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科幻 > 末世我是指挥官 > 番外章个人对苏德战争,双方技术问题认为。

本章和主线故事完全没有任何联系,只是很早就计划要和大家讨论的问题。

很多只要关于二战介绍的视频,评论下方总是会有无脑吹德或吹苏的。

并且将近有一半人无视技术问题,而是站在政—治角度思考,只要称赞德军军事胜利的就是nc小鬼,只要只认苏军军事错误的,就是叛徒这些事。

其实在1941年~1945年,苏德双方在装甲战上都犯了许多战术和战役上的错误。

德国人犯下挑起战争,却没有为赢得战争做好准备的战略错误,并且苏军从1941年~1942年的失败中,学到的东西比德军从胜利中学到的更多。

无论是战时还是战后,德国人都已在用苏联人的数量优势,来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好像双方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公平的一样。

然而,苏军坦克数量的优势正是因为其坦克设计简单,易于操作,维修方便,可以开行很长的距离,而不出太大的故障。

苏联坦克的实用性,是建立在战前工业决策的基础上,这一决策的着眼点就是要打一场持久战。

说一句让精德破防但很现实的话,无论在战前还是在战时,苏联对坦克研究生产和改进和监管,都比德国更为专业。

德国直到斯塔林格勒战役后,才委命古德里安这样的坦克专家负责装甲师的恢复。

而苏联装甲车辆总局局长雅科夫.N.费多连科中将,在整个战争期间都管理着苏联的坦克制造计划。

古德里安提出的几乎所有重要的建议都被否决了——包括豹式坦克过早投入使用,攻击库尔斯克的决定以及建立装甲预备队的重要性。

而费多连科在重建苏联坦克集团军和确保生产超过损失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确保生产超过损失。

德国还喜欢少量生产一些如费迪南坦克歼击车那样的实验品,生产数量较少且难以保养,而苏联人则只严格的生产成熟型号,任何实验性型武器,没有到达指标,绝对不生产。

当然,德国坦克设计者犯的最明显的错误就是依赖汽油发动机,而不是像苏联那样花精力研究高扭矩柴油发动机。

像豹式和虎王这样的油老虎,消耗的燃油量是早期型号的2到4倍,而德国此时正面临燃油短缺的问题。

阿道夫曾认为柴油发动机是首选的解决方法,却被技术官僚劝阻,他们认为研究过程需要太长时间,战争在研究成功之前就会结束。

除了错误的依赖效率低下的汽油发动机,德国人还痴迷于在坦克和坦克歼击车上安放越来越大的火炮。

但问题在于45吨以上的装甲车辆很难过河,因为德制浮桥并没有为重型坦克特别设计,而回收车在战场上回收它们也越来越成问题。

到1943年,德国重型坦克连小片河流湿地都难以逾越,对库尔斯克和科尔松救援等一系列行动产生了不利影响。

德国此时需要的是一种优秀的30~35吨的重量坦克,安装柴油发动机和75毫米长身管火炮,没错,就是需要4号坦克G型H型,虽然它们是汽油发动机。

但装甲师得到的坦克,却越来越不能满足机动作战的要求。

有意思的是,德国人非常喜欢一些设计,比如交错排列的负重轮,这些在战后坦克设计中都被抛弃了。

另一个让德国付出沉重代价的错误是,将太多的资源用于建设武装党—卫军和空军装甲师。

这些都是出于政—治考虑,而不是军事,1943年末,希—姆莱装备了越来越多的党—卫军部队,其中许多质量令人怀疑。

古德里安未能阻止这种资源的转移,因此大部分陆军装甲师都得不到补充,直到1944年末沦为二流部队,库尔斯克会战之后,德军步兵,空军和炮兵的支援减少,引以为傲的诸兵种合成作战进一步遭到削弱。

