疑他相信范正邪方。

百官也不由一叹!

他们虽然看不惯范正的邪方,然而医家一步步肉眼可见的壮大,让他们无言以对。

“不为良相,当为良医!”

曾经这个从来没有人当真的豪言,如今已经渐渐成为现实。

范正回到太医署,只见不少太医正在翘首期盼的看着他。

“官家已经同意扩建三京太医分局之事。”范正点头道。

“太好了!”

一众太医顿时欢呼不已,有了三京太医分局,整个大宋的医家必定人才辈出。

范正郑重道:“除了太医分局之外,范某准备在三京以及各大城市之中,继续开办医学院,并将各地的医学院改革!这一次我准备在医学院推行免费教育!”

“免费教育!”

顿时所有医者一片惊呼,何谓免费教育,很显然就是学医不花钱,如此一来医学院的所有负担就会落到了医家的身上。

“如果医学院推行免费教育,那医家负担的开支就太大了吧!”钱乙皱眉道。

虽然医家经过变法以来已经大兴,然而医家平时需要花钱的地方也会越来越多,如果再负担医学院的开支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范正解释道:“如今大宋国内已经渐渐推行全城教育,虽然当医者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然而面对考科举和当医者,世人依旧改变不了当官的习俗,所以医家想要争取精英人才,那就必须更进一步。”

“你准备用免费为医家争取人才?”

钱乙心中一动道。

虽然医家是靠一众医者才实现大兴,然而任谁也不能否定,如果没有范正、苏遁、和杨介这变法三杰,恐怕医家还会原地踏步。

医家想要发展,根本离不开精英的人才,甚至医家每一次医学的进步都是靠历代神医来推动,而上千年以来,医家出现的神医屈指可数,与其如此,那医家何不自己培养精英人才。

范正点头道:“医家虽然推行免费教育,但是所有医学生都要经过严格筛选,通过层层选拔,优中选优!最后只留下最精英的千人进入四大太医局。”

“科举考试!”

钱乙心中一动道,范正的此举和朝廷的科举选拔几乎如出一辙,不,医家的免费教育将会先科举一步,率先招揽人才。”

“不错!唯有如此,医家才能先行一步!”范正振奋道。

相比于做官和当医者,世人根本不用多想,几千年以来的官本位制度更是让天下对做官趋之若鹜,然而医者想要最顶尖的人才,那就必须有自己的优势。

“太医局扩建三大分局,学医全部免费!”

随着这个消息传开,大宋民间再一次掀起了学医热!

“学医非但学费全免,日后学成一旦加入医院,一生衣食无忧。”一个开封百姓将儿子送入医学院,不禁脸色自傲道。

医家有医坊和医老制度,再加上平时的薪水,足以让医者过上体面的生活,这对普通人来说是自己的孩子有如此前途已经是光耀门楣了,如今医家学费全免,更是让无数人怦然心动。

一旦学医,从稚童入学到工作,再到日后养老,皆无需操心,他们唯一要做的就是行医,治病救人。

“不为良相,当为良医!”

这句话再一次在民间被热捧,甚至被无数百姓津津乐道。

“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不过是医者为自己脸上贴金罢了!真正的医者哪有官员风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才是我辈读书人应有的志向。”一个书生冷哼道,根本看不上医者,一心想要考取功名。

一个开封百姓不以为然道:“天下谁都知道当官是好,但是并非所有人都能当官,我大宋每年科举录取人数也算是历朝历代最多,三年一次的科举也不过二三百人。侥幸碰到了恩科或许还能再多录几个,你可知道大宋有多少医院,每个医院每年平均录用两个医者,那就足足上千人。”不少人顿时沉默,三年一次的科举每次三百人,算下来每年也不过一百个进士,而医家每年录用的人数足足是科举的十倍,这样算起来,学医之路的确要比科举之路更加容易一些,更别说学医免费,学医的成本要远低于科举,这对普通百姓来说,学医才是最划算的。

“再说,平均每年中进士也就百人左右,还有恩荫求官之人,哪怕中进士恐怕也不能立即为官,更别说那些没有中进士之人呢?很多人一辈子都考不上科举!一辈子都是穷书生酸秀才,而医者没有进入医院,最不济也能开个医馆为生。”一个商户嗤之以鼻道。

这并非是商户被禁止科举,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而是根据目前医家和科举的现状,单论权力自然是当官待遇最好,然而当官录取的数量和医者相差颇大,再加上没有考中的代价中,科举的代价是最大的。

不少人暗中权衡,虽然依旧有人对科举趋之若鹜,然而却有相当一部分清醒之人开始对科举进行反思,科举穷尽一生,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旦上榜自然光耀门楣,但是有更多的人头花花白却依旧是老童生。

相比于科举,行医貌似一个不错的选择,一个顶尖的名医其收入并不比官员差。

而培养一个医者的费用更是远低于培养一个官员,这对寒门和普通家庭来说,很容易做出选择。

与其选择虚无缥缈的科举之路,还不如选择一片坦途的科举。

“不为良相,当为良医!”

曾经这句话,仅仅是一句豪言罢了,而如今经过医家大兴,这句话渐渐的已经成了事实,至少,在目前的大宋社会,学医已经隐隐约约和科举相提并论的地步,至少是天下百姓的第二选择。(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