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大宋医相:开局和李清照私定终身 > 第465章 占城稻熟!

大宋医相:开局和李清照私定终身 第465章 占城稻熟!

作者:将臣一怒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12 11:30:58 来源:书海阁

“严惩张汝舟等一干科举舞弊者!”

“废除两浙路举数入官!”

当汴京传来噩耗,严惩科举舞弊者并没有出乎一众士子的意料,毕竟任何朝代都不能容忍科举舞弊,更甚者还有不少士子对此欢呼不已。

然而当废除两浙路举数入官的命令传来的时候,整个两浙路一片哀嚎。

两浙路本就文风鼎盛,赶考的士子络绎不绝,然而每年考中举人人数固定,落榜的自然极多。

很多士子都在想着如果屡次不第,还能有举数入官这一条路,然而因为张汝舟的科举舞弊案,这条路也彻底断绝。

“都怪邪医范正,若非他来到两浙路,李清照又岂能发现张汝舟的科举舞弊案!”不少士子愤然之余,不由将矛头对准范正和李清照。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纸包不住火,就算没有李清照,还会有其他人发现张汝舟的丑事!”一个士子心灰意冷道。

他相信天下隐瞒举数入官的绝非一路两路,然而最倒霉的张汝舟碰到了大宋第一才女李清照,让其瞬间找到了张汝舟的破绽,因而牵连整个两浙路。

就在两浙士子万马齐喑的时候,一个振奋的消息传来,邪医范正变法两浙科举制度。

“童生、秀才、举人!”

当所有士子听到范正变法科举的方法,不由一片哗然,谁也没有想到邪医范正既毁掉了两浙路科举,竟然又为两浙路科举找到了一条新路。

相比于华而不实的举数入官的政策,范正变法中对秀才和举人优待才是看得见摸着着,非但让士子的社会地位大增,更能让士子钻心科举。

哪怕是最低级的童生,也只需在各县参加科举,无需再如之前一般,跑到遥远的杭州城,考上了自然皆大欢喜,考不上非但落榜,还名利双失。

童生的设置可以让大部分士子在年轻的时候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也能让其认识到学问上的差距,有的继续努力,有的则差距太大趁早转行,避免耽误时光。

如此巧妙的三级设计,考上哪一级,就能享受哪一级别的待遇,可以说兼顾到每一个士子。

“我等素来得知邪医范正爱出邪方,如今的两浙路三级科举设计,却是堂堂正正的正方,可比之前的解试好多了!”

不少士子看到通告,满意的点了点头。

原来的科举耗时耗财不说,考不上还将家里拖穷,就算是最吸引人的举数入官的优惠,也不过是画大饼而已,能够考上的人屈指可数。

而却更加费钱,毕竟前往杭州科举考试,已经让不少家庭承担不起,更别说前往更加遥远的汴京,那几乎是掏空家底的豪赌。

“可是秀才和举人的待遇虽然不错,但是目前仅仅在两浙路作为试点,万一朝廷通不过,朝廷不承认怎么办?”一个士子担忧道。

一个老儒生冷哼道:“朝廷不承认又如何,只要在两浙路,在杭州府承认即可。”

反正解试一下都是地方各路负责,他们乃是两浙路的士子,又不用去其他地方科举,只要在两浙路推行,他等就能享受到这些优待。

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利益,可比虚无缥缈的举数入官强得多。

果然随着变法科举制度的公告发出,两浙之地的士子大为赞同,毕竟任谁都知道哪怕进京赶考,他们也难以功成,还不如享受秀才的待遇,更别说还有担任夫子的生计。

哪怕有寄托举数入官的士子不满,然而两浙路毕竟刚刚发生科举舞弊案,再加上秀才和举人看得见的利益,也只能认命。

“大人英明!此策一出,两浙路的士子必将对大人感恩戴德。”包康感叹道。

范正自从到了两浙路之后,从官员阳奉阴违,民间对其怒斥奸臣,到如今整顿官场,树立权威,从今以后,范正在两浙路必将如臂使指,一言九鼎。

范正朗声道:“我朝科举取士虽然是历朝历代之最,然而每年录取的名额有限,相比于庞大的考生,科举之路不亚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与其造成严重的拥堵,自然不如层层提高水平,避免天下士子浪费时光。”

“大人为天下士子考虑,下官佩服!”