在整个战争中,苏联领导人对坦克的设计和生产一直持谨慎态度,1943年底,苏军已经有6个坦克集团军(约占全部坦克的30%)。

并出现了像瓦图克、罗科索夫斯基、巴格拉米扬和科涅夫,那样懂得运用装甲矛头来夺取战役胜利的经验丰富指挥员。

然而,苏军不可能仅凭数量上的优势就击溃德国集团军群,这种做法在1941年~1942年屡遭失败。

相反,苏军学会了集结大量火炮来形成突破,并在机动和反机动方面运用工兵。

到库尔斯克战役时,苏军意识到,以隐蔽好的反坦克火力覆盖和大片雷区,是对付德国虎式和豹式坦克的最佳方案。

然而,德国人从未真正提高他们的扫雷技能,苏军能够迅速补充消耗殆尽的坦克集团军,在很远的距离外就重新部署,而不被敌军发现,这对于苏军战胜德国装甲师来说起极大作用。

苏联专家擅长运用欺敌谋略,让苏军一次又一次获得战役发起的突然性,德国指挥官们无法理解他们的对手正在不断进步。苏联在战斗方面有个巨大缺陷,那就是没有投入精力研究如德国Sdkfz251装甲运兵车,和更好的侦查车辆以及自行高炮,这些都是严重的技术错误,让他们在战斗中付出了高昂的代价,造成了很多没必要的伤亡。

但租借法案提供援助的美制装甲半履带车和侦察车,在战争的最后2年弥补了这一缺陷。

苏军可以不依靠在租借法案的情况下,打过德国装甲部队吗?

这一点是值得怀疑的,原因有很多,虽然租借法案提供的坦克质量较差,但卡车,半履带装甲车和其他支援车辆并非如此。

没有这些车辆,苏军进行大纵深作战的能力就会严重下降,另一个因素是,铝、机床和其他关键原材料的供应。

这些资源帮助苏联在丢失大片领土和资源的情况下,还能迅速扩大坦克的产量,如果没有这一项援助,苏联的坦克产量可能会减少1/3。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同盟国援助的粮食罐头巨大,大大改善苏军的伙食和后方工人的食物,人就算再努力工作,也需要食物补充的时刻。

如果没有盟国的租借法案,苏军很可能没有足够的机动性和数量,来实施1944年和1945年秋风扫落叶般的进攻。

然而,在整个战争期间,和德军相比,苏军的装甲战术都是因为其坦克手缺乏训练而大打折扣。

1945年,除一些近卫坦克部队接受特别的射击培训,但在大多数时候,苏军坦克手都是缺乏足够的炮术训练。

无线电台有限,导致通讯不畅的情况下投入战斗,这些缺陷原本可以减轻德国坦克占有的巨大优势,可以解释许多一边倒的杀伤比。

如果在复杂地形进行遭遇战,苏军坦克就是瞎子,而德国坦克可以相互协同作战,苏军坦克旅经常被逐个击毁是正常事。

然而约瑟夫和他在克里姆林宫的同僚为改进军事训练并不感兴趣,他们认为这是走向专业化和精英主义的一步,是威胁乌托邦和党—的权威。

约瑟夫可以为胜利接受沉重的代价,只有对能否完成任务产生影响时,他才会关心损失。

尽管如此,到1945年时,苏军已经建成一支富有经验的坦克部队,能够完成了被赋予一切的任务,甚至可以说,超过了鼎盛时期的德国装甲师。

如果苏军也像德国那样在战前就实行专业化和机动化训练,苏联可能大概率会减少1000万的伤亡。

而德国如果像苏联那样,坦克生产研究严谨,做到月产所有坦克加起来1000,主要生产成熟型号,建立装甲预备队,并研究柴油发动机用于弥补燃料问题。

做到立即补充前线装甲师并不断投入有生力量,而不是浪费资源去建设只有政—治意义的武装党—卫军。

不空想的制造所谓的超级坦克,高度利用占领区资源,战争时间将会被拖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