包康感叹之余,心中却是五味泛陈,想当年他也是醉心科举的士子,可惜屡试不第,再加上家道中落,再也无力负担科举庞大的花费,最终选择放弃科举,成为一名绍兴师爷。

范正点了点头道:“本官已经来两浙路数月,总算站稳了脚跟,是时候一展抱负了。”

“一展抱负!”包康不由眼神一闪。

范正已经掌控了整个两浙路,寻常官员自然要放松了,只等三年任期已过,继续升官发财即可,而范正这才开始一展抱负!

“你也知道以本官的官位和资历,能够担任一府知府已经是皇恩浩荡了,如果范某为了升官,只需要在松江府凭空建起上海城,其功绩足以拜相封侯,为何官家却顶着群臣反对,偏偏任命范某为两浙转运使。”范正直言道。“莫非…………”

包康心中一动,天下皆传,范正乃是奸臣,仗着皇家的宠爱和宰相父亲,持宠而娇,官家破例任命其为转运使,莫非其中另有隐情。

是呀!

大宋和士大夫共治天下,官家根本做不到一言九鼎,若非有特殊原因,恐怕这道旨意根本过不了中书省,三大宰相为了天下大局,也不可能通过任命,哪怕是他的父亲是范纯礼。

毕竟范正想要升官,根本无需破坏规则,再加上范正很年轻,在此路,他根本无需走捷径。

“莫非范大人前来两浙,另有重任!”包康眼睛一亮道。

范正点了点头道:“不错,你可知道摩尼教!”

“摩尼教!”

包康不由一震,霍然抬头看向范正,他没有想到范正前来两浙的目的,不仅仅是上海城,也不仅仅是占城稻,更重要的竟然为了摩尼教!

包康点了点头道:“属下略有耳闻,摩尼教乃是两浙地区民间流传的宗教,据说来自西域波斯的拜火教分支,在两浙之地称之为摩尼教。”

“接着说!”范正继续示意道。

“摩尼教在民间传播,所吸收的大多都是民间的穷苦百姓,宣扬信徒吃素,在民间并无为恶之事呀!”包康皱眉道。

范正冷笑道:“并无为恶之事?单单吃素这一条,就已经违背天伦,和医家理念相悖。”

包康想了想道:“吃素违背天伦,可是佛家不也讲究吃素,为何朝廷不打压佛教。”

范正反驳道:“佛教的确吃素,但是佛教却可以出家,不用生育,而摩尼教的信徒却不禁婚嫁,一个正常人只吃素,不吃肉,其身体迟早出问题,如今两浙路的夜盲症极为严重,这也是范某亲自前来的原因。”

“夜盲症?”

包康心中一动,不由想起范正关于皇子养猪的邪方,如今通过吃大量廉价的猪肉,最终让开封府的夜盲症绝迹。

“两浙地区本就是苏大学士创出东坡肉的起源之地,本官准备在两浙一带,大力推广养猪业,本官已经邀请申王殿下来杭州来办猪场,相信要不了一年,两浙之地的猪肉必将大降。”范正道。

“猪肉大降!范大人想要让信徒吃猪肉来破解摩尼教的信仰。

包康眉头一扬,顿时明白范正的主意,摩尼教从西域传来,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信仰,那就是明令禁止吃肉,其中对于猪肉更是深恶痛绝,一旦吃猪肉,那就代表着不洁,将会直接驱逐出教。”

范正点了点头道:“非但是猪肉,两浙之地位于沿海,海鱼同样极为普遍,本官已经下令召集海船,去远海捕鱼,两浙底层百姓贫困,之前吃不起肉,而不是不喜欢吃肉。”

经过这一段时间的观察,他发现包康同样吃肉,并非吃素,这才明白如今的包康还没有和方腊相识,并未加入摩尼教。

当下,范正这才将自己的计划全盘托出。

“如果大人能够让两浙百姓吃得起肉,包某定然全力为大人办事?”包康怦然心动道。

他乃是官宦世家,更是名臣包拯之后,自然明白,想让最贫苦的百姓吃上肉,这乃是何等的困难,如果范正真的能够做到这一点,牺牲一个小小的摩尼教自然无所谓。

范正点了点头道:“我等乃是大宋的官员,自然要让治下的百姓生活富足,传令下去,本官在任期间,所有官员评选以民富为主!能够让百姓富裕,本官不吝向朝廷举荐!”

“民富!”

包康眼睛一亮,仅仅以一人之力,自然很难让百姓吃上肉,而范正利用官位作为诱惑,自然可以让两浙所有官员共同努力,定然让百姓能够吃上肉,彻底让摩尼教失去根基。

“民富!”

当范正此言一出,两浙官场不由一片哗然。

一直以来,形容一个官员治理地方有方,通常会用路不拾遗来形容,一旦有如此评价,定然会连连高升。

而谁能想到范正担任两浙转运使,竟然以民富为标准,也就是说他们这些高高在上的官员,要优先考虑让那些泥腿子吃得饱穿得暖。

“简直是岂有此事,我等乃是父母官,乃是百姓奉养我等,又岂能让官员去奉养那些泥腿子!”杭州知府中,谭洪冷哼道。

“邪医范正向来乱出邪方,此人能够想出民富的标准,想来也不出为奇,而且此事并非没有轨迹,无论是为海商修建的上海城,还是推广占城稻,都是为了钱粮。”一旁的师爷分析道。

“悬壶济世,邪医范正想用医家的理念施政,不过是异想天开罢了!”谭洪冷哼道。

“悬壶济世!”

一旁的师爷不禁恍惚,这等理念一旦成功,将会是何等的辉煌,然而其他官员也许行不通,但是那可是邪医范正,未尝没有机会成功。

而整个两浙路的官员心中不管如何来想,而表面上却是大力支持,毕竟范正乃是两浙转运使,更是官家身边的红人,决定着他们的升迁。

尤其是松江知府更是心头大震,要知道松江府正在大肆修建上海城,一旦这个天下水运中心建成,松江府必将一飞冲天,那他的官位更进一步,岂不是顺理成章。然而除了松江府之外,其他官员却对民富无从下手,就在此刻一则消息传来从两浙转运使前来。

“申王殿下决定在两浙路继续推行皇子养猪的邪方。”

“很多养猪之人纷纷跟随前来!”

“两浙路准备发挥沿海优势,大力支持发展海运,还外海捕鱼业,海盐。”

…………………

“养猪,捕鱼!海商!”

最先响应的乃是沿海各县,两浙沿海各县濒临大海,多风暴,经常受灾,担任沿海各县的县令往往是最不得志的,而范正的富民之策则给了他们机会。

再加上外海捕鱼和海盐,以及海运,沿海各县有优势,如果能够得到两浙路的支持,既能富民,又能升官,何乐而不为。

当下,一众沿海各县的县令,纷纷上书,配合范正之策,

然而修建猪场的名声并不好听,这让很多县令颇为忌讳,然而沿海各县的官员已经踏出了第一步,自然无所顾忌,更别说还有皇子养猪的榜样,很快,也将此任务一抢而空。

“启禀大人,大部分的猪场都建在沿海各县。”包康苦笑禀报道,他怎么也没有想到最先响应范正的竟然是最穷的沿海各县。

尤其是猪场需要耗费大量的粮草,他认为粮食最为丰盛的苏湖之地才是上上之地,却没有想到却被对方弃之如履。

“难怪哪怕后世也是沿海各地最先富裕起来,这既和地理位置有关,更重要的还是沿海各地懂得变通。”范正感叹道。

穷则变,变则通,这个道理无论是千年之前,还是千年之后,都乃是至理。

“大人,是否准备对付摩尼教!”包康有些迫不及待道。

范正摇头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对付摩尼教的东风就是占城稻,算算日子,占城稻应该已经成熟了吧!”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